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0185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竖直设置于下支撑座上的驱动套、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固定于下支撑座上的滑移套以及固定于上支撑座底面上的支撑架;驱动套下端与下支撑座上表面转动连接,且驱动套开口朝上设置;撑力丝杆上端与上支撑座底面固定,撑力丝杆下端穿入驱动套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支撑架竖直设置,且支撑架底部穿入滑移套内并与之滑移配合;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驱动套、撑力丝杆、滑移套以及支撑架均埋设于结构柱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支撑加固楼板的效果。

A kind of column structure of building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立柱是建筑物中用以支承栋梁桁架的长条形构件,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杆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楼板等,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按截面形式分为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柱、格构柱,按所用材料分为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按柱的破坏特征或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目前,现有的立柱结构大多在建筑设计之初即由设计人员设计在建筑的结构中,用以承载建筑楼板的压力,使得楼板上的负载不仅传递至承重墙上,还能够传递至立柱上,从而提升了楼板的承载负荷能力。但是,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在高层建筑的楼层处设立大载荷的资料室,该处资料室的负载将大于其他各处,如不对该资料室的楼板进行支撑加固改造,将会影响楼板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楼板损坏,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具有支撑加固楼板的效果,有效防止了楼板由于负载而变形损伤,有利于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上的驱动套、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固定于所述下支撑座上的滑移套以及固定于所述上支撑座底面上的支撑架;所述驱动套下端与所述下支撑座上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套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撑力丝杆上端与所述上支撑座底面固定,所述撑力丝杆下端穿入所述驱动套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支撑架竖直设置,且所述支撑架底部穿入所述滑移套内并与之滑移配合;所述上支撑座与所述下支撑座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所述驱动套、所述撑力丝杆、所述滑移套以及所述支撑架均埋设于所述结构柱体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资料室建成后,由于资料室的载荷较大,造成资料室下侧楼板的局部变形,此时,在资料室下侧楼层建造该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在建造时施工人员转动驱动套,使得撑力丝杆带动上支撑座与资料室下侧的楼板底面逐渐抵紧,从而使得该楼板被支撑,使得该楼板底面变形处逐渐恢复形变,然后施工人员安装浇筑模板并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柱体,从而加固了资料室下侧的楼板,有利于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支撑座底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上安装板,所述下支撑座上表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下安装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施工人员安装以及拆卸浇筑模板。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套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一灌注口,所述第一灌注口设置于所述驱动套底部;所述滑移套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二灌注口,所述第二灌注口设置于所述滑移套底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套内浇筑混凝土,使得滑移套内形成固定支撑架的混凝土块,使得支撑架对楼板也具有支撑作用,提升了该房屋建筑立柱结构的支撑效果,而驱动套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撑力丝杆与驱动套固定,从而减小撑力丝杆与驱动套之间螺纹所承载的负荷,防止撑力丝杆与驱动套之间的螺纹损伤而减小撑力丝杆对楼板的支撑作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支撑座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与外部显示设备电连接的应变片,所述应变片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粘贴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资料室下侧的楼板变形时,其底面朝下鼓起变形,此时粘贴上应变片,应变片弯曲,即可检测楼板初始状态时的变形量,而当楼板由于上支撑座的支撑作用而恢复形变时,楼板底面恢复水平,此时应变片水平,即可检测到楼板恢复形变。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确定资料室楼板加固位置;b.安装下支撑座与上支撑座;c.转动驱动套,使得上支撑座逐渐抵紧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在此过程中观察外部显示设备,读取应变片检测到的楼板变形量,直至楼板底面水平;d.通过第二灌注口朝向滑移套内加压灌注混凝土,使得滑移套内充满混凝土,待滑移套内的混凝土凝结固定;e.反转驱动套,减小撑力丝杆对上支撑座的支撑力,使得支撑架对上支撑座的支撑作用与撑力丝杆对上支撑座的支撑作用平衡;f.通过第一灌注口朝向驱动套加压灌注混凝土,使得驱动套内充满混凝土,待驱动套内的混凝土凝结固定;g.安装浇筑模板并灌注混凝土,形成结构柱体;h.待结构柱体凝结固定后拆除浇筑模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架与撑力丝杆对楼板的支撑作用平衡时,上支撑座对楼板的支撑作用更均匀,防止该立柱结构对楼板的支撑作用处于单点支撑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分散该立柱结构对楼板变形处的支撑作用,使得楼板的形变均匀恢复,防止楼板上下两侧的载荷不对应而在楼板内部形成剪切力,从而保护了楼板的结构完整。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c中引入转动机,所述转动机包括与所述下支撑座可拆卸连接并固定的机箱、竖直设置于所述机箱内的驱动轴、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并与之固定的第一齿轮、竖直设置于机箱内的传动轴、套设于所述传动轴上并与之固定的第二齿轮以及套设于所述驱动套上并与之固定的安装齿轮,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机箱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轴上端穿出机箱并固定有手轮;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机箱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设置;所述机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齿轮穿出所述连通口并与所述安装齿轮啮合,所述安装齿轮与所述驱动套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齿轮的齿数数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数倍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施工人员安装完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后,施工人员在下支撑座上安上机箱并在驱动套上安上安装齿轮,使得第二齿轮与安装齿轮啮合,此时,施工人员转动手轮,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安装齿轮转动,从而使得驱动套转动,由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与安装齿轮的减速作用,增强了施工人员传递至驱动套上的扭矩,从而使得施工人员得以人力转动驱动套,以将撑力丝杆上移并带动上支撑座对楼板施加载荷,使用方便。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套外侧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侧壁的截面呈方形;所述安装齿轮包括第一半齿轮以及与第一半齿轮固定的第二半齿轮,所述第一半齿轮与所述第二半齿轮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半齿轮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半齿轮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合形成方槽,所述方槽内侧壁与所述环形槽内侧壁贴合并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步骤c中,施工人员将第一半齿轮与第二半齿轮均套设于驱动套上,然后固定第一半齿轮与第二半齿轮,此时,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形成的方槽与环形槽内侧壁相抵,使得安装齿轮与驱动套固定,安装方便,结构稳定。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支撑座上的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1)、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2)、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驱动套(3)、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4)、固定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滑移套(5)以及固定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上的支撑架(6);所述驱动套(3)下端与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套(3)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撑力丝杆(4)上端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所述撑力丝杆(4)下端穿入所述驱动套(3)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支撑架(6)竖直设置,且所述支撑架(6)底部穿入所述滑移套(5)内并与之滑移配合;所述上支撑座(2)与所述下支撑座(1)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所述驱动套(3)、所述撑力丝杆(4)、所述滑移套(5)以及所述支撑架(6)均埋设于所述结构柱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面上的下支撑座(1)、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相抵的上支撑座(2)、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驱动套(3)、竖直设置的撑力丝杆(4)、固定于所述下支撑座(1)上的滑移套(5)以及固定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上的支撑架(6);所述驱动套(3)下端与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驱动套(3)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撑力丝杆(4)上端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所述撑力丝杆(4)下端穿入所述驱动套(3)开口内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支撑架(6)竖直设置,且所述支撑架(6)底部穿入所述滑移套(5)内并与之滑移配合;所述上支撑座(2)与所述下支撑座(1)之间浇筑有有混凝土凝结固定形成的结构柱体,所述驱动套(3)、所述撑力丝杆(4)、所述滑移套(5)以及所述支撑架(6)均埋设于所述结构柱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座(2)底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上安装板(21),所述下支撑座(1)上表面固定有与浇筑模板可拆卸连接的下安装板(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套(3)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一灌注口(31),所述第一灌注口(31)设置于所述驱动套(3)底部;所述滑移套(5)外侧壁开设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二灌注口(51),所述第二灌注口(51)设置于所述滑移套(5)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座(2)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23),所述容纳槽(23)内设有与外部显示设备电连接的应变片(24),所述应变片(24)与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粘贴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确定资料室楼板加固位置;b.安装下支撑座(1)与上支撑座(2);c.转动驱动套(3),使得上支撑座(2)逐渐抵紧资料室下侧楼板底面,在此过程中观察外部显示设备,读取应变片(24)检测到的楼板变形量,直至楼板底面水平;d.通过第二灌注口(51)朝向滑移套(5)内加压灌注混凝土,使得滑移套(5)内充满混凝土,待滑移套(5)内的混凝土凝结固定;e.反转驱动套(3),减小撑力丝杆(4)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力,使得支撑架(6)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作用与撑力丝杆(4)对上支撑座(2)的支撑作用平衡;f.通过第一灌注口(31)朝向驱动套(3)加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非学张学治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