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涉及生态建筑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蓄水池易进杂物和进水口难清洗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进水管与蓄水池相通;进水管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进水口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过滤盖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清理架包括安装架、与安装架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和与第一伸缩杆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和刷毛;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距离传感器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达到降低人员工作量和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An ecological installation of sponge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态建筑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建筑,是新一代建筑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建筑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建筑”;即在雨天将雨水收集至储水池,旱天时再将其利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楼顶的收集管口将雨水收集至蓄水池,再将其利用;但存在收集管口无遮拦,使杂物和泥浆等均流入蓄水池,或导致水管堵塞,清理蓄水池工作量大;部分收集管口有滤层,使得杂物不可流入,但同时在废物堆积过多时,导致水流不通或水流过慢,使得顶楼雨水沉积深,造成困扰。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具有防止杂物流入蓄水池和自动清理收集管口的目的,达到降低人员工作量和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蓄水池相通;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所述过滤盖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清理架包括安装架、与安装架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和与第一伸缩杆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和刷毛;所述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距离传感器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杂物堆积于过滤盖上表面过多时,使得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的距离变小,距离传感器通过检测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在两者距离过小时,控制器便控制第二伸缩杆输出,在控制第一伸缩杆输出,使得刷毛在过滤盖上表面来回扫动,从而达到自动清扫杂物的目的,防止建筑物顶端出现积水的情况;利用进水管,便于将雨水导入蓄水池存储;利用过滤盖和通孔,使得杂物不能由进水管流入蓄水池,增加清理蓄水池时的难度;利用安装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使得清理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伸缩,从而将杂物从过滤盖上表面扫走;利用刷毛,使得能够更好的清理留在过滤盖上的杂物;利用距离传感器,便于检测第二伸缩杆输出端与过滤盖外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利用控制器,使得在接受到距离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后,得以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内部设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水泵输出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蓄水池外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高压水泵和出水管,便于将蓄水池中存储的水由高压水泵和出水管抽至蓄水池外部,以供其他地方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内部设有与控制器通讯连接的水位传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位传感器,便于检测蓄水池中水的深度,便于人员了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触摸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触摸屏,使得能够显示各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蓄水池的水深,便于人员了解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端部和进水口均设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动阀;所述过滤盖与电动阀输入端相插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电动阀,便于人员通过控制器统一控制是否将建筑体顶端的积水排向蓄水池,同时在清理过滤盖的时候,防止杂物流进蓄水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盖上表面铺设有海绵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海绵层,便于增加过滤盖的过滤能力,减少泥浆和沙层经进水管流入蓄水池,导致增加清理蓄水池的难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杂物堆积于过滤盖上表面过多时,使得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的距离变小,距离传感器通过检测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在两者距离过小时,控制器便控制第二伸缩杆输出,在控制第一伸缩杆输出,使得刷毛在过滤盖上表面来回扫动,从而达到自动清扫杂物的目的,防止建筑物顶端出现积水的情况;利用进水管,便于将雨水导入蓄水池存储;利用过滤盖和通孔,使得杂物不能由进水管流入蓄水池,增加清理蓄水池时的难度;利用安装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使得清理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伸缩,从而将杂物从过滤盖上表面扫走;利用刷毛,使得能够更好的清理留在过滤盖上的杂物;利用距离传感器,便于检测第二伸缩杆输出端与过滤盖外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利用控制器,使得在接受到距离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后,得以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框图。图中:11、蓄水池;12、进水管;13、进水口;14、过滤盖;15、通孔;16、安装架;17、刷毛;18、出水管;19、海绵层;21、控制器;22、第一伸缩杆;23、第二伸缩杆;24、距离传感器;25、高压水泵;26、水位传感器;27、触摸屏;28、电动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如图1、图2与图3所示,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11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12,进水管12与蓄水池11相通。利用进水管12,便于将雨水导入蓄水池11存储。进水管12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13。进水口13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14,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过滤盖14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15。利用过滤盖14和通孔15,使得杂物不能由进水管12流入蓄水池11,增加清理蓄水池11时的难度。清理架包括安装架16、与安装架16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22和与第一伸缩杆22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23。利用安装架16、第一伸缩杆22和第二伸缩杆23,使得清理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伸缩,从而将杂物从过滤盖14上表面扫走。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24和刷毛17。利用刷毛17,使得能够更好的清理留在过滤盖14上的杂物;利用距离传感器24,便于检测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与过滤盖14外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21。第一伸缩杆22、第二伸缩杆23和距离传感器24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21。利用控制器21,使得在接受到距离传感器24传输的数据后,得以控制第一伸缩杆22和第二伸缩杆23。在杂物堆积于过滤盖14上表面过多时,使得与第二伸缩杆23之间的距离变小,距离传感器24通过检测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21,在两者距离过小时,控制器21便控制第二伸缩杆23输出,在控制第一伸缩杆22输出,使得刷毛17在过滤盖14上表面来回扫动,从而达到自动清扫杂物的目的,防止建筑物顶端出现积水的情况。如图1与图3所示,蓄水池11内部设有与控制器21电连接的高压水泵25;高压水泵25输出端设有出水管18,出水管18延伸至蓄水池11外部。利用高压水泵25和出水管18,便于将蓄水池11中存储的水由高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11)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与蓄水池(11)相通;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2)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13);所述进水口(13)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14),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所述过滤盖(14)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15);所述清理架包括安装架(16)、与安装架(16)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22)和与第一伸缩杆(22)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23);所述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24)和刷毛(17);所述第一伸缩杆(22)、第二伸缩杆(23)和距离传感器(24)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建筑体底部的蓄水池(11)和设置于建筑体外壁的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与蓄水池(11)相通;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2)设有位于建筑体顶端的进水口(13);所述进水口(13)设有与之插接的过滤盖(14),以及上表面设有与建筑体连接的清理架;所述过滤盖(14)穿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通孔(15);所述清理架包括安装架(16)、与安装架(16)端部连接的第一伸缩杆(22)和与第一伸缩杆(22)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伸缩杆(23);所述第二伸缩杆(23)输出端设有距离传感器(24)和刷毛(17);所述第一伸缩杆(22)、第二伸缩杆(23)和距离传感器(24)电性连接有位于建筑体内部的控制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蓄水池(11)内部设有与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华,卓先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