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015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5 2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其中,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上,电热膜包括多个加热区段,多个加热区段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设置于加热区段上的第二电极结构,多个加热区段均与第一电极结构连接,各加热区段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极结构。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内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加热的问题。

Inner pot and its cooking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其中电压力锅的加热方式是产品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和电热盘加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锅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要求高。为了能够同时减少对内锅的导磁要求和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通过电热膜加热内锅的加热方式,首先上述加热方式对内锅的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次,由于不再设置电热盘,因此内锅不再具有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自然也就不再有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最后,上述加热方式的热效率高,烹饪效率高。采用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内锅,内锅的外表面上覆有电热膜,电热膜上设置有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设置。采用上述结构对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锅内食物的流动性差,使得食物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烹饪后的食物口感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内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加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上,电热膜包括多个加热区段,多个加热区段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设置于加热区段上的第二电极结构,多个加热区段均与第一电极结构连接,各加热区段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极结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正常对内锅本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可以连通第一电极结构以及各加热区段上的第二电极结构,以使电热膜所覆盖到的内锅区域均能够实现加热,保证加热效率。当需要内锅本体内的食物翻腾,以对食物进行充分加热时,使所有加热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区段中的第二电极结构不通电,这样多个加热区段中至少有一个加热区段不加热。在上述结构中,加热区域的温度高,未加热区域的温度低,从而出现温差。食物将从温度高的加热区域向温度低的未加热区域翻转,从而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加热区段之间形成绝缘带,绝缘带的宽度d在2mm至8mm之间。上述结构既能实现多个加热区段之间形成温差,从而实现食物翻腾,又使得电热膜占比大,从而保证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一电极结构为点状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结构为电极带。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的利用率更高,从而使得加热效果更佳。进一步地,第二电极结构为电极带,其中,电极带沿内锅的周向方向延伸,和/或,电极带设置于加热区段的上边沿处。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热膜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改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电极带设置于加热区段的上边沿处,各加热区段的上边沿均在同一个圆上,电极带为弧形电极带。上述结构使得各加热区段所覆盖的面积相同,能够保证内锅内的食物均匀加热。进一步地,电热膜还包括共用段,多个加热区段均与共用段连接,第一电极结构设置在共用段上。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发热面积,从而改善烹饪效果。进一步地,内锅本体包括平底以及围设于平底的周向外侧的弧形侧壁,共用段设置于平底的中心,第一电极结构设置于共用段的中心。进一步地,加热区段包括在内锅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电极带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一边沿处,电极带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边沿处。上述结构使得整个加热区段均有电流通过,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电热膜的利用率,从而改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加热区段包括在内锅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以及连接在第一边沿与第二边沿之间的第三边沿,各第三边沿的弧度相等或不等。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内锅,内锅放置于煲体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内锅的电极结构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加热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仰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内锅本体的仰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除去了底座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绝缘带;10、内锅本体;11、平底;12、弧形侧壁;20、电热膜;21、共用段;22、加热区段;221、第一边沿;222、第二边沿;223、第三边沿;30、电极结构;31、第一电极结构;32、第二电极结构;321、第一端;322、第二端;40、煲体;50、内锅;60、导电装置;61、第一导电件;62、第二导电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电热膜20以及电极结构30。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上,电热膜20包括多个加热区段22,多个加热区段22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电极结构30包括第一电极结构31以及设置于加热区段22上的第二电极结构32,多个加热区段22均与第一电极结构31连接,各加热区段2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极结构32。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正常对内锅本体1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可以连通第一电极结构31以及各加热区段22上的第二电极结构32,以使电热膜20所覆盖到的内锅区域均能够实现加热,保证加热效率。当需要内锅本体10内的食物翻腾,以对食物进行充分加热时,使所有加热区段22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区段22中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不通电,这样多个加热区段22中至少有一个加热区段22不加热。在上述结构中,加热区域的温度高,未加热区域的温度低,从而出现温差。食物将从温度高的加热区域向温度低的未加热区域翻转,从而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还包括共用段21,多个加热区段22均与共用段21连接,第一电极结构31设置在共用段21上。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的面积更大,从而保证烹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虚线S内部的区域为上述共用段21。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32为左右前后方向上布置的四个,如需要正常加热时,可以将上述四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与第一电极结构31均通电,这样第一电极结构31与各第二电极结构32之间的电热膜均能发热。当需要内锅内食物翻腾是,可以仅使前后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锅本体(10);/n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多个加热区段(22),多个所述加热区段(22)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n电极结构(30),包括第一电极结构(31)以及设置于所述加热区段(22)上的第二电极结构(32),所述多个所述加热区段(22)均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31)连接,各所述加热区段(2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结构(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本体(10);
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多个加热区段(22),多个所述加热区段(22)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电极结构(30),包括第一电极结构(31)以及设置于所述加热区段(22)上的第二电极结构(32),所述多个所述加热区段(22)均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31)连接,各所述加热区段(2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结构(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热区段(22)之间形成绝缘带(1),所述绝缘带(1)的宽度d在2mm至8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31)为点状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结构(32)为电极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32)为电极带,其中,所述电极带沿所述内锅的周向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电极带设置于所述加热区段(22)的上边沿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带设置于所述加热区段(22)的上边沿处,各所述加热区段(22)的上边沿均在同一个圆上,所述电极带为弧形电极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20)还包括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金炬何国营曾晓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