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43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属于热交换设备领域。所述换热器板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一流体、第二流体流通凹槽,流体流通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板片的空间利用率高,流动阻力小,换热均匀;板片的流体流通凹槽经冲压成型后形成板片的间隔凸起,制造方便,且换热壁薄,承压能力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A板片和B板片,其中A板片采用所述换热器板片,B板片与A板片成镜像对称结构,两种换热板片间隔堆叠,便于安装,结构紧凑。

A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具有传热系数高、对数平均温差大、末端温差小、占地面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制作方便、容易清洗、热损失小、不易结垢等优点,常常用在城市供暖与制冷,石油化工,余热回收,食品加工等领域。板式换热器板片是板式换热器最重要的部件,板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整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目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波纹形状有:人字形波纹、平直波纹、梯型平直波纹、曲折形波纹等。与螺旋形波纹板片相比,这些波纹形状的板片空间利用率较低,换热流道较短,流动阻力较大,从而造成换热效果不好。现有的螺旋板换热器,如申请号为201310081310.6公开的“一种螺旋板式换热器”,该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螺旋板式换热器,是由若干平行的金属板卷制成螺旋形通道,冷热流体之间通过螺旋板壁进行换热,由于板壁又宽又厚,容易造成换热不均。而且现有的螺旋板换热器成型方法复杂,制造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空间利用率较低,流动阻力较大和螺旋板换热器换热不均,制造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板片,板片的边缘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板片的中心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板片的正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一流体流通凹槽,第一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不连通;板片的背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不连通。进一步,所述板片正面的第一流体流通凹槽形成板片背面的第二间隔凸起,所述板片背面的第二流体流通凹槽形成板片正面的第一间隔凸起,相邻第一流体流通凹槽之间共用第一间隔凸起,相邻第二流体流通凹槽之间共用第二间隔凸起。板片采用冲压成型,制造方便,板壁薄,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所述第一、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的横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增加了流体流通凹槽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相邻布置,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相邻布置,结构设计紧凑。进一步,所述板片正面具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在板片背面形成定位凹槽,方便多块板片之间的定位。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上盖板、下盖板、换热器板片,所述换热器板片包括A板片和B板片,所述A板片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板片,所述B板片的正面与A板片的背面成镜像对称结构,所述B板片的背面与A板片的正面成镜像对称结构,所述A板片与B板片间隔分布,A板片的正面与B板片的背面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A板片的背面与B板片的正面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各板片上的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分别连通形成通孔。进一步,所述上、下盖板均开有接管孔,其中上盖板的接管孔与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的位置相对应,下盖板接管孔与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所述上、下盖板的接管孔为圆形通孔,接管孔外侧表面安装有弯头管。进一步,所述上、下盖板的接管孔外侧表面安装有凸包,凸包侧面开有与圆管配合的圆形通孔。本技术提供的板式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换热器板片的流体流通凹槽是螺旋形的,且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板片的空间利用率高,流动阻力小,换热均匀;板片经冲压成型,制造方便,换热壁薄,承压能力强。本技术的板式换热器采用A板片和B板片两种板片间隔叠装而成,结构紧凑,便于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A板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板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B板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B板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利用A、B板片堆叠换热器爆炸图;图6为板片的流体流通凹槽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为换热器的流体通道法向截面示意图;图8为换热器内流体流动方向示意图;图9为换热器上盖板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换热器上盖板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2.第一流体出口,3.第一流体流通凹槽,4.第二流体进口,5.定位凹槽,6.第二流体出口,7.第一流体进口,8.第二流体流通凹槽,9.上盖板接管孔,10.上盖板,11.下盖板,12.下盖板接管孔,13.A板片,14.B板片,15.弯头管,16.凸包,17.圆孔,18.圆管,19.定位凸起;20、第一间隔凸起,21.第二间隔凸起,22.第一流体流动方向,23.第二流体流动方向,24.第一流体流通通道,25.第二流体流通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如图1、2、6、7所示,本技术的A板片的正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的第一流体流通凹槽3,相邻两条第一流体流通凹槽3之间共用一条螺旋形的第一间隔凸起20。在A板片的边缘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体进口7、第二流体出口6,在A板片的中心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体出口2、第二流体进口4,第一流体流通凹槽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进口7、第一流体出口2连通。从图1中可以看到,第一流体进口7、第一流体出口2是凹陷的,第二流体进口4、第二流体出口6是突起的,这使得第一流体可以从第一流体进口、出口流入和流出,但无法进入第二流体进口、出口。A板片的边缘还设置有定位凸起19。第一流体流通凹槽3、第一间隔凸起20的截面呈等腰梯形。如图3、4、6、7所示,B板片的正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的第二流体流通凹槽8,相邻两条第二流体流通凹槽之间共用一条螺旋形的第二间隔凸起21。在B板片的边缘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体进口7、第二流体出口6,在B板片的中心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体出口2、第二流体进口4,第二流体流通凹槽8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流体进口4、第二流体出口6连通。从图3中可以看到,第一流体进口7、第一流体出口2是突起的,第二流体进口4、第二流体出口6是凹陷的,这使得第二流体可以从第二流体进口、出口流入和流出,但无法进入第以流体进口、出口。B板片的边缘还设置有定位凹槽5。第二流体流通凹槽8、第二间隔凸起21的截面呈等腰梯形。本技术的板片采用冲压的方式制造,板片正面形成一条凹槽,相应地,在板片背面的对应位置形成一条间隔凸起。结合图1、2、3、4、6、7,A板片的正面结构与B板片的背面结构镜像对称,A板片的背面结构与B板片的正面结构镜像对称,即,A板片与B板片为对称结构。如图5、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是利用A板片、B板片堆叠而成,其中,A、B板片间隔设置,板片式换热器堆叠并进行钎焊,这是本领域的常规手段,也即,A板片背面的间隔凸起与B板片正面的相应间隔凸起对接、B板片背面的间隔凸起与A板片正面的相应间隔凸起对接,对接点进行钎焊密封,那么,在A板片的正面与B板片的背面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的边缘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所述板片的中心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所述板片的正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一流体流通凹槽,所述第一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不连通;所述板片的背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二流体流通凹槽,所述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不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的边缘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所述板片的中心具有贯通的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所述板片的正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一流体流通凹槽,所述第一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不连通;所述板片的背面具有若干条螺旋形第二流体流通凹槽,所述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连通,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不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正面的第一流体流通凹槽形成板片背面的第二间隔凸起,所述板片背面的第二流体流通凹槽形成板片正面的第一间隔凸起,相邻第一流体流通凹槽之间共用第一间隔凸起,相邻第二流体流通凹槽之间共用第二间隔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流体流通凹槽的横截面均为等腰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相邻布置,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第二流体进口相邻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玉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菲尔克斯换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