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2891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热量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室内排风管、室外排风管、室内进风管、室外进风管、风道、水帘、水槽,壳体为封闭的中空矩形结构,其底面设有贯通槽,沿室内出风管和室外排风管设置路径的两块侧板上设有对称贯通孔,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风道螺旋结构延长了气流停留时间以及风道螺旋结构上的贯通孔结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A spiral wound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空气热量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空调的普及在夏天和冬天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环境,空调在使用中会不断往室内注入室外空气,同时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现有技术中通过同向平行、平行逆向、垂直交叉等换热器结构来解决室内外空气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热损失问题,但其效果较差,尤其在室内需要加湿的情况下还得增加额外的加湿装置。因此,提高换热器热交换效率同时保湿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改进,本技术为了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室内排风管、室外排风管、室内进风管、室外进风管、风道、湿膜、水槽;所述壳体为封闭的中空矩形结构;所述室内进风管与室外进风管同轴且相连设置,形成进风管道,位于壳体内部,且两端贯穿并伸出壳体侧壁;所述室内进风管和室外进风管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数个贯通孔,贯通孔被湿膜覆裹;所述风道为螺旋状管道套设在室内进风管和室外进风管形成的进风管道上,风道每一道螺圈上均设有一组贯穿管体的贯通孔,所有贯通孔整体呈直线排布;所述室内排风管一端与风道靠近室内进风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并伸进室内;所述室外排风管一端与风道靠近室外进风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并伸出室外;所述壳体底部壁面沿室内进风管和室外进风管轴向设有矩形贯通槽,所述水槽设置在壳体底部贯通槽的下方,为上端面开放的矩形壳体结构,所述水槽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湿膜设有多组,每组设置在风道相邻两道螺圈之间,与风道管壁上的贯通孔抵接且完全覆盖住贯通孔,湿膜为网状吸湿材质,且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内壁面设有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保温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管和室外进风管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进风管和室外排风管位置对调,室内进风管和室内排风管位置对调。本技术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风道螺旋结构延长了气流停留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2、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3、本技术的风道螺旋结构上的贯通孔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风道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为方便识别装置中的组件,装置中的室外进风管和室内进风口内设有风机以及滤网(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室内排风管2、室外排风管3、室内进风管4、室外进风管5、风道6、湿膜7、水槽8;所述壳体1为封闭的中空矩形结构;所述室内进风管4与室外进风管5同轴且相连设置,形成进风管道,位于壳体1内部,且两端贯穿并伸出壳体1侧壁;所述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数个贯通孔,贯通孔被湿膜7覆裹,在室内空气干燥的情况下可通过贯通孔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如图1、图2所示,所述风道6为螺旋状管道套设在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风道6每一道螺圈上均设有一组贯穿管体的贯通孔,所有贯通孔整体呈直线排布;所述室内排风管2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内进风管4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进室内;所述室外排风管3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外进风管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出室外;所述壳体1底部壁面沿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轴向设有矩形贯通槽,所述水槽8设置在壳体1底部贯通槽的下方,为上端面开放的矩形壳体结构,所述水槽8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图中未示出);所述湿膜7设有多组,每组设置在风道6相邻两道螺圈之间,与风道6管壁上的贯通孔抵接且完全覆盖住贯通孔,湿膜7为网状吸湿材质,且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8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7加湿。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风道6内壁面设有凸起,保证室内污风在进入风道6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湍流在弯曲的管道内碰撞混合,使风道6内的温度在热交换时保持一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设有保温材质,保证壳体1内温度不流失,提高热交换效率。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凸起,使室外新风碰撞凸起形成湍流,提高热交换效率。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室外进风管5和室外排风管3位置对调,室内进风管4和室内排风管2位置对调,使室外新风在进入室内时碰撞风道6内壁上的凸起形成湍流,湍流在螺旋风道6内相互碰撞形成更小湍流,延长热交换时间从而提升热交换效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夏季,高温低湿的新风在风扇作用下由室外进风管5进入,室外新风经滤网过滤后在流经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所形成的进风管内的贯通孔时,吸收贯通孔内的水分子,湿膜7下端由毛细作用吸湿到湿膜7的上端吸收新风的显热,低温多湿气流由室内进风管4进入室内,室内污风经滤网过滤后由室内排风管2进入风道6,碰撞风道6内壁上的凸起形成湍流,湍流在螺旋风道6内相互碰撞形成更小湍流,湿膜7吸收污风中的显热间接对室外新风降温,冬天,低湿低温的室外新风经滤网过滤后在流经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所形成的进风管内的贯通孔时,吸收贯通孔内的水分子以及湿膜7的显热,多湿高温气流由室内进风管4进入室内,室内污风经滤网过滤后由室内排风管2进入风道6,湿膜7吸收污风的显热间接对室外新风加热,降温后的污风经室外排风管3流出室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室内排风管(2)、室外排风管(3)、室内进风管(4)、室外进风管(5)、风道(6)、湿膜(7)、水槽(8);/n其特征在于:/n所述壳体(1)为封闭的中空矩形结构;/n所述室内进风管(4)与室外进风管(5)同轴且相连设置,形成进风管道,位于壳体(1)内部,且两端贯穿并伸出壳体(1)侧壁;所述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数个贯通孔,贯通孔被湿膜(7)覆裹;/n所述风道(6)为螺旋状管道套设在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风道(6)每一道螺圈上均设有一组贯穿管体的贯通孔,所有贯通孔整体呈直线排布;/n所述室内排风管(2)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内进风管(4)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进室内;/n所述室外排风管(3)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外进风管(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出室外;/n所述壳体(1)底部壁面沿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轴向设有矩形贯通槽,所述水槽(8)设置在壳体(1)底部贯通槽的下方,为上端面开放的矩形壳体结构,所述水槽(8)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n所述湿膜(7)设有多组,每组设置在风道(6)相邻两道螺圈之间,与风道(6)管壁上的贯通孔抵接且完全覆盖住贯通孔,湿膜(7)为网状吸湿材质,且其网状吸湿材质延伸到水槽(8)内的水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缠绕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室内排风管(2)、室外排风管(3)、室内进风管(4)、室外进风管(5)、风道(6)、湿膜(7)、水槽(8);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为封闭的中空矩形结构;
所述室内进风管(4)与室外进风管(5)同轴且相连设置,形成进风管道,位于壳体(1)内部,且两端贯穿并伸出壳体(1)侧壁;所述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设有数个贯通孔,贯通孔被湿膜(7)覆裹;
所述风道(6)为螺旋状管道套设在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风管(5)形成的进风管道上,风道(6)每一道螺圈上均设有一组贯穿管体的贯通孔,所有贯通孔整体呈直线排布;
所述室内排风管(2)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内进风管(4)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进室内;
所述室外排风管(3)一端与风道(6)靠近室外进风管(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贯穿壳体(1)并伸出室外;
所述壳体(1)底部壁面沿室内进风管(4)和室外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幸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世纪欧亚孵化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