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志毅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6624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包括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且顶至接触器触头的第一插入段,所述第一插入段远离接触器触头的一端连接有弹性的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位于卡板两端且与第一插入段同侧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与卡板形成开口朝向插入段的第一开口槽,两个第一开口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两个第一开口槽槽口之间的间距小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卡板、插入段,以及折弯段与接触器的配合,实现接触器的强制吸合,减轻修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接触器的吸合。

A device for contactor forced clo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涉及到接触器吸合
,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高铁动车的运行也大大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接触器主要作为执行元件用于接通、分断线路、频繁的控制电动机等设备,接触器作为动车上主要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元件,对于动车平稳安全的运行,至关重要。在动车运行时,当接触器的线圈损坏时,无法带动接触器触头连接接触器的接触端,使电路无法连通,从而影响动车相应设备的用电,为保证机车的正常运行,常用的方法为机车修理人员手动寻找硬质绝缘的插杆,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中,使接触器触头强制连接到接触器的接触端,然而这种方法提高了修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浪费人力;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修理人员手部疲劳,从而会造成推入插杆的力减小,而造成接触器触头脱离接触端,造成再次的电路短路,影响机车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能够强制将接触器的触头接触到接触器的接触端,减轻修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接触器的吸合。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包括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且顶至接触器触头的第一插入段,所述第一插入段远离接触器触头的一端连接有弹性的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位于卡板两端且与第一插入段同侧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与卡板形成开口朝向插入段的第一开口槽,两个第一开口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两个第一开口槽槽口之间的间距小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一个第一开口槽插入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宽度的一端,然后沿着卡板的长度方向按压,使第一插入端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中,继续沿着卡板的长度方向按压,并将另一个第一开口槽向远离接触器的方向弯折,等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的另一端可以放入另一个开口槽时,松开对开口槽的弯折,使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另一端卡入这个第一开口槽内,从而使本技术卡设在接触器上,实现接触器的强制吸合。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弯段加工有向卡板倾斜的倒角。本优选方案通过倒角的设置,给予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两端在插入第一开口槽时以导向的作用,便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头开口一面的两端在插入第一开口槽内。作为优化,所述卡板上开设有携带孔。本优化方案通过携带孔的设置,便于将本技术挂放于接触器放置柜或钥匙链上,方便本技术的携带。作为优化,所述卡板远离第一插入段的一面上固接有两个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与卡板形成两个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槽,两个第二开口槽槽底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第一开口槽槽口之间的间距;所述卡板之间还固设有位于两个第二开口槽之间的第二插入段,所述第二插入段的长度比第一插入段的长度大,宽度比第一插入段的宽度小。本优化方案通过第二弯折段、第二插入段等的设置,便于用于长度或宽度小的接触器的强制吸合使用;便于用于接触器开口较小但深度较大的接触器的强制吸合使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插入段远离卡板的一端到卡板远离第一插入段的一面的垂直距离小于接触器搭接卡板的一面到接触器放置柜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插入段远离卡板的一端到卡板远离第二插入段的一面的垂直距离小于接触器搭接卡板的一面到接触器放置柜的垂直距离。本优选方案的设置,使本技术在使接触器强制吸合后,接触器放置柜的拉门能够关上,在机车运行中,拉门来回转动,造成拉门损坏的情况;或对机车上的乘客、修理人员等造成安全隐患。作为优选,一个第二折弯段位于卡板的端面。本优化方案的设置,便于此第二折弯段的加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插入段远离卡板的一端开设有向第一插入段轴线倾斜的倒角。本优选方案通过倒角的设置,给予第一插入段插入接触器开口以导向的作用,便于第一插入段插入接触器开口中。作为优化,所述卡板包括开有第一凹槽的第二卡板、插接在第一凹槽内且与接触器放置柜钥匙相同的钥匙段,以及与钥匙段一端固接的第一卡板,所述钥匙段与第一卡板连接处加工有若干沿周向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第二凹槽适配的凸起。本优化方案将接触器的放置柜的钥匙与卡板放入卡板内,使本技术多功能化。作为优选,所述卡板包括第五卡板以及通过合页与第五卡板铰接的第四卡板,所述第五卡板和第四卡板远离合页的侧面上设有圆柱块,所述圆柱块通过弹性绳连接。本技术的设置,方便卡板的折叠,使卡板折叠后便于收纳。作为优选,所述所述圆柱块远离卡板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圆柱块与卡板固接的一端的直径。本优选方案的设置,使弹性绳不易从两个圆柱块上脱离,使第五卡板和第四卡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影响本技术的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卡板、插入段,以及折弯段与接触器的配合,实现接触器的强制吸合,减轻修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接触器的吸合;通过倒角的设置,便于给予插入段,插入接触器开口中;接触器开有接触头开口一面的两端在插入第一开口槽内;通过携带孔设置,便于本技术的携带;通过第二插入段、第二折弯段,以及第二开口槽的设置,使本技术可以适用于两种接触器的强制吸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后视拆分图;图4为本技术合页处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与接触器强制配合示意图;图中所示:1、第一插入段,2、钥匙段,3、第一折弯段,4、第一开口槽,5、携带孔,6、第二插入段,7、第二折弯段,8、第二开口槽,9、弹性绳,10、合页,11、圆柱块,12、第一卡板,13、第二卡板,14、第三卡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参照附图1-5,本技术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包括弹性的卡板,所述卡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板12、第二卡板,以及第三卡板14,所述第三卡板14通过合页10与第二卡板连接,所述第三卡板14和第二卡板远离合页10的侧面固接有圆柱块11,所述圆柱块11远离卡板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圆柱块11与卡板固接的一端的直径,所述圆柱块11通过弹性绳9连接;所述第二卡板远离第三卡板14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槽口的侧边设有凸起,所述第一凹槽内插接有钥匙段2、所述钥匙段2加工有与凸起适配的凹槽,所述钥匙段2的一端固接在第一卡板12上,所述第一卡板12与第三卡板14以合页10为折弯线开有对应设置的携带孔5。所述第二卡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连接有第二插入段6和第一插入段1,所述第二插入段6的长度比第一插入段1的长度大,所述第二插入段6和第一插入段1的长度均与相应的接触器触头开口的深度适配,即第二插入段6和第一插入段1完全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时,卡板完全与接触器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且顶至接触器触头的第一插入段(1),所述第一插入段(1)远离接触器触头的一端连接有弹性的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位于卡板两端且与第一插入段(1)同侧的第一折弯段(3),所述第一折弯段(3)与卡板形成开口朝向插入段的第一开口槽(4),两个第一开口槽(4)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两个第一开口槽(4)槽口之间的间距小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接触器触头开口且顶至接触器触头的第一插入段(1),所述第一插入段(1)远离接触器触头的一端连接有弹性的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位于卡板两端且与第一插入段(1)同侧的第一折弯段(3),所述第一折弯段(3)与卡板形成开口朝向插入段的第一开口槽(4),两个第一开口槽(4)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两个第一开口槽(4)槽口之间的间距小于接触器开有接触器触头开口一面的长度或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段(3)加工有向卡板倾斜的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上开设有携带孔(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远离第一插入段(1)的一面上固接有两个第二折弯段(7),所述第二折弯段(7)与卡板形成两个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槽(8),两个第二开口槽(8)槽底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第一开口槽(4)槽口之间的间距;
所述卡板之间还固设有位于两个第二开口槽(8)之间的第二插入段(6),所述第二插入段(6)的长度比第一插入段(1)的长度大,宽度比第一插入段(1)的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接触器强制吸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段(1)远离卡板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毅曹政陈景会贾存山
申请(专利权)人:李志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