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973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作为主运动组件的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一负载以及作为平衡运动组件的第二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二负载能够在同一侧的直线电机定子或相对两侧的直线电机定子上做反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工程上易于实施,技术难度小,其在设备的对称位置设置一个与主运动相反的平衡运动,该平衡运动的运动质量、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一样,但运动方向与主运动相反,这样可以产生与主运动相反的冲击波,从而抑制或减小由主运动所产生的对设备的冲击,无需在安装结构上大幅度提高结构质量和安全冗余,可减少对控制的要求,成本低。

A structure to restrain or reduce the vibration or impact of mo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子自动化生产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对电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直线电机由于具有高响应速度,高加速度特性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了电子自动化生产设备中,但正是因为这种极高的急加速,急减速运动,给对设备本身带来了不小的运动冲击,使得设备局部或者整体产生了振动,而这种振动通常都会对设备使用造成麻烦或者降低了设备精度,又或者使得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为了改善此问题,在结构方面,人们不断加强结构刚性提高冗余度,但这会增加结构质量,也会增加成本,而且结构不可能无限增强。另一方面要求减少运动质量来减少运动惯性力,也通过控制技术,采用多阶连续可导的速度、加速度曲线,使得运动变得柔和,来减小冲击。但第一种方法适应性十分有限,毕竟通常运动负载是必须存在的,而第二种方法在长行程的运动中,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那些短行程,频率很高,一步一步地运动而言,由于运动时间短,对控制与驱动器的要求很高,使得这种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还可通过增加阻尼减震器来消耗这部分冲击能量的被动方式来减少运动冲击对设备的影响,但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运动模式,不适合于那些电子自动化设备上,随来料不同而进行的不同运动组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所述安装部位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电机定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的一表面上设有主运动组件,所述主运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一负载,所述第一负载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上,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的同一表面上还设有平衡运动组件,所述平衡运动组件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二负载,所述第二负载安装在第二直线电机动子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的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一直线电机动子的运动方向保持相反,所述平衡运动组件的质量、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组件相同。作为优选的,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部位设置为板面、管、筒、支架或者横梁等。作为优选的,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负载为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上的各种零部件、电子装置或物料等。作为优选的,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负载为使得由第二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二负载组成的平衡运动组件与由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一负载组成的主运动组件同等质量的配重块。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所述安装部位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电机定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的一表面上设有主运动组件,所述主运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一负载,所述第一负载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上,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安装部位的同一表面上设有位于第一直线电机定子的延长线上的第二直线电机定子,或者所述安装部位的相反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电机定子,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与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互相对称,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的表面上还设有平衡运动组件,所述平衡运动组件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二负载,所述第二负载安装在第二直线电机动子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能够在第二直线电机定子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的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一直线电机动子的运动方向保持相反,所述平衡运动组件的质量、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组件相同。作为优选的,在第二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部位设置为板面、管、筒、支架或者横梁等。作为优选的,在第二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负载为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上的各种零部件、电子装置或物料等。作为优选的,在第二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负载为使得由第二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二负载组成的平衡运动组件与由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和第一负载组成的主运动组件同等质量的配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工程上易于实施,技术难度小,其在设备的对称位置设置一个与主运动相反的平衡运动,该平衡运动的运动质量、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一样,但运动方向与主运动相反,这样可以产生与主运动相反的冲击波,从而抑制或减小由主运动所产生的对设备的冲击。2、本技术无需在安装结构上大幅度提高结构质量和安全冗余,另一方面,对于主运动的运动参数没有特别要求,并不要求一定要采用多阶连续可导的运动参数,对于运动规划降低了要求,同时由于主运动是按照已知设定进行的,故平衡运动的各种参数也是已知的,因此大大减少了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无需进行复杂的振动检测,得到主运动所产生的冲击振动参数后再驱动平衡运动产生相反的冲击振动;而且随着直线电机技术的成熟,直线电机的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采用这种结构不用增加太多的成本,但能够有效地降低主运动给结构带来的冲击。3、本技术特别适用于降低短行程、大负载、高加减速度的运动对设备的局部或整体所带来的冲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的轴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1,安装部位1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的同一表面上设有主运动组件和平衡运动组件。具体实施时,该安装部位1可以设置为板面、管、筒、支架或者横梁,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为其他不同的安装面,只要能够安装本实施例的结构即可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1),所述安装部位(1)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的一表面上设有主运动组件,所述主运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和第一负载(4),所述第一负载(4)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上,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的同一表面上还设有平衡运动组件,所述平衡运动组件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和第二负载(6),所述第二负载(6)安装在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的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的运动方向保持相反,所述平衡运动组件的质量、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组件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1),所述安装部位(1)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的一表面上设有主运动组件,所述主运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和第一负载(4),所述第一负载(4)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上,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的同一表面上还设有平衡运动组件,所述平衡运动组件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和第二负载(6),所述第二负载(6)安装在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能够在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上实现双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的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的运动方向保持相反,所述平衡运动组件的质量、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与主运动组件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位(1)设置为板面、管、筒、支架或者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4)为安装在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上的各种零部件、电子装置或物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载(6)为使得由第二直线电机动子(5)和第二负载(6)组成的平衡运动组件与由第一直线电机动子(3)和第一负载(4)组成的主运动组件同等质量的配重块。


5.一种抑制、减小运动振动或冲击的结构,包括安装部位(1),所述安装部位(1)的一表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晋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普莱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