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态建筑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建筑,是新一代建筑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建筑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建筑”;即在雨天将雨水收集至储水池,旱天时再将其利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楼顶的收集管口将雨水收集至蓄水池,再将其利用;但存在收集管口无遮拦,使杂物和泥浆等均流入蓄水池,或导致水管堵塞,清理蓄水池工作量大;部分收集管口有滤层,使得杂物不可流入,但同时在废物堆积过多时,导致水流不通或水流过慢,使得顶楼雨水沉积深,造成困扰。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具有防止杂物流入蓄水池和自动清理收集管口的目的,达到降低人员工作量和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蓄水池相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11)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与蓄水池(11)相通;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2)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13);所述进水口(13)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14),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所述过滤盖(14)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15);所述清理架包括安装架(16)、与安装架(16)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22)和与第一伸缩杆(22)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23);所述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24)和刷毛(17);所述第一伸缩杆(22)、第二伸缩杆(23)和距离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11)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与蓄水池(11)相通;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2)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13);所述进水口(13)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14),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所述过滤盖(14)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15);所述清理架包括安装架(16)、与安装架(16)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22)和与第一伸缩杆(22)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23);所述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24)和刷毛(17);所述第一伸缩杆(22)、第二伸缩杆(23)和距离传感器(24)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蓄水池(11)内部设有与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华,卓先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