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184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垂直悬挂于水面支持组件上,并通过水面支持组件进行供电,舱体外部结构组件的内部安装用于执行排水、注水、补气和应急操作的机械组件,用于提供呼吸用氧的生命支持组件,以及用于提供舱内照明、设备供电和信号收集处理的电控组件;还包括干式舱舱口组件,当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对接时,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内部连通,形成供人员通行的垂直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对浅深度水下采油干式舱进行维保的人员干式常压进出,对人员健康没有伤害;本发明专利技术经济性好,维护费用低;本发明专利技术运输简单,可多油井共用同一套;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航道、军事区无影响,应用范围广。

A personnel access system for shallow subsea dry production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
,尤其是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渤海湾油田开发的深入,一些边际小型油田位于我国渤海受限区域内(军事区、航道区等),海面上不允许建设工程设施。常规湿式水下生产系统在技术上虽有望解决受限区域油田开发问题,但其设备复杂、技术门槛高、投资成本高的特性对大规模应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会大幅降低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且其设备大部分为国外进口,不能满足我国军事区管理的要求,在后期维保方面也需人员带压操作,对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目前的尝试包括采用升高立管,在进入干式舱作业前由施工船舶将立管安装就位,维保人员通过立管进入舱内,该方式升高立管需动用大型施工船舶配合,且准备时间较长,影响航道通行,且升高立管受水流作用影响较大,与立管底部连接的干式舱上的法兰结构较复杂,该种方法效率低,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从而能在干式常压的环境下进出海底采油装置,且对接稳定快捷。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包括水面支持组件和舱体外部结构组件,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垂直悬挂于水面支持组件上,并通过水面支持组件进行供电,舱体外部结构组件的内部安装用于执行排水、注水、补气和应急操作的机械组件,用于提供呼吸用氧的生命支持组件,以及用于提供舱内照明、设备供电和信号收集处理的电控组件;还包括干式舱舱口组件,当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对接时,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内部连通,形成供人员通行的垂直通道。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包括压载水舱,压载水舱为垂直设置的空心柱状结构,沿压载水舱的顶部外周垂直固接防撞架,防撞架为笼状框架结构,防撞架与压载水舱顶面之间还设置耐压载人舱,耐压载人舱为空心罐状结构,耐压载人舱的顶部安装有吊耳,耐压载人舱的底部垂直贯穿压载水舱顶面,并伸入压载水舱内腔,耐压载人舱的侧壁上安装供人员进出耐压载人舱内腔的上舱口盖,压载水舱的底部设置对接舱,对接舱的下部为空心鼓状结构,对接舱的上部为空心柱状结构,对接舱的上部贯穿压载水舱底面,并伸入压载水舱内腔,与耐压载人舱的底部留有间隙,还包括下舱口盖,下舱口盖贯穿对接舱的顶面和耐压载人舱的底面,使对接舱和耐压载人舱连通;压载水舱的侧壁上安装供人员进出压载水舱内腔的压载水舱盖;对接舱的底部外缘沿周向向外延伸形成阶梯状凸缘,阶梯状凸缘内侧的对接舱底面上还开设安装槽,沿对接舱的底部边缘裹接密封圈,密封圈的一端包裹阶梯状凸缘的外端,并通过第一螺钉与阶梯状凸缘固接,密封圈的另一端嵌入安装槽内,并通过第二螺钉与安装槽的一侧壁面固接;水面支持组件包括母船船体,母船船体上安装吊车和甲板绞车,吊车上安装有水上缆绳,水上缆绳的一端自吊车的头部垂下并栓接于吊耳上,甲板绞车上绕接水密电缆,水密电缆的一端与进出舱的电控组件连接;机械组件包括空气瓶组、电动海水泵、控制阀组、对接部件和应急部件,压载水舱的内腔中,在对接舱上部外壁一处安装电动海水泵,耐压载人舱的内壁中部安装控制阀组,对接舱下部内腔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对接部件和应急部件;对接部件包括水下电动绞车和折叠导向装置,水下电动绞车和折叠导向装置相对安装于对接舱下部内壁的两侧,水下电动绞车上绕接水下缆绳,水下缆绳的一端与水下电动绞车固接,另一端绕经折叠导向装置并垂直向下伸出对接舱与干式舱的舱口盖连接;应急部件包括手动泵、切割装置和应急蓄电池罐,控制阀组下方的耐压载人舱内壁上,安装用于驱动切割装置的手动泵,折叠导向装置上安装与水下缆绳靠接的切割装置;电控组件包括照明部件、控制部件、接线部件;照明部件包括若干个安装于耐压载人舱内舱顶部的舱内照明灯,以及若干组安装于对接舱外壁水下照明灯,水下照明灯为由多个发光元件串联构成的灯条结构;控制部件包括操纵台和计算机罐,控制阀组一旁的耐压载人舱内壁上安装操纵台;接线部件包括接线箱、上穿舱接口和下穿舱接口,耐压载人舱的侧壁底部贯穿安装有上穿舱接口,对接舱下部的侧壁上贯穿安装有下穿舱接口;生命支持组件包括闭路式正压氧气呼吸器,耐压载人舱的内壁一处靠接立式堆叠的闭路式正压氧气呼吸器;压载水舱的顶面上,沿耐压载人舱的侧壁依次安装计算机罐、应急蓄电池罐和空气瓶组,计算机罐的一侧还固接有接线箱,计算机罐、接线箱和应急蓄电池罐的外部均设置水密结构;干式舱舱口组件包括干式舱法兰,干式舱法兰包括与干式舱舱口垂直法兰连接面,法兰连接面上贴接防腐蚀层,防腐蚀层为覆盖法兰连接面的环状结构,防腐蚀层通过若干个沿防腐蚀层上表面周向垂直均布的第三螺钉,与法兰连接面固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人员搭载于密闭的耐压载人舱内,舱内环境为干式常压,本专利技术上、下均连接缆绳,上方与母船上的吊车相连,下方与干式舱相连,对接舱与采油干式舱进行精准对接,待对接成功后形成干式通道,人员可便利地进出干式舱,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对浅深度水下采油干式舱进行维保的人员干式常压进出,对人员健康没有伤害;本专利技术造价低,经济性好,后期维护保养费用低;本专利技术运输简单,可多油井共用同一套;本专利技术对航道、军事区无影响,应用范围广。相较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优势:水面支持组件:通过吊车和甲板绞车,分别实现水上缆绳和电缆的收放工作,为舱体外部结构组件提供悬挂支撑;舱体外部结构组件:提供一种易于运输的进出舱结构,外部有防撞架保护,内部结构紧凑,舱内人员垂直上下,对接舱与采油干式舱能精准对接,同时连接处设有良好的密封和防腐蚀结构;安全性能:舱内为常压环境,对人员健康没有伤害;舱内设有生命支持组件,为人员水下作业提供纯净氧气;配套有应急部件,当水下缆绳需要紧急脱离时,可以通过应急部件快速切割;经济性:本专利技术运输简单,可以多个油井共用一套,节约成本,且造价低廉,养护费用较低;本专利技术不会对航道和军事区规划产生影响,应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舱体外部结构组件侧视图(含电动海水泵处局部剖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舱体外部结构组件纵剖图。图4为图2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干式舱法兰局部俯视图。图6为图5中的B-B剖视图。其中:1、吊车;2、水上缆绳;3、水密电缆;4、甲板绞车;5、母船船体;6、水面;7、吊耳;8、防撞架;9、空气瓶组;10、舱内照明灯;11、压载水舱盖;12、压载水舱;13、下穿舱接口;14、对接舱;15、水下照明灯;16、密封圈;17、干式舱法兰;18、采油干式舱;19、采油树;20、耐压载人舱;21、上舱口盖;22、计算机罐;23、接线箱;24、水下缆绳;25、应急蓄电池罐;26、上穿舱接口;27、电动海水泵;28、操纵台;29、控制阀组;30、手动泵;31、下舱口盖;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面支持组件和舱体外部结构组件,所述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垂直悬挂于水面支持组件上,并通过水面支持组件进行供电,所述舱体外部结构组件的内部安装用于执行排水、注水、补气和应急操作的机械组件,用于提供呼吸用氧的生命支持组件,以及用于提供舱内照明、设备供电和信号收集处理的电控组件;还包括干式舱舱口组件,当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对接时,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内部连通,形成供人员通行的垂直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面支持组件和舱体外部结构组件,所述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垂直悬挂于水面支持组件上,并通过水面支持组件进行供电,所述舱体外部结构组件的内部安装用于执行排水、注水、补气和应急操作的机械组件,用于提供呼吸用氧的生命支持组件,以及用于提供舱内照明、设备供电和信号收集处理的电控组件;还包括干式舱舱口组件,当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对接时,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和干式舱舱口组件内部连通,形成供人员通行的垂直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外部结构组件包括压载水舱(12),所述压载水舱(12)为垂直设置的空心柱状结构,沿压载水舱(12)的顶部外周垂直固接防撞架(8),所述防撞架(8)为笼状框架结构,防撞架(8)与压载水舱(12)顶面之间还设置耐压载人舱(20),所述耐压载人舱(20)为空心罐状结构,耐压载人舱(20)的顶部安装有吊耳(7),耐压载人舱(20)的底部垂直贯穿压载水舱(12)顶面,并伸入压载水舱(12)内腔,耐压载人舱(20)的侧壁上安装供人员进出耐压载人舱(20)内腔的上舱口盖(21),所述压载水舱(12)的底部设置对接舱(14),所述对接舱(14)的下部为空心鼓状结构,对接舱(14)的上部为空心柱状结构,对接舱(14)的上部贯穿压载水舱(12)底面,并伸入压载水舱(12)内腔,与耐压载人舱(20)的底部留有间隙,还包括下舱口盖(31),所述下舱口盖(31)贯穿对接舱(14)的顶面和耐压载人舱(20)的底面,使对接舱(14)和耐压载人舱(20)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舱(12)的侧壁上安装供人员进出压载水舱(12)内腔的压载水舱盖(11);
所述对接舱(14)的底部外缘沿周向向外延伸形成阶梯状凸缘(1401),所述阶梯状凸缘(1401)内侧的对接舱(14)底面上还开设安装槽(1402),沿对接舱(14)的底部边缘裹接密封圈(16),密封圈(16)的一端包裹阶梯状凸缘(1401)的外端,并通过第一螺钉(1403)与阶梯状凸缘(1401)固接,密封圈(16)的另一端嵌入安装槽(1402)内,并通过第二螺钉(1404)与安装槽(1402)的一侧壁面固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面支持组件包括母船船体(5),母船船体(5)上安装吊车(1)和甲板绞车(4),所述吊车(1)上安装有水上缆绳(2),所述水上缆绳(2)的一端自吊车(1)的头部垂下并栓接于吊耳(7)上,甲板绞车(4)上绕接水密电缆(3),所述水密电缆(3)的一端与进出舱的电控组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深度海底干式采油装置人员进出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组件包括空气瓶组(9)、电动海水泵(27)、控制阀组(29)、对接部件和应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成君姜磊古浪马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