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43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第一承力板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定向滑动。第二承力板布置于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进行定向滑动。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顶靠组件由第二直线运动部进行驱动,其与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推靠板固定于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第二承力板。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仅需一名操作工人,且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另外,还保证了逆变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压紧状态。

An inverter assembly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用马达制造
,尤其是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
技术介绍
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DC)转化为交流电(AC)的装置。在新能源汽车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但需要由电池或电瓶供给的低压直流电,同时亦需要在日常环境中不可或缺交流电。逆变器通常配套装配于马达上。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将逆变器装配于马达壳体上。在逆变器的安装初始阶段,需要两名操作人员协同配合,其中一人扶持冷却器,确保其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另外一人则穿入联接螺钉。且在操作过程需始终对逆变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确保其相对于马达壳体贴合的紧密性,由此可知,操作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工成本,且对操作工人的劳动技能要求较高。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生产效率高,对工人劳动技能要求降低,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且确保了较高组装质量的逆变器组装机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其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第一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于基板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基板和第一承力板之间。第二承力板布置于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布置。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顶靠组件用来支撑、托顶逆变器,其垂直地固定于第二承力板的上平面,且包括顶筒以及顶靠杆。顶靠杆内置于顶筒内,且其在第二直线运动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第二直线运动部亦与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推靠板竖直地固定于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第二承力板,相应地,在该第二承力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气缸、过渡板。第一气缸固定于基板的下平面。在基板上开设有第二避让孔。过渡板即竖放于第二避让孔内,且同时连接第一气缸的活塞缸和第一承力板。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二气缸和浮动接头。第二气缸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二承力板的下平面上。浮动接头连接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和顶靠杆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逆变器组装机构还包括机械限位部。该机械限位部包括初始位机械限位组件、终止位机械限位组件以及布置于两者之间的限位板。初始位机械限位组件包括初始位支撑板和初始位限位螺栓。初始位支撑板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初始位限位螺栓穿设于初始位支撑板内,且沿着前后方向走向进行布置。终止位机械限位组件包括终止位支撑板和终止位限位螺栓。终止位支撑板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终止位限位螺栓穿设于终止位支撑板内,且沿着前后方向走向进行布置。限位板固定于第一承力板的下平面,且正对应于初始位限位螺栓以及终止位限位螺栓。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逆变器组装机构还包括对射光电开关。对射光电开关包括对称地布置于逆变器左、右侧的发射器、接收器。发射器和接收器均布置于第二承力板的正上方,且跟随第二承力板进行同步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首先借由顶靠组件对逆变器进行托顶、定位,而后在第二直线运动部顶升力的作用进行运动,直至逆变器相对于马达壳体具有正确的相对高度位置,随后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进行运动以将逆变器贴靠于马达壳体上,此时,操作人员依次将联接螺钉穿入、锁紧以将逆变器锁定于马达壳体,最终完成了逆变器的组装进程。由此看来,在逆变器的组装过程中仅需一名工人,且其仅需完成联接螺钉的穿入、拧紧操作即可,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组装效率,再者,还降低了对操作工人劳动操作技能的要求。另外,还保证了逆变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压紧状态,进而确保了其最终组装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逆变器组装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逆变器组装机构的立体示意图(隐去马达壳体)。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2的主视图。1-基板;2-第一承力板;3-第二承力板;31-第一避让孔;4-第一滑轨滑块组件;5-第二滑轨滑块组件;6-顶靠组件;61-顶筒;62-顶靠杆;7-第一直线运动部;71-第一气缸;72-过渡板;8-第二直线运动部;81-第二气缸;82-浮动接头;9-回复弹簧;10-推靠板;11-机械限位部;111-初始位机械限位组件;112-终止位机械限位组件;113-限位板;12-对射光电开关;121-发射器;122-接收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逆变器组装机构两种不同状态下(包括有马达壳体和隐去马达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可知,其主要由基板1、第一承力板2、第二承力板3、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顶靠组件6、第一直线运动部7、第二直线运动部8、回复弹簧9以及推靠板10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第一承力板2平行地布置于基板1的正上方,且在第一直线运动部7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于基板1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夹设于基板1和第一承力板2之间。第二承力板3布置于第一承力板2的正上方,且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的辅助下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夹设于第一承力板2和第二承力板3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布置。回复弹簧9连接于上述第一承力板2和第二承力板3之间。顶靠组件6用来支撑、托顶逆变器,其垂直地固定于第二承力板3的上平面,且包括顶筒61以及顶靠杆62。顶靠杆62内置于顶筒61内,且其在第二直线运动部8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如图4中所示)。第二直线运动部8亦与第二承力板3相固定。推靠板10竖直地固定于第一承力板2上,且穿越第二承力板3,相应地,在该第二承力板3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31。如此一来,在逆变器的组装过程中仅需一名工人,且其仅需完成联接螺钉的穿入、拧紧操作即可,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组装效率,再者,还降低了对操作工人劳动操作技能的要求。另外,还保证了逆变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所述第一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且在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板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所述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二承力板布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所述第一承力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布置;所述回复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力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所述顶靠组件用来支撑、托顶逆变器,其垂直地固定于所述第二承力板的上平面,且包括顶筒以及顶靠杆;所述顶靠杆内置于所述顶筒内,且其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亦与所述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所述推靠板竖直地固定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所述第二承力板,相应地,在所述第二承力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所述第一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且在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板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所述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二承力板布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所述第一承力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布置;所述回复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力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所述顶靠组件用来支撑、托顶逆变器,其垂直地固定于所述第二承力板的上平面,且包括顶筒以及顶靠杆;所述顶靠杆内置于所述顶筒内,且其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亦与所述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所述推靠板竖直地固定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所述第二承力板,相应地,在所述第二承力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气缸、过渡板;所述第一气缸固定于所述基板的下平面;在所述基板上开设有第二避让孔;所述过渡板即竖放于所述第二避让孔内,且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腾菱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