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包括弹性机构,弹性机构设置在外壳内,弹性机构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卡接连接,弹性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收口板,收口板通过螺纹杆控制旋入/旋出外壳的深度,弹性机构的弹性变化量大于融合器装置高度的变化量,通过调节收口板与弹性机构的配合深度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现上下高度同时调节的前提下,还保证了一定角度自适应和对上下终板的持续作用力,自固定可靠。
A self-locking cage with adjustable h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假体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
技术介绍
椎间融合术是切除病变椎间盘,以此来减轻或彻底释放突出物所造成的压力,同时需提供融合固定来维持椎间高度。现有的可调椎间融合器中,其调节方式多是预先调整好后植入体内,操作较复杂,虽然可以实现角度和高度的调节,但要提前调试,且需外加螺钉固定,增加手术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便于植入,在椎间撑开形成固定,降低了手术难度。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包括弹性机构,弹性机构设置在外壳内,弹性机构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卡接连接,弹性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收口板,收口板通过螺纹杆控制旋入/旋出外壳的深度,弹性机构的弹性变化量大于融合器装置高度的变化量,通过调节收口板与弹性机构的配合深度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控制。具体的,弹性机构的宽度为4~14mm,高度为5~13mm,上下角度变形为0~10°。具体的,弹性机构的弹性变化量为2~8mm。具体的,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为圆角结构,用于适应上下终板形状,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上分别设置有垂直于融合主体长度方向的齿面结构。进一步的,齿面结构的高度为0.1~1mm。进一步的,齿面结构为钉状凸起、倒刺或刀刃状结构。具体的,外壳内设置用于保证弹性机构与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配合的卡位柱。具体的,外壳内设置有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用于融合器在最低高度时支撑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安装前体积最小,后在椎间膨胀,便于手术;安装时对上下终板有弹力,可以卡入齿面结构,自锁定;安装后,上下融合板可以随着终板的压力有一定的角度倾斜来适应椎间结构;安装后仍有一定弹性,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椎体。进一步的,弹性机构在保证实现高度调节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改变其横向尺寸,而角度的限定是为了保证其工作在正常上下终板不平行角度的范围内。进一步的,一定的弹性变化量,可以使融合器放入椎间后,对上下终板有合适的弹力,令融合器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进一步的,上融合板和下融合板为圆角设计,工作时可有一定的角度变化,不易滑脱。进一步的,齿面高度须得保证上下融合板嵌入椎体后,融合器有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齿面结构须得保证上下融合板嵌入椎体后,融合器有良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实现上下高度同时调节的前提下,还保证了一定角度自适应和对上下终板的持续作用力,自固定可靠。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示意图,其中,(a)为收缩示意图,(b)为撑开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三维模型示意图。其中:1.弹性机构;2.收口板;3.螺纹杆;4-1.上融合板;4-2.下融合板;5.外壳。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一侧”、“一端”、“一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通过控制螺纹杆旋入/旋出外壳的深度,调节收口板与弹性机构的配合深度,从而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精确控制,并且由于弹力的存在使上下融合板上的齿面结构嵌入患者的上下终板,实现自锁定。在手术前,螺纹杆旋合最深,此时高度最小易于植入,然后在椎间调节,方便手术。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包括弹性机构1、收口板2、螺纹杆3、上融合板4-1、下融合板4-2和外壳5。弹性机构1设置在外壳5内,弹性机构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卡接连接,弹性机构1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收口板2的一端设置在滑槽内,另一端与螺纹杆3连接,通过控制螺纹杆3旋入/旋出外壳5的深度,调节收口板2与弹性机构1的配合深度,从而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精确控制。弹性机构1的宽度为4~14mm,高度为5~13mm,上下角度变形为0~10°。弹性机构1形状除图中实施案例外,还可为其余弹性机构,如单弹片式,或沿轴向分成若干个弹片式,此种变式均为调整弹性机构的弹性与高度来实现融合器的自锁定与高度调节。弹性机构1采用钛及合金材料制成,其弹性变化量大于融合器高度变化量,保证植入后仍对上下终板有作用力,弹性变化量为2~8mm。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为圆角结构,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分别与人体终板曲度相吻合,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上分别设置有垂直于融合主体长度方向的齿面结构,齿面结构的高度为0.1~1mm,形状为钉状凸起、倒刺或刀刃状结构,以保证使用时可嵌入上下终板来保持固定。外壳5内设置有卡位柱用于保证弹性机构1与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配合的精确。外壳5内配有限位台阶,保证融合器工作时的最低高度,限位台阶是上下融合板与外壳配合且融合器在最低高度时融合板就会受到限位台阶的支撑。为防止使用过程中螺纹配合松动,可在外壳5的螺纹孔上加工特殊的工程塑胶,可使其在锁紧过程中产生全齿节接触,来保证服役过程中的抗震性能。请参阅图4,收口板2与弹性机构1中间的滑槽配合,在螺纹杆3逐渐旋出外壳5的情况下,收口板2与弹性机构1的配合深度逐渐减小,致中间的弹片机构高度增加,从而使融合器变化至所需高度,由此可以实现有一定弹性的高度调节,由于弹力的存在使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上的齿面结构嵌入患者的上下终板,实现自锁定。在手术前,螺纹杆3旋合最深,此时高度最小易于植入,后在椎间调节,手术方便。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机构(1),弹性机构(1)设置在外壳(5)内,弹性机构(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卡接连接,弹性机构(1)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收口板(2),收口板(2)通过螺纹杆(3)控制旋入/旋出外壳(5)的深度,弹性机构(1)的弹性变化量大于融合器装置高度的变化量,通过调节收口板(2)与弹性机构(1)的配合深度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机构(1),弹性机构(1)设置在外壳(5)内,弹性机构(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融合板(4-1)和下融合板(4-2)卡接连接,弹性机构(1)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收口板(2),收口板(2)通过螺纹杆(3)控制旋入/旋出外壳(5)的深度,弹性机构(1)的弹性变化量大于融合器装置高度的变化量,通过调节收口板(2)与弹性机构(1)的配合深度实现对椎间融合器高度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机构(1)的宽度为4~14mm,高度为5~13mm,上下角度变形为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机构(1)的弹性变化量为2~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自锁定椎间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玲,张童童,董恩纯,李涤尘,康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