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788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取料机构,其包括承载部、吸附部以及避让部。避让部开设于承载部,承载部用于产品的承载,吸附部用于吸附承载部承载的产品,避让部对吸附部吸附的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行避让。本申请通过吸附部与避让部的配合设置,使得吸附部吸附稳固产品时能避开产品的易损部位,在保证了产品取料时的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产品造成损伤,保证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

Reclaim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生产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取料机构。
技术介绍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自动化取料,例如对产品进行夹持取料、或对产品进行吸附取料等,此类的上下料方式,是需要取料机构末端的夹爪或吸盘直接作用于产品上,而后再进行转移。而有些产品的本身会存在易损坏部分,例如膜电极的碳纸部分,上述的取料方式,易容对此类产品造成损坏,进而影响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取料机构。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取料机构包括承载部、吸附部以及避让部;避让部开设于承载部;承载部用于产品的承载,吸附部用于吸附承载部承载的产品,避让部对吸附部吸附的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行避让。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吸附部具有至少一个吸附件,吸附件设于承载部,并分布于避让部的周围。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吸附件具有吸盘;吸盘设于承载部的表面。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吸盘嵌设于承载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加强部;加强部设于承载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承载部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的一端与驱动部连接。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设于支撑部,定位部用于产品的定位。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定位部包括视觉定位件以及光源件;视觉定位件设于支撑部远离驱动部的一端;视觉定位件用于产品的视觉定位,光源件用于提供视觉定位件视觉定位所需的光源。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光源件设于支撑部;视觉定位件的定位端透过光源件进行定位。本申请通过吸附部与避让部的配合设置,使得吸附部吸附稳固产品时能避开产品的易损部位,在保证了产品取料时的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产品造成损伤,保证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施例中取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取料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承载部、吸附部以及避让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承载部;2、吸附部;21、吸附件;211、吸盘;212、嵌板;22、通气端;3、避让部;4、加强部;5、驱动部;6、支撑部;7、定位部;71、视觉定位件;72、光源件;73、定位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取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取料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取料机构包括承载部1、吸附部2以及避让部3。避让部3开设于承载部1,承载部1用于产品的承载,吸附部2用于吸附承载部1承载的产品,避让部3对吸附部2吸附的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行避让。通过吸附部2与避让部3的配合设置,使得吸附部2吸附稳固产品时能避开产品的易损部位,在保证了产品取料时的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产品造成损伤,保证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优选的,吸附部2设于承载部1,承载部1对吸附部2进行承载,便于吸附部2与避让部3的配合。继续参照图1至图3,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对不同的产品的承载、吸附及避让,需要适配到产品形状以及产品的易损部位。本实施例中的产品为膜电极,其易损部位是位于中间位置的碳纸。为了便于承载,本实施例中的承载部1为板状,其与产品的形状相适配。避让部3开设于承载部1上,吸附部2避开避让部3的开设位置进行设置,而当承载部1对产品进行承载时,避让部3与承载部1承载产品的易损部位正对,使得吸附部2避开产品的易损部位,如此,吸附部2对产品的吸附就不会触及到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而避免了对产品易损部位的损坏,保证了后续生产的良品率。为了实现对产品易损部位避让的目的,优选的,避让部3的大小以及形状与产品易损部位的大小以及形状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避让部3可为开设于承载部1上的凹槽或者通口,其形状可为与膜电极中部碳纸相适配的矩形。当然,在具体应用时,避让部3的数量也可为多个,其开设排布方式可根据实际产品易损部位而定,此处不做限定。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吸附部2具有至少一个吸附件21,吸附件21设于承载部1,并分布于避让部3的周围。优选的,吸附件21具有吸盘211。吸盘211设于承载部1的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避让部3为矩形的通口状,承载部1内部排布有可通气的管道。吸附件21的吸盘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吸盘211分别设于下表面,并分别与承载部1内部的管道连通,吸盘211用于对产品进行接触吸附。优选的,多个吸盘211均匀分布于承载部1的下表面,并围绕着避让部3进行设置,其具体可根据产品及避让部3的形状而进行设置,以便于使得产品受到的吸附力均匀,例如,多个吸盘211分布沿着膜电极的非碳纸的轮廓部位进行均匀分布。吸附件21还包括通气端22,通气端22设于承载部1的上表面,其一端与承载部1内部的管道连通,其另一端与外部的真空机连通。当吸盘211贴附在产品的表面时,外界的真空机开始作用,使得通气端22、承载部1内部的管道以及吸盘211的空气排空,完成对产品的吸附。继续参照图4,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承载部、吸附部以及避让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吸盘211嵌设于承载部1。具体的,吸盘211嵌设在承载部1内,并与承载部1内部的通道连通,同时吸盘211的吸附端露于承载部1的下表面。优选的,吸附件21还包括嵌板212,嵌板212设于承载部1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1)、吸附部(2)以及避让部(3);所述避让部(3)开设于所述承载部(1);所述承载部(1)用于产品的承载,所述吸附部(2)用于吸附所述承载部(1)承载的所述产品,所述避让部(3)对所述吸附部(2)吸附的所述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行避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1)、吸附部(2)以及避让部(3);所述避让部(3)开设于所述承载部(1);所述承载部(1)用于产品的承载,所述吸附部(2)用于吸附所述承载部(1)承载的所述产品,所述避让部(3)对所述吸附部(2)吸附的所述产品的易损部位进行避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部(2)具有至少一个吸附件(21),所述吸附件(21)设于所述承载部(1),并分布于所述避让部(3)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21)具有吸盘(211);所述吸盘(211)设于所述承载部(1)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211)嵌设于所述承载部(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加强部(4);所述加强部(4)设于所述承载部(1)。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黄付延许功元罗剑吴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