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19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应急脱离轨道装置领域,提供了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该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包括第一履带行走部;第二履带行走部,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相对设置,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分设于所述行走机构的轮对两侧;第一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第二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另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在移动检测平台不能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由履带机构驱动移动检测平台离开轨道,或利用倾翻顶升油缸或气囊自主顶翻移动检测平台,使得移动检测平台离开轨道,确保轨道的畅通。

Emergency derailment device and mobile detection platform of walk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
本技术涉及应急脱离轨道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
技术介绍
公铁两用智能驾驶多功能移动平台是一种公铁两用的无人驾驶智能移动平台,其上所安装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可在无人状态下自动运行并巡检公路及铁路相关检查项点。并能通过移动平台上的远程通信装置与远方的远程操控平台进行人机交互信息传输与控制。通常,在钢轨上运行时,所运用的是移动平台的转向架轮对驱动。但是,当转向架轮对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不能运行的时候,此智能移动平台将会导致本条轨道线路的阻塞。通常,在轨道上运行的工作装置出现不能运行的故障时,是通过别的牵引车牵引离开轨道,避免本条轨道阻塞。然而,需要其它牵引设备从远处到事发地点牵引故障车,成本高,时间长。某些时候,是采用专业运输的轨道救援装备来进行救援,比如轨道救援起重机。但是,同样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以实现移动检测平台不能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快速把移动检测平台从轨道上移走,从而避免对本条线路通行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包括:第一履带行走部;第二履带行走部,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用于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的轮对两侧;第一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第二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另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机构为第一顶升油缸,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上,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一支座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伸缩机构为第二顶升油缸,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上,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二支座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所述第二顶升油缸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的履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的履带架固定连接。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伸出到最大长度时,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均大于所述机架到所述轮对底部的距离;且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与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相等。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主电源、主动力系统和主液压系统,所述主电源、所述主动力系统与所述主液压系统依次连接,所述主液压系统与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第二顶升油缸分别连接,通过所述主动力系统驱动所述主液压系统为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第二顶升油缸提供液压源。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行走机构一侧的第一倾翻顶升油缸,和/或设于所述行走机构另一侧的第二倾翻顶升油缸。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行走机构一侧的第一气体发生器及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的第一气囊;和/或,设于所述行走机构另一侧的第二气体发生器及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连接的第二气囊。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紧急备用电源、紧急备用动力系统和紧急备用液压系统,所述紧急备用电源、紧急备用动力系统和紧急备用液压系统依次连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和设于所述平台本体上的巡检机构,还包括行走机构以及所述的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所述平台本体设于所述行走机构上,所述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设于所述行走机构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平台本体的下方。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远程操控平台、远程通信装置和轮对驱动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机架和设于所述机架下的轮对,所述轮对驱动机构设于所述轮对的车轴上;所述远程通信装置设于所述机架上,与所述远程操控平台通信连接,所述远程通信装置与所述轮对驱动机构信号连接。(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及移动检测平台,在行走机构不能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第一动力伸缩机构和第二动力伸缩机构伸出,驱动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着地,轮对脱离轨道,此时由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驱动移动检测平台整机离开轨道。由此,避免了轨道的堵塞,保证了轨道的畅通。此外,还设计了第一倾翻顶升油缸和/或第二倾翻顶升油缸,在行走机构的轮对、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均不能运转时,则采用第一倾翻顶升油缸或第二倾翻顶升油缸在主液压系统的驱动下伸出,推动移动检测平台整机倾翻到轨道外面,保证轨道正常通行。此外,还设计了气囊主动倾翻系统,通过触动第一气体发生器或第二气体发生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高压气体,高压气体迅速填充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急剧膨胀,从而推动移动检测平台整机倾翻到轨道外面,保证轨道正常通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在轨道上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在轨道上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图4的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在倾翻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在轨道上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一种移动检测平台在倾翻状态下的示意图;图中:1:轨道;2:主综合控制系统;3:轮对驱动机构;4:第一履带行走部;5:主液压系统;6:主动力系统;7:主电源;8:紧急备用动力系统;9:巡检机构;10:备用液压系统;11:备用综合控制系统;12:远程通信装置;13:第二履带行走部;14:第一倾翻顶升油缸;15:紧急备用电源;16:平台本体;17:第二倾翻顶升油缸;18:第一顶升油缸;19:第二顶升油缸;20:钢轨;21:第一支座;22:第一气体发生器;23:第一气囊;24:第二气体发生器;25:第二气囊;26:第二支座;27:机架;28:车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履带行走部;/n第二履带行走部,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用于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的轮对两侧;/n第一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n第二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另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履带行走部;
第二履带行走部,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用于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的轮对两侧;
第一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
第二动力伸缩机构,固定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另一侧,伸缩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机构为第一顶升油缸,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上,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一支座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伸缩机构为第二顶升油缸,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架上,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二支座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所述第二顶升油缸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的履带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的履带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的应急脱离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油缸和第二顶升油缸的活塞杆伸出到最大长度时,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和第二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均大于所述机架到所述轮对底部的距离;且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一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与所述机架到所述第二履带行走部底部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子良刘冲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