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698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包括由多个涡圈首尾相连组成的本体、设置在本体的内端处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端处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呈偏心涡卷状延伸至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所处的第一轴线将所述本体分隔成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由内至外逐渐变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近似相等,所述本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涡圈接触的部位涂覆有自润滑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采用偏心成型结构的设置、结合自润滑层能够使得受力过程较为均匀,且有效降低摩擦力系数,进而降低断裂概率。

Scroll spring mechanism with good wear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
本技术涉及了电力
,具体的是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技术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涡卷簧是弹簧一种常见的方式,使用较为广泛。涡卷簧一般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的涡卷簧在使用的过程中固定其中间挂钩,扭转外端折角处;另一种是固定外端折角,扭转中心折角处,但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扭转的时候都会发生一种现象,涡卷簧在受力的情况下中心位置会发生偏移。一般情况下,涡卷簧在自由状态下都是处于图1所示状态,这种设计对于寿命要求低的涡卷簧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寿命要求高的往往无法满足要求。由于受力情况下的偏心,导致线材的一侧会相互接触摩擦,磨损表面导致断裂;另外也会由于受力不均匀也会加速断裂。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其采用偏心成型结构的设置、结合自润滑层能够使得受力过程较为均匀,且有效降低摩擦力系数,进而降低断裂概率。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包括由多个涡圈首尾相连组成的本体、设置在本体的内端处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端处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呈偏心涡卷状延伸至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所处的第一轴线将所述本体分隔成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由内至外逐渐变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近似相等,所述本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涡圈接触的部位涂覆有自润滑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进一步地,包括形状与所述本体相似且能够贴附在所述本体的侧壁上的软质橡胶。进一步地,所述软质橡胶呈片状体,且贴附在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软质橡胶的边缘部形成有能够悬挂在所述本体的侧壁端部的折弯部。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本体的侧壁端部采用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进一步地,所述软质橡胶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形成能够承受应力的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呈波浪状设置。进一步地,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上以供挂钩悬挂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由所述第一折弯部的端部折弯形成。进一步地,所述环状部整体呈具有一镂空腔的梭形状。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的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在非受力状态下时,所述本体的第一本体部呈偏心状;在受力状态时,间隙大的一侧会往间隙小的一侧挤压,即所述第一本体部会朝向第二本体部挤压,能够使得本体在受力的过程中受力均匀性较好;且由于间隙的设置,在挤压的过程中可以减小涡圈与涡圈之间的接触概率,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概率和应力集中概率;2、本申请通过设置的自润滑的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的设置,自润滑层在摩擦的过程中,能在表面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而起到润滑作用。而且上述的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具有较好的软度,可以通过减小摩擦因素来增加耐磨性;上述涡圈在挤压的过程中,即使出现接触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自润滑层的设置,有效地降低摩擦系数,进而降低断裂的概率。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本体截面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具有软质橡胶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软质橡胶平铺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具有环状部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本体;2、第一折弯部;3、第二折弯部;4、间隙;5、自润滑石墨层;6、软质橡胶;7、凸起部;8、环状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包括由多个涡圈首尾相连组成的本体1、设置在本体1的内端处的第一折弯部2、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外端处的第二折弯部3。所述本体1自所述第一折弯部2呈偏心涡卷状延伸至所述第二折弯部3,所述第一折弯部2所处的第一轴线将所述本体1分隔成第一本体1部和第二本体1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4由内至外逐渐变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4近似相等。所述本体1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涡圈接触的部位涂覆有自润滑石墨层5和/或石墨复合层。上述的设置方式中,在非受力状态下时,所述本体1的第一本体1部呈偏心状;在受力状态时,间隙4大的一侧会往间隙4小的一侧挤压,即所述第一本体1部会朝向第二本体1部挤压,能够使得本体1在受力的过程中受力均匀性较好;且由于间隙4的设置,在挤压的过程中可以减小涡圈与涡圈之间的接触概率,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概率和应力集中概率。上述的设置方式中,通过自润滑的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的设置,自润滑层在摩擦的过程中,能在表面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而起到润滑作用。而且上述的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具有较好的软度,可以通过减小摩擦因素来增加耐磨性。上述涡圈在挤压的过程中,即使出现接触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自润滑层的设置,有效地降低摩擦系数,进而降低断裂的概率。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部2和第二折弯部3均换成长条状,且所述第一折弯部2和所述第二折弯部3可与所述本体1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2自所述本体1的内端处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3自所述本体1的外端处竖直向下延伸。结合图4所示,所述涡卷簧机构包括形状与所述本体1相似且能够贴附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上的软质橡胶6。具体地,所述软质橡胶6呈片状体,且贴附在所述本体1远离所述第一折弯部2的侧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涡圈首尾相连组成的本体、设置在本体的内端处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端处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呈偏心涡卷状延伸至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所处的第一轴线将所述本体分隔成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由内至外逐渐变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近似相等,所述本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涡圈接触的部位涂覆有自润滑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涡圈首尾相连组成的本体、设置在本体的内端处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端处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本体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呈偏心涡卷状延伸至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所处的第一轴线将所述本体分隔成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由内至外逐渐变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邻两个所述涡圈之间的间隙近似相等,所述本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涡圈接触的部位涂覆有自润滑石墨层和/或石墨复合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与所述本体相似且能够贴附在所述本体的侧壁上的软质橡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磨性好的涡卷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橡胶呈片状体,且贴附在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一折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希龙杨明仲凡陈飞冯祝清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力创精密弹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