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8536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26
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以及控制设备;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测量基准点和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控制设备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卫星定位组件、监测组件和测量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获得作为参考标准的第一高程值,以通过该第一高程值对测量基准点的高程差值进行校准,以及对各观测点对应的高程差值进行校准,从而准确获得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无需人工手动测量分层观测点的高程,相比于现有的人工手动测量路基分层的方案,其操作误差小,功效高。

A subgrad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路基的分层监测是岩土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分层监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由沉降导管外套波纹管及磁环组成,现场手动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探头人工观测磁环深度,并需要根据临近基准点采用光学仪器人工测量管口标高,进而推算出不同深度测点的高程变化。但这类方法测量精度不高(一般大于5mm),难以满足高标准毫米级的精度要求,且在深厚土层区基准点由于埋设深度(传统的仪器一般无法穿透超过百米厚的压缩土层)有限,往往受抽水及基坑开挖等各种人工活动的影响,在长期监测中基准点所处的土层(也即松散压缩层)仍会产生细微沉降,无法保证基准点绝对稳定,从而导致整体测量误差,人工观测同时也存在操作误差,劳动强度大,功效低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以及控制设备;所述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所述测量基准点和所述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所述控制设备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和所述测量组件连接;所述卫星定位组件,用于基于接收的卫星信号获得所述测量基准点相对于所述标准基准点的第一高程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一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基准点的形变程度;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二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二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组件对应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测量组件还包括定位器件;所述定位器件由路基面从上向下按照预设深度设置于对应分层观测点处;所述定位器件的一端固定于对应分层观测点所在位置,所述定位器件的另一端于所述路基面连接所述第二计量器件。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定位器件包括:定位管和用于保护所述定位管的隔离层;所述定位管的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对应的分层观测点所在位置,所述定位管的另一端于所述路基面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计量器件;所述隔离层包覆所述定位管。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定位管为定位钢管,所述隔离层为聚氯乙烯层,所述聚氯乙烯层包覆所述定位钢管。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离层的一端与混凝土面间隔预设距离;所述隔离层的另一端与所述路基面相接触。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计量器件和/或所述第二计量器件设置有保护罩。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监测组件设置于位于路基面的观测平台上,所述第一计量器件固定于所述观测平台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以及控制设备;所述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所述测量基准点和所述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所述控制设备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和所述测量组件连接;所述卫星定位组件,用于基于接收的卫星信号获得所述测量基准点相对于所述标准基准点的第一高程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一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基准点的形变程度;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二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二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组件对应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路基形变监测系统,通过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获得作为参考标准的第一高程值,以通过该第一高程值对测量基准点的高程差值进行校准,以及对各观测点对应的高程差值进行校准,从而准确获得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无需人工手动测量分层观测点的高程,相比于现有的人工手动测量路基分层的方案,其操作误差小,功效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中的分层观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中的分层观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中的分层观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中的分层观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系统10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101、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102、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103以及控制设备104;所述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所述测量基准点和所述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所述控制设备104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101、所述监测组件102和所述测量组件103连接;所述卫星定位组件101,用于基于接收的卫星信号获得所述测量基准点相对于所述标准基准点的第一高程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104;所述监测组件102包括第一计量器件1021,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104;所述第一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基准点的形变程度;所述测量组件103包括第二计量器件1031,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104;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组件对应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路基形变可以为路基不同深度的沉降或上拱变形。所述控制设备104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101、所述监测组件102和所述测量组件103连接;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卫星定位组件101、所述第一计量器件1021、所述第二计量器件1031与所述控制设备104之间可以通过传输总线连接,通过所述传输总线传输控制信号或数据。例如,所述卫星定位组件101可通过传输总线向控制设备104传输第一高程值;所述第一计量器件1021可通过传输总线向控制设备104传输第一高程差值;所述第二计量器件1031可通过传输总线向控制设备104传输第二高程差值。这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以及控制设备;所述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所述测量基准点和所述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所述控制设备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和所述测量组件连接;/n所述卫星定位组件,用于基于接收的卫星信号获得所述测量基准点相对于所述标准基准点的第一高程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n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一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基准点的形变程度;/n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二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二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组件对应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基形变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于标准基准点的卫星定位组件、设置于测量基准点的监测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分层观测点的测量组件以及控制设备;所述标准基准点位于不易发生形变的区域;所述测量基准点和所述多个分层观测点位于路基测量区域;所述控制设备通过传输总线分别与所述卫星定位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和所述测量组件连接;
所述卫星定位组件,用于基于接收的卫星信号获得所述测量基准点相对于所述标准基准点的第一高程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
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一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一高程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一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基准点的形变程度;
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二计量器件,用于获得第二高程差值,通过所述传输总线发送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至所述控制设备;所述第二高程差值表征所述测量组件对应的分层观测点的形变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组件还包括定位器件;
所述定位器件由路基面从上向下按照预设深度设置于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远洪曾长贤刘国骆斌廖进星郭建湖孟祥龙袁丛军黄红华姚洪锡李巍蒋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