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9853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属于海面城市的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适用性广泛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S1:场地确认;S2:勘察场地的结构组成和土壤要素对场地径流量估算;S3:依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城市雨水流量估算;S4:根据S2和S3估算结果,构建雨水调蓄系。通过对城市雨水的流量估算和具体场地应用,能够合理的设计出相应的雨水调蓄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雨洪管控体系,优化了雨水排放流程,改变了现状径流的地表快排模式,在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内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与自然净化,使改造后绿地成为一个生态海绵体,降低了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rainwater source regulation and storage system i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面城市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雨水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内容由最初的将雨水迅速排泄逐渐转变为雨水蓄渗、缓排、利用等一系列的雨水调蓄手段。从建设意义角度讲,雨水调蓄是指利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使雨洪问题消解为自然的水循环,以此来保持生态平衡;从技术理念角度讲,雨水调蓄是对降雨的处理与再利用,即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延缓洪峰出现,引导径流自然下渗,收集部分雨水再利用,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水量。雨水调蓄着眼于降雨产生的径流水量于水质,通过设施技术结合自然循环,尽量减少进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水量,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荷和建设费用,维持城市水循环的生态平衡。与之相对的是许多雨水调蓄相关的理念与措施。绿色雨洪基础设施(GSI)与低影响开发(LID)因具有一系列优势已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被广泛认同并应用,这种应对暴雨的方法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被提及、应用。在法国提出的“雨洪冲击替换技术(TechniquesAlternativesAssainissementPluvial)”与英国提出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几乎相同,相类似的还有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和美国以及诸多国家所称的低影响开发(LID)。这些方法都致力于重视雨水的处理应对,并期望利用雨水来改善城市环境。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大差异性,对应到相应模型的参数时会有极大差异,导致相应的模型适用性较差。r>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性广泛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场地确认;S2:勘察场地的结构组成和土壤要素对场地径流量估算;S3:依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城市雨水流量估算;S4:根据S2和S3估算结果,构建雨水调蓄系统;S5:进行仿真模拟分析;S6:确认调蓄系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城市雨水的流量估算和具体场地应用,能够合理的设计出相应的雨水调蓄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雨洪管控体系,优化了雨水排放流程,改变了现状径流的地表快排模式,在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内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与自然净化,使改造后绿地成为一个生态海绵体,降低了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场地径流量估算包括径流系数和入渗率估算,城市雨水流量估算包括降雨量估算和蒸发量估算,所述城市雨水流量估算R=(降雨量估算R1-蒸发量估算R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降雨估算与蒸发量估算相减,便可得到估算的城市雨水流量。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降雨量估算的具体步骤如下:S311:获取该地区历年同期降水量;S312:将历年同期降水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对余下数据求平均数,选取平均数作为降雨量估算R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得历年同期的降水量数据,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降低偏差较大数据对于预算精准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蒸发量估算具体步骤如下:S321:获取该地区历年同期蒸发量;S322:将历年同期蒸发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对余下数据求平均数,选取平均数作为降雨量估算R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得历年同期的蒸发量数据,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降低偏差较大数据对于预算精准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调蓄系统包括接收区和调蓄区,所述接收区包括屋面、广场和道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收区作为雨水的进口接入雨水,调蓄区对雨水进行调节,减缓雨水对于城市造成的冲击。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蓄区包括绿色屋顶缓冲区、透水铺装缓冲区、雨水花园缓冲区、生态植草沟缓冲区、生态调蓄池、湿地和湿塘,所述绿色屋顶缓冲区用于缓冲屋面雨水,透水铺装用于渗透广场和道路雨水;所述雨水花园和生态植草沟均用于收集、转运和净化绿色屋顶和广场、路面中的雨水径流;生态调蓄池用于储蓄绿地和生态植草沟中水分,所述调蓄区的雨水综合流量为P。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综合考虑调蓄区各种设施,这样对调蓄区的调蓄能力评价更加精准。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城市雨水流量估算R与调蓄区的雨水综合流量为P之间要求满足P-R>0,所述调蓄系统的调蓄能力为X=[(P-R)/R]*10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调蓄能力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可以给监控者和决策以更好的决策依据。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蓄系统中还包括预警模块,实际降雨量为L,预警值为M,所述预警值M=[(P-L)/L]*100,当预警值M<50,调蓄系统为正常;当预警值40<P≤50,调蓄系统为预警;当预警值30<P≤40,调蓄系统为报警;当预警值20<P≤30,调蓄系统为紧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预警值划分不同区间,便于给监控者以直观的感受。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对城市雨水的流量估算和具体场地应用,能够合理的设计出相应的雨水调蓄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雨洪管控体系,优化了雨水排放流程,改变了现状径流的地表快排模式,在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内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与自然净化,使改造后绿地成为一个生态海绵体,降低了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2.获得历年同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降低偏差较大数据对于预算精准的影响;3.接收区作为雨水的进口接入雨水,调蓄区对雨水进行调节,减缓雨水对于城市造成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是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参照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场地确认。S2:勘察场地的结构组成和土壤要素对场地径流量估算。场地径流量估算包括径流系数和入渗率估算,城市雨水流量估算包括降雨量估算R1和蒸发量估算R2,城市雨水流量估算R=(降雨量估算R1-蒸发量估算R2)。S3:依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城市雨水流量估算。降雨量估算的具体步骤如下:S311:获取该地区历年同期降水量;S312:将历年同期降水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对余下数据求平均数,选取平均数作为降雨量估算R1。蒸发量估算具体步骤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nS1:场地确认;/nS2:勘察场地的结构组成和土壤要素对场地径流量估算;/nS3:依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城市雨水流量估算;/nS4:根据S2和S3估算结果,构建雨水调蓄系统;/nS5:进行仿真模拟分析;/nS6:确认调蓄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S1:场地确认;
S2:勘察场地的结构组成和土壤要素对场地径流量估算;
S3:依据历史数据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城市雨水流量估算;
S4:根据S2和S3估算结果,构建雨水调蓄系统;
S5:进行仿真模拟分析;
S6:确认调蓄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场地径流量估算包括径流系数和入渗率估算,城市雨水流量估算包括降雨量估算和蒸发量估算,所述城市雨水流量估算R=(降雨量估算R1-蒸发量估算R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雨量估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S311:获取该地区历年同期降水量;
S312:将历年同期降水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对余下数据求平均数,选取平均数作为降雨量估算R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源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量估算具体步骤如下:
S321:获取该地区历年同期蒸发量;
S322:将历年同期蒸发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剔除数据中最大的5%和最小的5%,对余下数据求平均数,选取平均数作为降雨量估算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芳勇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北大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