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感应器及其壳体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482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体感应器及其壳体连接结构,其壳体连接结构包括:感应器下壳体,其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且所述避空槽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槽;感应器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所述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当所述感应器上壳体连接在所述感应器下壳体时,所述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所述避空槽;进而所述感应器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以使弧形卡块插设于所述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人体感应器及其壳体连接结构能够在不需要螺丝的情况下连接感应器的上、下壳体。

Human body sensor and its shell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体感应器及其壳体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体感应器
,尤其涉及一种人体感应器及其壳体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产品成为现代人们家居的时尚选择,对家居电器、电工设备的控制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基础,如智能墙面开关、红外人体感应器等,同时也是支持以互联网控制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的重要产品之一,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现有的人体感应器的上、下壳体一般是采用螺丝连接;但是由于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导致无法与目标电器关联,而且感应器内的电池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经常拆装螺丝会导致上、下壳体连接不紧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能够在不需要螺丝的情况下连接感应器的上、下壳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包括:感应器下壳体,其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且所述避空槽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槽;感应器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所述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当所述感应器上壳体连接在所述感应器下壳体时,所述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所述避空槽;进而所述感应器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以使弧形卡块插设于所述卡槽。本专利技术的人体感应器,其下壳体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进而避空槽的一侧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卡槽;其上壳体的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连接时首先通过将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避空槽,进而使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使弧形卡块插设于卡槽,从而使上壳体固定连接于下壳体上。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下壳体外周部的内侧面向内侧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柱,且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避空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凸缘上还设有第二定位柱;当所述弧形卡块未插入所述卡槽时,所述第二定位柱处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一侧;当所述弧形卡块插入所述卡槽后,所述第二定位柱转动到所述第一定位柱的另一侧。本技术通过在下壳体设置第一定位柱、在上壳体设置第二定位柱,通过第一、二定位柱的相互干涉防止上、下壳体的相互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凸缘上还切开形成一缺口;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侧,且当所述弧形卡块插入所述卡槽后,所述缺口正对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本技术通过在第二定位柱的一侧设置一缺口,该缺口使环形凸缘在该部位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第二定位柱转动越过形变更大,避免上、下壳体在被多次拆装的情况下,第一、二定位柱被损坏。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人体感应器,其包括上述的壳体连接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人体感应器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人体感应器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人体感应器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人体感应器的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5,一种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包括:如图1所示,感应器下壳体1,其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101,且所述避空槽101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槽102;如图2所示,感应器上壳体2,其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201,所述环形凸缘201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202,且所述弧形凸块202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203;如图4、5所示,当所述感应器上壳体2连接在所述感应器下壳体1时,所述弧形凸块202和弧形卡块203同时插入所述避空槽101;进而所述感应器上壳体2沿轴向旋转,以使弧形卡块203插设于所述卡槽102。本专利技术的人体感应器,其下壳体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进而避空槽的一侧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卡槽;其上壳体的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连接时首先通过将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避空槽,进而使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使弧形卡块插设于卡槽,从而使上壳体固定连接于下壳体上。优选地,所述感应器下壳体1外周部的内侧面向内侧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柱103,且所述第一定位柱103设置于所述避空槽101内。优选地,所述环形凸缘201上还设有第二定位柱204;当所述弧形卡块203未插入所述卡槽102时,所述第二定位柱202处于所述第一定位柱201的一侧;当所述弧形卡块203插入所述卡槽102后,所述第二定位柱202转动到所述第一定位柱201的另一侧。本实施例通过在下壳体设置第一定位柱、在上壳体设置第二定位柱,通过第一、二定位柱的相互干涉防止上、下壳体的相互转动。优选地,如图3、4所示,所述环形凸缘201上还切开形成一缺口205;所述缺口205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柱204的一侧,且如图5所示,当所述弧形卡块203插入所述卡槽102后,所述缺口205正对所述第一定位柱103设置。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人体感应器,其包括上述的壳体连接结构。本技术的人体感应器,通过设置壳体连接结构,其能够在不需要螺丝的情况下连接感应器的上、下壳体。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感应器下壳体,其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且所述避空槽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槽;/n感应器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所述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n当所述感应器上壳体连接在所述感应器下壳体时,所述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所述避空槽;进而所述感应器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以使弧形卡块插设于所述卡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应器下壳体,其外周部的内侧面由上往下设置有避空槽,且所述避空槽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槽;
感应器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弧形凸块,且所述弧形凸块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卡块;
当所述感应器上壳体连接在所述感应器下壳体时,所述弧形凸块和弧形卡块同时插入所述避空槽;进而所述感应器上壳体沿轴向旋转,以使弧形卡块插设于所述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感应器的壳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器下壳体外周部的内侧面向内侧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柱,且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避空槽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军陈田生廖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瑞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