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壳体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20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37
一种尾气后处理壳体,其包括锥体以及与所述锥体相配合的保温壳体。所述锥体设有第一焊缝以及第二焊缝。所述保温壳体设有第一侧缘以及第二侧缘,其中所述第一侧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缺口以及第四缺口。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三缺口;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四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多个缺口,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时,不同的缺口分别与锥体相配合,从而实现了多角度配合的可行性,提高了安装的多样化。

Tail gas aftertreatment shell and tail gas aftertreatment pack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后处理壳体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壳体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属于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尾气后处理封装包括尾气后处理壳体,所述尾气后处理壳体包括锥体(例如进气锥体)以及与所述锥体相配合的保温壳体,所述保温壳体通常覆盖在催化剂载体封装壳体上。所述保温壳体通常设有与所述锥体相对应的若干缺口以及与传感器座相配合的若干传感器避让槽。然而,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锥体的安装角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原先保温壳体上所述设置的、用以与所述锥体以及传感器座一一对应的缺口以及传感器避让槽已经无法满足多样性的安装需求。这导致针对不同的安装角度,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保温壳体,不利于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多角度配合的尾气后处理壳体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壳体,其包括锥体以及与所述锥体相配合的保温壳体,所述锥体设有第一焊缝以及第二焊缝;所述保温壳体设有第一侧缘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缘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缺口以及第四缺口,所述第二侧缘设有用以避让传感器座的至少两个避让槽,其中: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三缺口;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四缺口。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缘设有第一圆周,其中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三缺口以及所述第四缺口沿着所述第一圆周间隔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三缺口之间的弧长等于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四缺口之间的弧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锥体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半内壳体以及第一半外壳体,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半内壳体以及第二半外壳体;所述第一半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的焊接处形成所述第一焊缝以及所述第二焊缝。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固定在所述保温壳体的第一侧缘的内侧,所述第一半外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外壳体固定在所述保温壳体的第一侧缘的外侧。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翻边,所述第一焊缝以及所述第二焊缝形成在所述翻边处。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锥体为进气锥体,所述进气锥体设有进气口。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侧缘设有第二圆周,所述避让槽的数量大于等于四个,这些避让槽沿着所述第二圆周间隔分布;所述传感器座包括用以安装温度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座以及用以安装压力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座,所述第一传感器座设于其中一个避让槽中,所述第二传感器座设于其中另一个避让槽中。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筒体、封装在所述第一筒体内的第一后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筒体对齐的第二筒体、封装在所述第二筒体内的第二后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筒体以及所述第二筒体并排布置的第三筒体、封装在所述第三筒体内的第三后处理单元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三筒体的连接壳体,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前述的尾气后处理壳体,其中所述保温壳体覆盖在所述第一筒体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大致呈U形,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为柴油催化氧化剂(DOC),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所述第三后处理单元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多个缺口,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时,不同的缺口分别与锥体相配合,从而实现了多角度配合的可行性,满足多样化的安装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尾气后处理封装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尾气后处理壳体、第一筒体以及第一后处理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去除图4中第一半外壳体以及第二半外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6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第一半内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第二半内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100,其包括第一筒体11、封装在所述第一筒体11内的第一后处理单元12、与所述第一筒体11对齐的第二筒体21、封装在所述第二筒体21内的第二后处理单元22、与所述第一筒体11以及所述第二筒体21并排布置的第三筒体31、封装在所述第三筒体31内的第三后处理单元32、连接所述第二筒体21与所述第三筒体31的连接壳体4、以及尾气后处理壳体5。所述连接壳体4设有将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2流出的气流导向所述第三后处理单元32的转弯腔体40。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100大致呈U形。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2为柴油催化氧化剂(DOC),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2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所述第三后处理单元32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所述尾气后处理壳体5包括锥体6以及与所述锥体6相配合的保温壳体7。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锥体6为进气锥体,所述进气锥体设有进气口60。请参照图6所示,所述锥体6包括第一半壳体61(例如左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62(例如右半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半壳体61为两层,其包括第一半内壳体611以及第一半外壳体612。所述第二半壳体62为两层,其包括第二半内壳体621以及第二半外壳体622。请参图5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半内壳体611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621两侧的焊接处形成了第一焊缝613以及所述第二焊缝614。所述第一半外壳体612与所述第二半外壳体622也是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优选地,可以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空间填充保温棉,以降低热量的损失。请参照图5所示,所述保温壳体7覆盖在所述第一筒体11上。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所述保温壳体7设有第一侧缘71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缘7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缘72,所述第一侧缘71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缺口711、第二缺口712、第三缺口713以及第四缺口714,所述第二侧缘72设有用以避让传感器座的至少两个避让槽721。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感器座包括用以安装温度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座111以及用以安装压力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座112。请参图5至图7所示,当所述锥体6与所述保温壳体7配合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613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711,所述第二焊缝614对应于所述第三缺口713;当所述锥体6与所述保温壳体7配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613对应于所述第二缺口712,所述第二焊缝614对应于所述第四缺口714。通过设置多个缺口,当所述锥体6与所述保温壳体7配合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时,不同的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气后处理壳体,其包括锥体以及与所述锥体相配合的保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设有第一焊缝以及第二焊缝;所述保温壳体设有第一侧缘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缘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缺口以及第四缺口,所述第二侧缘设有用以避让传感器座的至少两个避让槽,其中:/n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三缺口;/n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四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后处理壳体,其包括锥体以及与所述锥体相配合的保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设有第一焊缝以及第二焊缝;所述保温壳体设有第一侧缘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缘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缺口以及第四缺口,所述第二侧缘设有用以避让传感器座的至少两个避让槽,其中:
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三缺口;
当所述锥体与所述保温壳体配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焊缝对应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焊缝对应于所述第四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缘设有第一圆周,其中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三缺口以及所述第四缺口沿着所述第一圆周间隔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三缺口之间的弧长等于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四缺口之间的弧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半内壳体以及第一半外壳体,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半内壳体以及第二半外壳体;所述第一半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的焊接处形成所述第一焊缝以及所述第二焊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内壳体固定在所述保温壳体的第一侧缘的内侧,所述第一半外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外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荣武王平顾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