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289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54
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热量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一、壳体二、室外出风口、室内排风管、室外进风管、室内进风管、湿膜,壳体一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底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二为中空的圆柱体,其顶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一和壳体二上的圆形贯通孔相通,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热交换芯结构延长了气流停留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A heat exchan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热量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空调的普及在夏天和冬天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环境,但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空气不流通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大量细菌滋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伤害,这就需要新鲜空气来替换室内污浊空气,但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这就需要事先对空气进行净化后排入室内,现有技术中通过同向平行,平行逆向,垂直交叉等手段来解决空气热交换问题,热交换以及加湿效果差,因此,通过设备来实现空气热交换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改进,本技术为了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一、壳体二、室外出风口、室内排风管、室外进风管、室内进风管、湿膜;所述壳体一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底面设有圆形贯通孔;所述壳体二为中空的圆柱体,其顶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一和壳体二上的圆形贯通孔相通;所述室外出风口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一侧上端;所述室内排风管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同侧下端,室外出风口和室内排风管相反设置;所述室外进风管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另一侧上端;所述室内进风管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同侧下端,室外进风管和室内进风管相反设置;所述湿膜为中空的圆柱体,湿膜贯穿壳体一和壳体二的贯通孔,湿膜下端设置在水槽内,湿膜周面设有网状吸湿材质,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加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一底面设有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一内壁面设有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二底面设有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二内壁面设有凸起。本技术有益效果:1、本技术热交换芯结构旋转风延长了气流停留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2,本技术的湿膜贯穿壳体一和壳体二对室内污风和室外新风进行有效的热交换。3、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为方便识别装置中的组件,装置中的外壳未示出,装置中的室外进风管和室内进风管内设有风机、滤网(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一1、壳体二2、室外出风口3、室内排风管4、室外进风管5、室内进风管6、湿膜7;所述壳体一1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底面设有圆形贯通孔;所述壳体二2为中空的圆柱体,其顶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一1和壳体二2上的圆形贯通孔相通;所述室外出风口3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一侧上端;所述室内排风管4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同侧下端,室外出风口3和室内排风管4相反设置;所述室外进风管5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1另一侧上端;所述室内进风管6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1同侧下端,室外进风管5和室内进风管6相反设置;所述湿膜7为中空的圆柱体,湿膜7贯穿壳体一1和壳体二2的贯通孔,下端设置在水槽内(图中未示出),湿膜7周面设有网状吸湿材质,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7加湿。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一1底面设有凸起,保证室外新风在旋转进入壳体一1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延长了新风在壳体一1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新风在壳体一1内的热交换效率。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一1内壁面设有凸起,保证室外新风在旋转进入壳体一1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延长了新风在壳体一1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新风在壳体一1内的热交换效率。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二2底面设有凸起,保证了室外污风在旋转进入壳体二2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延长了新风在壳体二2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新风在壳体二2内的热交换效率。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二2内壁面设有凸起,保证了室外污风在旋转进入壳体二2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延长了新风在壳体二2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新风在壳体二2内的热交换效率。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原理如下:工作时,室外新风进入室外进风管5内经滤网过滤后以旋转方式进入壳体一1内,新风沿壳体一1内壁旋转向底面移动,同时,室内污风进入室内排风管4过滤后以旋转方式进入壳体二2,湿膜7周面的网状吸湿材质以毛细作用对湿膜7加湿,壳体二2中的湿膜7吸收室内污风的显热传递到壳体一1中的湿膜7上端,新风在壳体二2内旋转吸收湿膜7下端传递的显热以及水分,新风从室内进风管6排入室内对室内进行加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一(1)、壳体二(2)、室外出风口(3)、室内排风管(4)、室外进风管(5)、室内进风管(6)、湿膜(7);/n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一(1)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底面设有圆形贯通孔;/n所述壳体二(2)为中空的圆柱体,其顶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一(1)和壳体二(2)上的圆形贯通孔相通;/n所述室外出风口(3)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一侧上端;/n所述室内排风管(4)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同侧下端,室外出风口(3)和室内排风管(4)相反设置;/n所述室外进风管(5)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1)另一侧上端;/n所述室内进风管(6)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1)同侧下端,室外进风管(5)和室内进风管(6)相反设置;/n所述湿膜(7)为中空的圆柱体,湿膜(7)贯穿壳体一(1)和壳体二(2)的贯通孔,湿膜下端设置在水槽内,湿膜(7)周面设有网状吸湿材质,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7)加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一(1)、壳体二(2)、室外出风口(3)、室内排风管(4)、室外进风管(5)、室内进风管(6)、湿膜(7);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一(1)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底面设有圆形贯通孔;
所述壳体二(2)为中空的圆柱体,其顶面设有圆形贯通孔,壳体一(1)和壳体二(2)上的圆形贯通孔相通;
所述室外出风口(3)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一侧上端;
所述室内排风管(4)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二(2)同侧下端,室外出风口(3)和室内排风管(4)相反设置;
所述室外进风管(5)为筒状,内壁设有螺旋状凸起,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1)另一侧上端;
所述室内进风管(6)为筒状,其以切线形式设置在壳体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幸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冠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