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白色光栅代替黑色光栅,利用白色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反射光线的原理,减小膜材对光的吸收,实现最大透过率。利用纳米线金属层和白色光栅形成类似闭合腔体压缩视角,实现窄视角的同时屏蔽外界光线干扰。
An antiscope film and an antiscope film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窥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防窥膜利用黑色光栅吸光的原理,使得光线汇聚正视角,实现正视角可见,左右视角防窥的效果。但是由于黑色光栅吸光,导致应用于背光和显示器外面的防窥膜透过率低,一般只有60%,且由于工艺制备困难难以实现超窄视角的防窥功能(目前小pitch的光栅为30um左右,由于工艺限制难以进一步减小)。同时普通防窥膜表面没有处理,容易受到外界光线的干扰,影响防窥显示效果。传统防窥膜由于利用黑色光栅吸光原理,可以实现正视角可视,侧视角发黑,因此实现左右防窥的效果,但是由于黑色的材料吸光严重,无论防窥膜应用在背光还是显示器表面都会导致透过率大大下降。由于工艺设备条件限制,难以减小光栅pitch,实现窄视角防窥,且小pitch的光栅,会导致黑线、白线、脏污等不良的比例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以提高防窥膜透过率,并实现窄视角防窥,避免外界光线的干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防窥膜,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可选的,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与所述棱镜层之间还设置有折射层,所述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可选的,所述棱镜层包括依次排布的多个三角形棱镜,所述三角形棱镜的顶部角度为90°。可选的,所述第一纳米线金属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金属线层由金属纳米线交叠形成。一种防窥膜显示装置,所述防窥膜显示装置从下往上依次包括:背光源组件,液晶显示面板,防窥膜;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可选的,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与所述棱镜层之间还设置有折射层,所述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可选的,所述棱镜层包括依次排布的多个三角形棱镜,所述三角形棱镜的顶部角度为90°。可选的,所述第一纳米线金属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金属线层由金属纳米线交叠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本专利技术利用白色光栅代替黑色光栅,利用白色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反射光线的原理,减小膜材对光的吸收,实现最大透过率。利用纳米线金属层和白色光栅形成类似闭合腔体压缩视角,实现窄视角的同时屏蔽外界光线干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窥膜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窥膜压缩视角结构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银纳米线微观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层正视角透光大视角反光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窥膜及防窥膜显示装置,以提高防窥膜透过率,并实现窄视角防窥,避免外界光线的干扰。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防窥膜,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3、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43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5;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41和多个白色光栅区42,所述基材区41和所述白色光扇区42交替排列;所述棱镜层43的折射率n3大于所述基材区41的折射率n1;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42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43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与所述棱镜层43之间还设置有折射层44,所述折射层44的折射率n2大于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n3。所述棱镜层n3包括依次排布的多个三角形棱镜,所述三角形棱镜的顶部角度为90°。所述三角形棱镜为高折射率的材料。本专利技术采用白色光栅替代黑色光栅,利用白色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反射光线的原理,减小膜材对光的吸收,实现最大透过率,但同时为了收集和压缩大视角的反射光,在膜材上表面增加一层高折射率的材料(折射层44),折射率为n2,且防窥膜光栅之间基材的折射率为n1,且n2>n1,如图2所示,根据折射原理:n1sinθ1=n2sinθ2其中,经过棱镜(棱镜角度为90°)结构后n3<n2,为了使得出射角θ3=45°,即沿着垂直方向出射,可得:本专利技术的防窥膜由于采用白色光栅,大角度的光线不仅不会被吸收,而且会在光栅表面多次反射,出射光会被高折射率的棱镜结构收缩视角,减小侧视角的光线出射,且白色光栅底部光线也会经历多次反射,重新回收二次利用,并在光栅之间出射,例如光栅的宽度为N,光栅的pitch为W+N,那么光线的压缩比率就提高了N/(W+N),因此大大提高防窥膜的视角压缩比。所述第一纳米线金属层3和所述第二纳米金属线层5由金属纳米线交叠形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窥膜上下表面各增加了一层超薄的纳米线金属层,利用金属纳米线交叠形成可透光的金属层,不仅可以让小角度光透射出去,而且可以使得大角度的光发生全反射,因此新型防窥膜内部的大角度反射光会集中在白色光栅腔体内发生多次的反射,且由于光栅和纳米线金属层的表面不是绝对的光滑,因此经过多次反射后出射光线随机出射,小角度的光线可以透射出去,大角度的光在纳米线金属层的表面发生反射,重新回收二次利用,直到出射光为小角度光时才能出射。且最表面的纳米金属层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隔离外界大角度光线的干扰,而且让外界小角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n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n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膜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纳米线金属层、百叶窗微结构层、棱镜层和第二纳米线金属层;
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基材区和多个白色光栅区,所述基材区和所述白色光扇区交替排列;
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基材区的折射率;多个所述白色光栅区用于多次反射入射光线,所述棱镜层用于收缩白色光栅区反射出的光线的视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微结构层与所述棱镜层之间还设置有折射层,所述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包括依次排布的多个三角形棱镜,所述三角形棱镜的顶部角度为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线金属层和所述第二纳米金属线层由金属纳米线交叠形成。
5.一种防窥膜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泽民,汤文江,尚超峰,余日华,杨少奇,潘盼盼,余永星,丁愫岩,余永启,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佳视晶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佳视智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嘉联弘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