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253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所述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罩一、导流罩二、导流罩三、热交换管组一、热交换管组二;所述热交换管组一包括:进水管一、进水管二、菱形管组一,菱形管组二、出水管一、出水管二;所述菱形管组一,菱形管组二设置在导流罩二中空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菱形管路,使水流在菱形管组内流动时不断的分流、合流,使这些水在于烟气换热的过程中不断的混合,从而使温度更加均匀。

A ladder typ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应用于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尤其涉及了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炊用燃气锅灶已成为烹饪各种菜肴的厨房炊用主要工具。传统炊用燃气锅灶耗能大、能效低,连基本的45%热效率指标都达不到,尤其鼓风式灶,虽能满足烹饪所需燃烧火力而提高热负荷,但能效甚低,一般热效率仅在35~38%之间,则60%以上的燃烧热能通过烟道就白白排放浪费掉了。现烟气余热的利用方式一般为对水进行加热,但是未能根据热交换存在的热量衰减,对烟气余热进行阶梯式的应用。现需要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对燃气燃烧后烟气的余热进行阶梯式利用,减少对烟气热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对燃气燃烧后烟气的余热进行阶梯式利用,减少对烟气热能的浪费。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罩一、导流罩二、导流罩三、热交换管组一、热交换管组二;所述导流罩二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导流罩一的上端穿过导流罩二的下端面并与导流罩二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流罩三的下端穿过导流罩二的上端面并与导流罩二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热交换管组一包括:进水管一、进水管二、菱形管组一,菱形管组二、出水管一、出水管二;所述菱形管组一,菱形管组二设置在导流罩二中空的内部;所述菱形管组一、菱形管组二均由多个菱形管状结构首尾相连接组成的V型管组结构;<br>所述菱形管组一V型开口向左,菱形管组二开口向右;所述菱形管组一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与菱形管组二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相通连;所述进水管一穿过导流罩二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左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进水管二穿过导流罩二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右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出水管一穿过导流罩二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左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出水管二穿过导流罩二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右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菱形管组二设置在菱形管组一的下方,其结构特征与菱形管组一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菱形管组一由下至上设置多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一、导流罩三数量均设有多个。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菱形管组二的进水由菱形管组一的出水提供。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管组二的进水由热交换管组一的出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利用菱形管路,使水流在菱形管组内流动时不断的分流、合流,使这些水在于烟气换热的过程中不断的混合,从而使温度更加均匀。2.菱形管组在烟气流动通道的内部,使烟气在于菱形管组热交换的同时产生湍流,改善了热交换效果。3.菱形管组与菱形管组相通连区域的水在相通连的区域内分流、合流,使这些水混合,从而使得到的水温度更加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二。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热交换管组一4、热交换管组二5;所述导流罩二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导流罩一1的上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下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流罩三3的下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上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如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管组一4包括:进水管一41、进水管二42、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出水管一45、出水管二46;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设置在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均由多个菱形管状结构首尾相连接组成的V型管组结构;所述菱形管组一43V型开口向左,菱形管组二44开口向右;所述菱形管组一43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与菱形管组二44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相通连;所述进水管一41穿过导流罩二2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43左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进水管二42穿过导流罩二2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44右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出水管一45穿过导流罩二2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43左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出水管二46穿过导流罩二2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44右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所述菱形管组二44设置在菱形管组一43的下方,其结构特征与菱形管组一43相同。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菱形管组一43由下至上设置多组,此设置使不同温度的烟气的余热均得到利用。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罩一1、导流罩三3数量均设有多个,此设置使经过导流罩一1、导流罩三3的烟气进入导流罩二2时均产生扩散现象,且在于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进行热交换后不断的混合,改善了热交换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菱形管组二44的进水由菱形管组一43的出水提供,此设置延长了热交换路径,从而得到温度更高的热水。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热交换管组二5的进水由热交换管组一4的出水提供,此设置延长了热交换路径,从而得到温度更高的热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①烟气从导流罩一1导入至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与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进行热交换后,通过导流罩三3导出。②进水管一41、进水管二42分别将水导入至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然后通分别通过出水管一45、出水管二46导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热交换管组一(4)、热交换管组二(5);/n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二(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导流罩一(1)的上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下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流罩三(3)的下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上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热交换管组一(4)包括:进水管一(41)、进水管二(42)、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出水管一(45)、出水管二(46);/n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设置在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n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均由多个菱形管状结构首尾相连接组成的V型管组结构;/n所述菱形管组一(43)V型开口向左,菱形管组二(44)开口向右;/n所述菱形管组一(43)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与菱形管组二(44)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相通连;/n所述进水管一(41)穿过导流罩二(2)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43)左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n所述进水管二(42)穿过导流罩二(2)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44)右部上端的管路相通连;/n所述出水管一(45)穿过导流罩二(2)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43)左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n所述出水管二(46)穿过导流罩二(2)的右端并与菱形管组二(44)右部下端的管路相通连;/n所述菱形管组二(44)设置在菱形管组一(43)的下方,其结构特征与菱形管组一(43)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阶梯式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热交换管组一(4)、热交换管组二(5);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二(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导流罩一(1)的上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下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流罩三(3)的下端穿过导流罩二(2)的上端面并与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相通连;
所述热交换管组一(4)包括:进水管一(41)、进水管二(42)、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出水管一(45)、出水管二(46);
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设置在导流罩二(2)中空的内部;
所述菱形管组一(43)、菱形管组二(44)均由多个菱形管状结构首尾相连接组成的V型管组结构;
所述菱形管组一(43)V型开口向左,菱形管组二(44)开口向右;
所述菱形管组一(43)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与菱形管组二(44)在水平方向的中间部相通连;
所述进水管一(41)穿过导流罩二(2)的左端并与菱形管组一(43)左部上端的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幸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冠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