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有助于实现小型化,且提高组装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马达包括马达主体、连接器部和外壳,马达主体具有定子和转子,转子被轴承支承成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定子旋转,连接器部具有与定子电连接且供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以及覆盖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支架,外壳收纳马达主体和连接器部,其中,轴承包括作为滚动轴承的第一轴承,连接器支架具有对第一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轴向上,在第一轴承保持部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第一轴承经由弹性部件朝下方对连接器支架施力,外壳和/或定子从连接器支架的下方支承连接器支架。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
本技术涉及马达。
技术介绍
马达通常包括定子、转子和外壳,其中,定子具有铁芯和卷绕于该铁芯的线圈,转子具有轴和设置于该轴的磁体,且被轴承支承成能以该轴为中心轴相对于定子旋转,外壳收纳定子和转子。此外,为了对马达进行供电,有时会在外壳内设置一端与定子的线圈电连接、另一端引致设置于外壳的开口的电源线,并且,为了便于与外部设备连接,有时会在外壳内的上述开口附近设置对电源线进行支承的支架,以保持电源线的从开口露出的部分的位置。不过,在上述马达中,通常利用螺钉等螺纹部件将支承电源线的支架固定于外壳,因此,需要在支承电源线的支架和外壳上分别设置螺钉座面,容易导致马达大型化,且容易导致组装效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为了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有助于实现小型化,且提高组装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马达,包括马达主体、连接器部和外壳,所述马达主体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被轴承支承成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所述连接器部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且供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以及覆盖所述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支架,所述外壳收纳所述马达主体和所述连接器部,其中,所述轴承包括作为滚动轴承的第一轴承,所述连接器支架具有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轴向上,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第一轴承经由所述弹性部件朝下方对所述连接器支架施力,所述外壳和/或所述定子从所述连接器支架的下方支承所述连接器支架。根据本技术的马达,连接器支架具有对第一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轴向上,在第一轴承保持部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第一轴承经由弹性部件朝下方对连接器支架施力,外壳和/或定子从连接器支架的下方支承连接器支架,因此,与利用螺钉等螺纹部件将连接器支架固定于外壳的情况相比,能节省因在连接器支架和外壳上设置螺钉座面而占据的空间,实现小型化,且通过弹性部件施加的预压容易高效且稳定地将连接器支架固定在外壳内,并且,与另外设置对轴承进行保持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部件数量,在这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并且在马达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吸收马达的轴向窜动,使马达的运转状态更加稳定。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所述弹性部件是波形垫圈。根据本技术的马达,弹性部件是波形垫圈,因此,容易实现轴向尺寸的小型化。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所述连接器支架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支承所述电路板。根据本技术的马达,在外壳内收纳有电路板,电路板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连接器支架从电路板的下方支承电路板,因此,与另外设置对电路板进行支承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部件数量,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在所述转子上安装有传感器转子,所述传感器转子在所述电路板的上方与所述电路板隔开间隔相对。根据本技术的马达,在转子上安装有传感器转子,传感器转子在电路板的上方与电路板隔开间隔相对,因此,容易利用连接器支架维持电路板与传感器转子在轴向上的距离,以便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所述连接器支架包括:内侧环状部,该内侧环状部构成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外侧环状部,该外侧环状部位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外周侧,且经由连接部与所述内侧环状部连接;以及块状部,该块状部从所述外侧环状部朝外周侧突出,且覆盖所述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壳具有:壳主体,该壳主体收纳所述定子、所述转子、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所述壳主体抵接于所述外侧环状部的下方;以及罩,该罩从所述壳主体朝外周侧突出,并收纳所述块状部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技术的马达,连接器支架能同时实现对第一轴承的支承、相对于壳主体的定位和对包括供电线等的连接器的保持,也就是说,在利用内侧环状部对第一轴承进行支承的同时,能利用外侧环状部实现相对于壳主体的定位,且能利用块状部对包括供电线等的连接器进行保持,因此,有助于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简化组装作业,提高制造效率。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所述块状部具有朝下方延伸的下方突出部,所述下方突出部抵接于所述罩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马达,块状部具有朝下方延伸的下方突出部,下方突出部抵接于罩的上方,因此,容易利用下方突出部实现连接器支架在轴向上的定位,提高了设计尺寸的自由度。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所述块状部具有朝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所述上方突出部抵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马达,在外壳内收纳有电路板,电路板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块状部具有朝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上方突出部抵接于电路板的下方,由于块状部收纳于罩部,位置更为可靠,因此,利用上方突出部能够实现电路板在轴向上的可靠定位。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所述轴承包括比所述第一轴承靠下方的作为滚动轴承的第二轴承,所述外壳具有对所述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二轴承保持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外周的内周面和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下方的支承面,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的内周面的比所述第二轴承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环状槽,在所述环状槽内安装有环状部件,所述环状部件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马达,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以及比第一轴承靠下方的第二轴承,因此,能利用轴承在上下方向上平稳地支承转子;并且,外壳具有第二轴承保持部,第二轴承保持部具有抵接于第二轴承的外圈下方的支承面,在第二轴承保持部的内周面的比第二轴承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环状槽,在环状槽内安装有抵接于第二轴承的外圈的上方的环状部件,因此,能利用第二轴承保持部的支承面和环状部件在轴向上对第二轴承进行支承,并且由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固定于轴,从而通过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轴向上的限位,无需其它部件而实现对马达转子的轴向限位,进而能够对连接器支架进行轴向限位,且能够有效吸收马达的轴向窜动;特别地,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因重力作用的关系,与第二轴承保持部的支承面从下方支承第二轴承的力相比,环状部件从上方按压第二轴承的力较小即可,因此,能使用强度较小的环状部件,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本技术的马达中,优选所述外壳具有:壳主体,该壳主体收纳所述马达主体;以及罩,该罩从所述壳主体朝外周侧突出,并收纳所述连接器,所述壳主体包括: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底部,所述底部从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的外周缘朝外周侧扩展;以及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呈筒状,且从所述底部的外周缘朝上方延伸,所述环状槽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侧的位置。根据本技术的马达,环状槽设置于底部的上表面侧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第二轴承保持部的对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部分产生径向上的厚度较小的薄壁部,也就是说,即使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包括马达主体、连接器部和外壳,所述马达主体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被轴承支承成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所述连接器部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且供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以及覆盖所述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支架,所述外壳收纳所述马达主体和所述连接器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轴承包括作为滚动轴承的第一轴承,/n所述连接器支架具有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n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轴向上,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n所述第一轴承经由所述弹性部件朝下方对所述连接器支架施力,/n所述外壳和/或所述定子从所述连接器支架的下方支承所述连接器支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包括马达主体、连接器部和外壳,所述马达主体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被轴承支承成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所述连接器部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且供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以及覆盖所述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支架,所述外壳收纳所述马达主体和所述连接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包括作为滚动轴承的第一轴承,
所述连接器支架具有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
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轴向上,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轴承经由所述弹性部件朝下方对所述连接器支架施力,
所述外壳和/或所述定子从所述连接器支架的下方支承所述连接器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波形垫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连接器支架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支承所述电路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上安装有传感器转子,
所述传感器转子在所述电路板的上方与所述电路板隔开间隔相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支架包括:
内侧环状部,该内侧环状部构成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
外侧环状部,该外侧环状部位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外周侧,且经由连接部与所述内侧环状部连接;以及
块状部,该块状部从所述外侧环状部朝外周侧突出,且覆盖所述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外壳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雄策,黄婷,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