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854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3:19
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包括前端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所述前端部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输出侧设有流量转轮,所述流量转轮处形成流量显示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位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手柄上在第一接管的输出侧设置了流量转轮,当有流体通过时,即可带动叶轮转动,因此手持手柄的医护人员很容易就发现流体是否流动,当不发生流动时,极大的可能是吸引口发生了堵塞,此时可以及时抽出查看情况,避免长时间吸引而导致局部组织受损,另外通过按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以控制吸引力的大小,便于控制吸引头的吸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负压吸引器主要由负压源和吸引管组成,吸引管一端连接负压源,其另一端作为吸引口伸入到创口内清除各类创口积液,由于创口内可能含有一些较大块的组织残块等,而且吸引口被组织器官封闭后,由于无法直观的观察到组织液是否流动,即不方便判断吸引口是否堵住,高的负压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的机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包括前端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所述前端部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输出侧设有流量转轮,所述流量转轮处形成流量显示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位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内侧设有第一弹性膜,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侧设有第二弹性膜,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弹性膜之间设有夹持块,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膜之间设有夹持块,所述第一弹性膜与所述第二弹性膜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所述后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末端,且所述后端部的末端设有第二接管,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优选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连接处设有凹陷部。优选的,所述前端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一弹性膜、第二弹性膜和后端部均为PVC材质。优选的,所述前端部的厚度等于所述后端部的厚度,所述前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的厚度,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膜、第二弹性膜的厚度。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内壁的所述夹持块和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内壁的所述夹持块对应分布或交错分布,所述夹持块的前端设有弧形挤压头。优选的,所述流量转轮包括转轴套和四个流量叶片,所述前端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转轴套配合的转轴,所述流量叶片均匀地分布在所述转轴套的外壁。优选的,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一侧,所述流量叶片位于所述转轴的轴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手柄上在第一接管的输出侧设置了流量转轮,当有流体通过时,即可带动叶轮转动,因此手持手柄的医护人员很容易就发现流体是否流动,当不发生流动时,极大的可能是吸引口发生了堵塞,此时可以及时抽出查看情况,避免长时间吸引而导致局部组织受损,另外通过按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以控制吸引力的大小,便于控制吸引头的吸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量转轮结构示意图。以上图1-3中,1、前端部;11、转轴;101、流量显示区;102、流体通道;2、第一夹持部;21、第一弹性膜;3、第二夹持部;31、第二弹性膜;4、后端部;5、夹持块;51、弧形挤压头;6、流量转轮;61、转轴套;62、流量叶片;7、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包括前端部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和后端部4,使用时,医护人员的食指放置在前端部1的左侧,中指放置在第一夹持部2上,拇指放置在第二夹持部3上,前端部1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7,第一接管7用来连接吸引管,前端部1的内部位于第一接管7的输出侧设有流量转轮6,流量转轮6处形成流量显示区101,当有流体通过时,即可带动流量转轮6转动,因此手持手柄的医护人员很容易就发现流体是否流动,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均位于前端部1的末端,第一夹持部2的内侧设有第一弹性膜21,第二夹持部3的内侧设有第二弹性膜31,第一夹持部2和第一弹性膜21之间设有夹持块5,第二夹持部3和第二弹性膜31之间设有夹持块5,第一弹性膜21与第二弹性膜3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102,当需要改变吸引吸力时,中指和拇指可以按压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使夹持块5挤压第一弹性膜21和第二弹性膜31,令流体通道102变窄,限制通量,达到控制流速的目的,后端部4连接在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的末端,且后端部4的末端设有第二接管8,流体通道102与第二接管8连通,第二接管8通过管道连接负压源。具体的,前端部1与第一夹持部2的连接处设有凹陷部,主要是方便食指放置。具体的,前端部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第一弹性膜21、第二弹性膜31和后端部4均为PVC材质,前端部1的厚度等于后端部4的厚度,前端部1的厚度大于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的厚度,第一夹持部2的厚度大于第一弹性膜21、第二弹性膜31的厚度,通过厚度的控制,便于手柄的整体定型,以及弹性功能的实现。具体的,位于第一夹持部2内壁的夹持块5和位于第二夹持部3内壁的夹持块5对应分布或交错分布,夹持块5的前端设有弧形挤压头51,通过弧形挤压头51对第一弹性膜21、第二弹性膜31的挤压,可以对流体通道102进行封闭。具体的,如图3所示,流量转轮6包括转轴套61和四个流量叶片62,前端部1的内壁设有与转轴套61配合的转轴11,流量叶片62均匀地分布在转轴套61的外壁,转轴11位于第一接管7的一侧,流量叶片62位于转轴11的轴线上,可以实现当第一接管7流出的流体可以大范围的流向流量叶片62上,转动更加明显。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医护人员的食指放置在前端部1的左侧,中指放置在第一夹持部2上,拇指放置在第二夹持部3上,前端部1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7,第一接管7用来连接吸引管,第二接管8通过管道连接负压源,当有流体通过时,即可带动流量转轮6转动,因此手持手柄的医护人员很容易就发现流体是否流动,当需要改变吸引吸力时,中指和拇指可以按压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使夹持块5挤压第一弹性膜21和第二弹性膜31,令流体通道102变窄,限制通量,达到控制流速的目的。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部(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和后端部(4),所述前端部(1)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7),所述前端部(1)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管(7)的输出侧设有流量转轮(6),所述流量转轮(6)处形成流量显示区(101),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均位于所述前端部(1)的末端,所述第一夹持部(2)的内侧设有第一弹性膜(21),所述第二夹持部(3)的内侧设有第二弹性膜(31),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所述第一弹性膜(21)之间设有夹持块(5),所述第二夹持部(3)和所述第二弹性膜(31)之间设有夹持块(5),所述第一弹性膜(21)与所述第二弹性膜(3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102),所述后端部(4)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的末端,且所述后端部(4)的末端设有第二接管(8),所述流体通道(102)与所述第二接管(8)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部(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和后端部(4),所述前端部(1)的前端设有第一接管(7),所述前端部(1)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管(7)的输出侧设有流量转轮(6),所述流量转轮(6)处形成流量显示区(101),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均位于所述前端部(1)的末端,所述第一夹持部(2)的内侧设有第一弹性膜(21),所述第二夹持部(3)的内侧设有第二弹性膜(31),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所述第一弹性膜(21)之间设有夹持块(5),所述第二夹持部(3)和所述第二弹性膜(31)之间设有夹持块(5),所述第一弹性膜(21)与所述第二弹性膜(3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102),所述后端部(4)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的末端,且所述后端部(4)的末端设有第二接管(8),所述流体通道(102)与所述第二接管(8)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1)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的连接处设有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吸管路开关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1)、第一夹持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倩如薛宁盛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