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752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该结构包括电力管廊本体和防洪墙,所述电力管廊本体包括底板、第一管廊侧墙、第二管廊侧墙、以及管廊顶板,所述第一管廊侧墙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防洪墙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管廊侧墙设置在底板的中部,所述管廊顶板设置在第一管廊侧墙与第二管廊侧墙之间的顶面,所述底板、第一管廊侧墙、管廊顶板、第二管廊侧墙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管线穿过的中空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集约利用了城市建设用地,提高电力管廊建设安全和标准,缩短了建设工期,减少了工程投资,减少了拆除沿线堤防管理用房。

A co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power pipe gallery and flood control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
,具体涉及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城市因土地昂贵,拆迁占地或取土困难,修建土堤往往受到限制,可采用防洪墙作为挡土、挡水结构,材质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形式多为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加筋式、空箱式等多种结构形式。在城市郊区,高压输电线路多以地面杆塔的形式敷设在道路一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交通要求,因此需要将道路拓宽。在道路拓宽时,需要将原地面杆塔进行迁改以满足行车宽度要求。考虑到此类地面杆塔对地面景观影响较大,结合运营检修要求,因此以地下敷设综合管廊的方式进行改迁。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当综合管廊线路较多,需要检修人员不定期进出时,综合管廊应考虑通风、排水、照明等运营要求。综合管廊标准断面内部净高应根据容纳管线的种类、规格、数量、安装要求等综合确定,不宜小于2.4m。内部净宽应根据容纳的管线种类、数量、运输、安装、运营、围护等要求综合确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包括电力管廊本体(1)和防洪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管廊本体(1)包括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以及管廊顶板(1.4),所述第一管廊侧墙(1.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防洪墙(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管廊侧墙(1.3)设置在底板(1.1)的中部,所述管廊顶板(1.4)设置在第一管廊侧墙(1.2)与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的顶面,所述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管廊顶板(1.4)、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管线穿过的中空通道(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包括电力管廊本体(1)和防洪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管廊本体(1)包括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以及管廊顶板(1.4),所述第一管廊侧墙(1.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防洪墙(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管廊侧墙(1.3)设置在底板(1.1)的中部,所述管廊顶板(1.4)设置在第一管廊侧墙(1.2)与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的顶面,所述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管廊顶板(1.4)、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管线穿过的中空通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的底面铺设有第一防水层(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廊侧墙(1.2)和第二管廊侧墙(1.3)的外侧面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敏董志超汪小茂陈飞罗伟石湛闫鸣霄陈荣魏莱陈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