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52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排水结构包括:在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下承层埋设的排水沟结构,排水沟结构的流向与排水沥青路面的宽度方向呈0‑45°夹角,且在排水沟结构的两端设置集水井或集水槽;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包括:排水沥青面层、下承层、防水粘结层以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在下承层埋设横向的排水沟结构,使雨水从排水沥青面层渗透至排水沟结构中快速向两侧排出,并通过集水井或集水槽进行收集,其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可实现与路面透水能力相匹配、快速消除路表水的作用,有效提升道路行车安全,充分发挥排水沥青路面优质服务功能,工程可广泛应用。

A transverse fast drainage structure of multi Lane drainage asphalt pav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沥青路面是由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铺筑而成,往往出现排水不畅、路面积水等现象,从而导致车辆驶入积水段容易产生水漂现象,路面的摩擦系数急剧减少,车辆制动距离相应增大,易造成交通事故,给过往车辆的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排水沥青路面是采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作表层,降雨渗透到排水功能层,并通过层内将雨水横向排出,从而消除了带来诸多行车不利作用的路表水膜,显著提高雨天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目前由于排水沥青路面具备迅速排水、抗滑、降低雨天水雾及水漂、提高行车视距和减少雨后反光、降低噪声等优良的路用性能,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而对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为突出且路幅较宽路段,在排水沥青路段超高段零坡点位置,雨水透入到排水功能层后不能快速横向排出,在超出排水沥青路面自身饱水能力后,易形成面层径流,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需要对现有宽幅排水沥青路面超高段零坡点横向排水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升级,从而充分发挥排水沥青路面各种路面优质服务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多车道路面的宽度较宽,在排水沥青路段超高段零坡点位置,雨水透入到排水功能层后不能快速横向排出,在超出排水沥青路面自身饱水能力后,易形成面层径流,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包括:在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下承层埋设的排水沟结构,所述排水沟结构的流向与所述排水沥青路面的宽度方向呈0-45°夹角,且在所述排水沟结构的两端设置集水井或集水槽。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的纵截面为矩形结构或梯形结构。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的宽度为3-10cm,深度为2-6cm。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为多个,且沿所述排水沥青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每条所述排水沟结构间隔2-10米设置。其中,在所述排水沟结构内部填充有排水沥青混合料,所述排水沥青混合料采用PAC-10、PAC-13、PAC-16、PAC-20的一种。其中,还包括:排水沥青面层、下承层以及防水粘结层,所述排水沥青面层和所述排水沟结构的底部均为所述下承层,在所述下承层与所述排水沟结构之间以及所述下承层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之间铺设防水粘结层;其中,车道数大于等于3车道。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和所述排水沥青面层的横截面为“T”型结构。其中,所述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乳化沥青、SBS改性沥青中的一种,其中,所述改性乳化沥青、所述乳化沥青洒布量均为0.3L/m3~0.6L/m3,所述SBS改性沥青洒布量为1.2~1.8kg/m2。其中,所述排水沥青路面采用PAC-10、PAC-13、PAC-16中的一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在下承层埋设横向的排水沟结构,使雨水从排水沟结构中快速向两侧排出,并通过集水井或集水槽进行收集。本技术的排水结构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可实现与路面透水能力相匹配、快速消除路表水的作用,有效提升道路行车安全,充分发挥排水沥青路面优质服务功能,在工程上可广泛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中:1、排水沥青面层;2、下承层;3、排水沟结构;4、集水井;5、防水粘结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包括:在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下承层埋设的排水沟结构3,所述排水沟结构3的流向与所述排水沥青路面1的宽度方向呈0-45°夹角,且在所述排水沟结构3的两端设置集水井4或集水槽。具体地,本案例道路车道N=4,即双向八车道排水沥青路面路段,路幅较宽,且超高段路段主线合成坡度小于0.5%,导致路面排水不畅,考虑到上述原因,本技术的排水沟结构3与排水沥青路面1的宽度方向呈30°夹角,即与长度方向的角度呈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在下承层埋设横向的排水沟结构,使雨水从排水沟结构中快速向两侧排出,并通过集水井进行收集。本技术的排水结构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可实现与路面透水能力相匹配、快速消除路表水的作用,有效提升道路行车安全,充分发挥排水沥青路面优质服务功能,在工程上可广泛应用。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排水沟结构3的纵截面为矩形结构或梯形结构。具体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排水沟结构3的纵截面加工成为梯形,即两侧开口位置具有一定的角度的豁口,增大水流的出口的面积,加大雨水排出的流量。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3的宽度为3-10cm,深度为2-6cm。所述排水沟结构3为多个,且沿所述排水沥青路面1的长度方向设置。优选地,每条所述排水沟结构3间隔2-10米设置。具体地,排水沟结构3的宽度为5cm,深度为3cm,每条排水沟结构3之间的间隔距离为4米。等距间隔设置的排水沟结构3,保证了排水效果。其中,在所述排水沟结构3内部填充有排水沥青混合料,所述排水沥青混合料采用PAC-10、PAC-13、PAC-16、PAC-20的一种,可与排水沥青面层1选用的材料保持一致,选择PAC-13,进一步增强排水性能。其中,还包括:排水沥青面层1、下承层2以及防水粘结层5,所述排水沥青面层1和所述排水沟结构3的底部均为所述下承层2,在所述下承层2与所述排水沟结构3之间以及所述下承层2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1之间铺设防水粘结层5;其中,车道数大于等于3车道。其中,所述排水沟结构3和所述排水沥青面层1的横截面为“T”型结构。由于排水沟结构3的为间隔设置,两者的横截面呈“T”字型结构。其中,所述防水粘结层5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乳化沥青、SBS改性沥青中的一种,其中,所述改性乳化沥青、所述乳化沥青洒布量均为0.3L/m3~0.6L/m3,所述SBS改性沥青洒布量为1.2~1.8kg/m2。所述排水沥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下承层埋设的排水沟结构,所述排水沟结构的流向与所述排水沥青路面的宽度方向呈0-45°夹角,且在所述排水沟结构的两端设置集水井或集水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下承层埋设的排水沟结构,所述排水沟结构的流向与所述排水沥青路面的宽度方向呈0-45°夹角,且在所述排水沟结构的两端设置集水井或集水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结构的纵截面为矩形结构或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结构的宽度为3-10cm,深度为2-6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结构为多个,且沿所述排水沥青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排水沟结构间隔2-10米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横向快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沟结构内部填充有排水沥青混合料,所述排水沥青混合料采用PAC-10、PA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炳贤杨雁彩雷洲曹帆王晨张云霞罗凯赵立东陈强秦阳范勇军寇殿良杨森顺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