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立柱是建筑物中用以支承栋梁桁架的长条形构件,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杆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楼板等,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按截面形式分为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柱、格构柱,按所用材料分为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按柱的破坏特征或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目前,现有的立柱结构大多在建筑设计之初即由设计人员设计在建筑的结构中,用以承载建筑楼板的压力,使得楼板上的负载不仅传递至承重墙上,还能够传递至立柱上,从而提升了楼板的承载负荷能力。但是,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在高层建筑的楼层处设立大载荷的资料室,该处资料室的负载将大于其他各处,如不对该资料室的楼板进行支撑加固改造,将会影响楼板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楼板损坏,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具有支撑加固楼板的效果,有效防止了楼板由于负载而变形损伤,有利于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上的驱动套、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1)、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2)、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驱动套(3)、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4)、固定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滑移套(5)以及固定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上的支撑架(6);所述驱动套(3)下端与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套(3)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撑力丝杆(4)上端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所述撑力丝杆(4)下端穿入所述驱动套(3)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支撑架(6)竖直设置,且所述支撑架(6)底部穿入所述滑移套(5)内并与之滑移配合;所述上支撑座(2)与所述下支撑座(1)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所述驱动套(3)、所述撑力丝杆(4)、所述滑移套(5)以及所述支撑架(6)均埋设于所述结构柱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1)、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2)、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驱动套(3)、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4)、固定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滑移套(5)以及固定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上的支撑架(6);所述驱动套(3)下端与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套(3)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撑力丝杆(4)上端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所述撑力丝杆(4)下端穿入所述驱动套(3)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支撑架(6)竖直设置,且所述支撑架(6)底部穿入所述滑移套(5)内并与之滑移配合;所述上支撑座(2)与所述下支撑座(1)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所述驱动套(3)、所述撑力丝杆(4)、所述滑移套(5)以及所述支撑架(6)均埋设于所述结构柱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上安装板(21),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下安装板(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套(3)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一灌注口(31),所述第一灌注口(31)设置于所述驱动套(3)底部;所述滑移套(5)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二灌注口(51),所述第二灌注口(51)设置于所述滑移套(5)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座(2)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23),所述容纳槽(23)内设有与外部显示设备电连接的应变片(24),所述应变片(24)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粘贴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确定资料室楼板加固位置;b.安装下支撑座(1)与上支撑座(2);c.转动驱动套(3),使得上支撑座(2)逐渐抵紧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在此过程中观察外部显示设备,读取应变片(24)检测到的楼板变形量,直至楼板底面水平;d.通过第二灌注口(51)朝向滑移套(5)内加压灌注混凝土,使得滑移套(5)内充满混凝土,待滑移套(5)内的混凝土凝结固定;e.反转驱动套(3),减小撑力丝杆(4)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力,使得支撑架(6)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作用与撑力丝杆(4)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作用平衡;f.通过第一灌注口(31)朝向驱动套(3)加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非学,张学治,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