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2、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3、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4、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5、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综合考虑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沉积物表面温度等影响因素,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突出各要素对地层热过程影响的综合效应;有效克服单一因素恢复地层热过程的弊端,可以为含油气盆地尤其是深水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符合地质实际的、可靠的热史模型。
A recovery method of formation thermal process based on principal cause analy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属于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恢复的
技术介绍
地层热过程恢复是烃源岩评价的基础工作,其对准确评价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量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研究区主要集中在陆地及海洋浅水区(水深小于300米),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和沉积物表面温度等变化较小,因此地层热过程恢复主要考虑基底热流单一因素。而海洋深水区(水深大于300米)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如基底热流高、沉积速率低、地层泥岩比例高、沉积物表面温度低等,传统的恢复方法则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导致海洋深水区地层热过程恢复结果不符合地质实际,直接影响了深水区油气资源量的准确评价。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的恢复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其综合考虑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和沉积物表面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考虑因素更全面,突出各要素对地层热过程的综合效应,更符合地质实际,可以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深水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符合地质实际的、可靠的热史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综合考虑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和沉积物表面温度等因素,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考虑因素更全面,突出各要素对地层热过程的综合效应,更符合地质实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的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2、沉积物表面温度不同水深条件下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3、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4、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5、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其中,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步骤S1中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S11、根据已钻井及海底探针获得的大量温度数据,结合实测岩石样品的热导率可以计算出含油气盆地基底热流分布;S12、为测试基底热流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基底热流值,分别为60mW/m2和80mW/m2,沉积物表面温度为20℃、沉积速率为100m/Ma、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S13、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高热流模型和低热流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其中,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的步骤S2中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S21、沉积物表面温度在陆地上时表现为陆表温度,在海里时表现为海底温度,海底温度主要受水深及纬度影响,利用Defant提出的公式计算不同纬度及水深对应的海底温度;S22、为测试沉积物表面温度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沉积物表面温度,分别为20℃和5℃,基底热流为60W/m2、沉积速率为100m/Ma、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S23、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高表面温度模型和低表面温度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其中,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的步骤S3中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S31、为测试沉积速率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00m/Ma和100m/Ma,基底热流为60W/m2、沉积物表面温度为20℃、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S32、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高沉积速率模型和低沉积速率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其中,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的步骤S4中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S41、为测试岩性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岩性,分别为砂岩和泥岩,基底热流为60W/m2、沉积物表面温度为20℃、沉积速率为100m/Ma等参数相同;S42、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砂岩模型和泥岩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其中,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的步骤S5中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51、结合工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分析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沉积物表面温度对地层热过程影响程度,确定热过程影响主控因素;S52、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模型1代表浅水区,模型2代表深水区,分别赋予不同参数;S53、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地层热过程程度;S54、在浅水区、深水区各选一口实际探井进行地层热过程恢复,按照实际地质条件分别赋值基底热流、沉积物表面温度、沉积速率及钻遇地层岩性,并用实测Ro数据验证模拟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综合考虑基底热流、沉积速率、岩性、沉积物表面温度等影响因素,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突出各要素对地层热过程影响的综合效应;有效克服单一因素恢复地层热过程的弊端,可以为含油气盆地尤其是深水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符合地质实际的、可靠的热史模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的实施例中考虑单一因素对地层热过程影响图版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考虑综合因素对地层热过程影响图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2、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3、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4、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S5、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以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和浅水区为研究靶区。采用固定其他参数,改变一个参数的方法分别模拟不同因素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为测试基底热流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中基底热流值不同,分别为60mW/m2和80mW/m2,沉积物表面温度为20℃、沉积速率为100m/Ma、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针对上述模型开展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高热流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明显高于低热流模型。为测试沉积物表面温度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中沉积物表面温度不同,分别为2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nS2、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nS3、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nS4、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nS5、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
S2、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
S3、沉积速率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
S4、岩性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
S5、主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恢复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中基底热流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
S11、根据已钻井及海底探针获得的大量温度数据,结合实测岩石样品的热导率可以计算出含油气盆地基底热流分布;
S12、为测试基底热流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基底热流值,分别为60mW/m2和80mW/m2,沉积物表面温度为20℃、沉积速率为100m/Ma、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
S13、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高热流模型和低热流模型的地层热过程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中沉积物表面温度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地层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包括以下步骤:
S21、沉积物表面温度在陆地上时表现为陆表温度,在海里时表现为海底温度,海底温度主要受水深及纬度影响,利用Defant提出的公式计算不同纬度及水深对应的海底温度;
S22、为测试沉积物表面温度对地层热过程的影响,在Petromod软件一维模拟中设计两个模型,赋予不同的沉积物表面温度,分别为20℃和5℃,基底热流为60W/m2、沉积速率为100m/Ma、岩性(泥岩)等参数相同;
S23、运行模拟,并对比分析高表面温度模型和低表面温度模型的地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新德,梁刚,甘军,张迎朝,杨希冰,李兴,郭潇潇,胡晨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