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102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调整支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内,第一框架通过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框架内设有毫米波雷达本体,且第二框架通过第二旋转轴与毫米波雷达本体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旋转轴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0°<α<180°。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调整支架,可以方便地令用于探测毫米波的毫米波雷达本体旋转至多个方向,便于调整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方向,提高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准度。

Adjustment bracket for millimeter wave radar and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毫米波雷达被广泛应用在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以提升用车体验。在布置毫米波雷达时,发现毫米波雷达对于角度相对于常见的超声波雷达更加敏感,尤其是长距毫米波雷达,微小的角度差异会导致远处探测物体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对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角度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便于调节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角度的调整支架。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调整支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调整支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内,所述第一框架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框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框架内设有毫米波雷达本体,且所述第二框架通过第二旋转轴与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0°<α<18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调整支架,可以方便地令用于探测毫米波的毫米波雷达本体旋转至多个方向,便于调整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方向,提高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准度。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调整支架,所述调整支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框架旋转,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旋转轴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所述第二框架相对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旋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轴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旋转轴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垂直且啮合,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轴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轴设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垂直且啮合。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外侧,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外侧。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设有适于避让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避让开口。可选地,所述第一旋转轴为间隔开的两段,两段所述第一旋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的相对两侧。可选地,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转动轴线垂直。可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为方环或圆角方环,所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一直边、第二直边、第三直边和第四直边,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三直边相对,所述第二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相对,所述第一旋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边的中点以及所述第三直边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二直边的中点以及所述第四直边的中点连接。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调整支架。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车辆的毫米波雷达探测精度更高,以使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能准确判断车况并根据车况及时改变驾驶策略,提升了用车体验。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整支架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调整支架100,第一框架1,避让开口11,第二框架2,第一直边21,第二直边22,第三直边23,第四直边24,第一旋转轴31,第二旋转轴32,第一驱动部41,第二驱动部42,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第四齿轮54,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首先结合图1-图2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整支架100。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整支架100可以包括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第二框架2位于第一框架1内,第一框架1通过第一旋转轴31与第二框架2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框架2内设有毫米波雷达本体200,毫米波雷达本体200用于探测外界毫米波,或者对外界进行毫米波通讯。第二框架2通过第二旋转轴32与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框架1可以固定在车辆内或者固定在某个设备、或者固定在地面上,通过旋转第一旋转轴31,可以使毫米波雷达本体200随第二框架2一并相对第一框架1旋转,此外通过旋转第二旋转轴32,还可以使毫米波雷达本体200相对第二框架2旋转。如图1所示,第一旋转轴31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旋转轴3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0°<α<180°,换言之,第一旋转轴31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旋转轴32的转动轴线既不平行也不重合,第一旋转轴3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轴32的旋转方向不同。由此,毫米波雷达本体200通过第一旋转轴31、第二旋转轴32旋转,从而可以实现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在三维空间内旋转至所需的探测方向,以保证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对该方向的探测精准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调整支架100还包括:第一驱动部41和第二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41用于驱动第一旋转轴31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第二框架2和毫米波雷达本体200相对第一框架1旋转,第二驱动部42用于驱动第二旋转轴32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第二框架2相对毫米波雷达本体200旋转。由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框架(1);/n第二框架(2),所述第二框架(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内,所述第一框架(1)通过第一旋转轴(31)与所述第二框架(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框架(2)内设有毫米波雷达本体(200),且所述第二框架(2)通过第二旋转轴(32)与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31)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旋转轴(3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0°<α<1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1);
第二框架(2),所述第二框架(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内,所述第一框架(1)通过第一旋转轴(31)与所述第二框架(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框架(2)内设有毫米波雷达本体(200),且所述第二框架(2)通过第二旋转轴(32)与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2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31)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旋转轴(3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0°<α<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部(41)和第二驱动部(42),所述第一驱动部(4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轴(31)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所述第二框架(2)和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200)相对所述第一框架(1)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部(42)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旋转轴(32)绕自身转动轴线旋转,以使所述第二框架(2)相对所述毫米波雷达本体(200)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41)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上,所述第二驱动部(42)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毫米波雷达的调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41)的驱动轴设有第一齿轮(51),所述第一旋转轴(31)设有第二齿轮(52),所述第一齿轮(51)与所述第二齿轮(52)垂直且啮合;
所述第二驱动部(42)的驱动轴设有第三齿轮(53),所述第二旋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云飞尚金锁林子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