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8251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壳体、降温介质、涂抹元件、输送部件,所述壳体内部的容纳腔用于存储降温介质,其下部设置可以旋转的涂抹元件,输送部件将降温介质输送至涂抹元件表面,再由涂抹元件将降温介质涂抹到人体的皮肤或毛发的表面上。本装置直接将降温介质涂抹至人体的体表,通过降温介质的蒸发,用于人体体表的物理降温,解决现有降温贴无法降温还具有一定副作用的技术问题。

A physical cooling device for body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涂抹降温介质至人体体表以降低人体温度的医疗设备,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人体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促使发热中枢介质释放,从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细菌感染性发热、无菌性组织损伤发热等均可引起组织代谢增强、消化功能失调、肌肉酸痛、头痛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时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常用的退热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服用解热镇痛药物,而药物降温副作用大,且对于2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禁止使用任何退烧药品。目前,物理降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降温贴,但存在诸多缺点:首先,降温区域有限,一般降温贴仅仅贴于人体额头部分,且降温效果不明显;其次,降温贴无法有效固定,由于在日常佩戴过程中存在震动、晃动等很多不定因素,尤其是婴幼儿更易多动,降温贴很容易从人体脱落,达不到持续降温效果;再次,散热效果不好,大多数降温贴都包含背衬材料,人体的热量无法迅速散发出去,大大减弱了降温效果。现有降温贴不能降温,真正的作用只有两个,一个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11)、下壳(12)和支撑部件(13),所述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形成的空腔为容纳腔(10),所述下壳(12)的下部为支撑部件(13),该支撑部件(13)上端开口与容纳腔(10)连通,下端开口对外开放;/n降温介质(4),所述降温介质(4)储存在所述容纳腔(10)内部,为液体介质、胶状介质、粉状介质中的至少一种;/n涂抹元件(2),所述涂抹元件(2)用于涂抹降温介质(4),所述涂抹元件(2)的涂抹宽度可以灵活改变,该涂抹元件(2)位于支撑部件(13)的下端开口处,部分用于封闭支撑部件(13)的下端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11)、下壳(12)和支撑部件(13),所述上壳(11)与下壳(12)连接形成的空腔为容纳腔(10),所述下壳(12)的下部为支撑部件(13),该支撑部件(13)上端开口与容纳腔(10)连通,下端开口对外开放;
降温介质(4),所述降温介质(4)储存在所述容纳腔(10)内部,为液体介质、胶状介质、粉状介质中的至少一种;
涂抹元件(2),所述涂抹元件(2)用于涂抹降温介质(4),所述涂抹元件(2)的涂抹宽度可以灵活改变,该涂抹元件(2)位于支撑部件(13)的下端开口处,部分用于封闭支撑部件(13)的下端开口,另一部分将降温介质(4)涂抹到人体的皮肤或毛发的表面上;
输送部件(3),所述输送部件(3)包括吸质介体(32),所述吸质介体(32)部分位于降温介质(4)内部,另一部分与涂抹元件(2)接触,该吸质介体(32)将液体介质、胶状介质、粉状介质输送至涂抹元件(2)表面和/或表层;
所述涂抹元件(2)在支撑部件(13)下端开口处旋转,将吸质介体(32)输送的降温介质(4)涂抹到人体的皮肤或毛发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件(3)还包括输送外壳(31),所述吸质介体(32)位于输送外壳(31)内和/或输送外壳(31)外,该输送外壳(31)用于对吸质介体(32)支撑、固定或塑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质介体(32)为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片条状、管状、圆柱状、网状或根须状,位于下壳(12)中空部分和/或贴附于下壳(12)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抹元件(2)外表面设有护理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强强刘佳乐蒋颖陈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泊易行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