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139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顶端的上盖组件,外壳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组电磁铁组件,电磁铁组件通过下缓冲垫与外壳内部底端固定连接,电磁铁组件顶端贯穿外壳的顶端并延伸至开设在上盖组件顶端的圆孔内,外壳侧壁分别均开设有与上盖组件相配合的卡槽,电磁铁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内部且与下缓冲垫顶端固定连接的铁架,铁架为类C形结构,铁架的顶端穿插设置有待排接触组件,待排接触组件底部且位于铁架内部套设有线轴组件。有益效果:采用全新结构设计,采用单独的磁吹灭弧系统,并在电弧被磁吹的方向设置尽量增大的腔体空间,使电弧有足够的空间被拉长冷却,达到迅速灭弧的目的。

A double charging high voltage DC rela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charging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relay,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n upper cover assembly installed on the top of the shell. Two groups of electromagnet assemblies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inside the shell. The electromagnet assembl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end of the shell through a lower buffer pad. The top end of the electromagnet assembly penetrates the top end of the shell and extends to a circular hole arranged on the top end of the upper cover assembly. The side wall of the shell is divided All of them are provided with a clamping groove which is matched with the upper cover assembly. The electromagnet assembly includes an iron frame which is arranged inside the shell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op of the lower buffer pad. The iron frame is of a C-shaped structure. The top of the iron frame is interspersed with a contact component to be arranged, and the bottom of the contact component to be arranged is located inside the iron frame, and a cable shaft component is arranged. Beneficial effect: adopt new structure design, adopt separate magnetic blow out arc system, and set the cavity space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direction of arc being blown by magnetic, so that the arc has enough space to be stretched and cooled,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apid arc exti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产品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从整车电路结构设计上多采用主正继电器控制电源电路正极,电路负极采用主负高压继电器控制,两路电极分别采用高压直流继电器单独控制,这样的设计从电源分配单元是无疑的,如果从整车电源分配空间上无形的占用双倍的控制线路空间,进而影响PDU控制盒箱体单元的分配空间。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为了能节省PDU控制盒箱体单元的分配空间,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采用双结构式接触器,将整车上的主正继电器器和主负继电器器合二为一,在满足产品性能参数的同时,又能为整车体积减少空间,实现小型化、质量轻量化的作用,还能节约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所述外壳顶端的上盖组件,其中,所述外壳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组电磁铁组件,所述电磁铁组件通过下缓冲垫与所述外壳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组件顶端贯穿所述外壳的顶端并延伸至开设在所述上盖组件顶端的圆孔内,所述外壳侧壁分别均开设有与所述上盖组件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电磁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且与所述下缓冲垫顶端固定连接的铁架,并且,所述铁架为类C形结构,所述铁架的顶端穿插设置有待排接触组件,所述待排接触组件底部且位于所述铁架内部套设有线轴组件。进一步的,所述待排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铁架顶端的陶瓷组件,所述陶瓷组件底端穿插设置有推杆组立。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组立包括设置在所述陶瓷组件底端与所述铁架相配合的铁片组件,所述铁片组件的中间位置穿插设置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底部套设有动铁芯,并且,所述推杆组件上且位于所述铁片组件与所述动铁芯之间套设有返回弹簧。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铁片组件顶端的连接圈,所述连接圈的顶端设置有陶瓷座,所述陶瓷座的顶端设置有接线杆和位于所述接线杆一侧的接线柱。进一步的,所述铁片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圈底端连接的铁片,所述铁片的底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静铁芯,所述铁片的底端且位于所述静铁芯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组件包括依次贯穿所述铁片及所述静铁芯并与所述动铁芯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上且位于所述铁片上方从上至下依次套设有卡圈、上垫圈、上绝缘环、动端子、压缩弹簧、下绝缘环及下垫圈。进一步的,所述陶瓷座的顶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接线杆及所述接线柱相配合的上缓冲垫,所述接线杆与所述接线柱的顶端分别均套设有防护冒,所述静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的外侧套设有与所述铁片底端固定连接的金属壳,并且,所述线轴组件包覆在所述金属壳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线轴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金属壳上的线轴,所述线轴的一端对称设置有一组线圈端子,所述线轴上缠绕设置有两端与一组线圈端子分别连接的漆包线。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顶端的上盖,所述上盖底部对称安装有一组导磁片组件,所述上盖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导磁片组件相配合的槽孔,所述导磁片组件的顶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槽孔相配合的插片引脚,所述上盖的顶部开设有若干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高压互锁端子,所述上盖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高压互锁端子相配合的互锁卡扣。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片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上盖底部的一组导磁片,并且,所述导磁片为类C形结构,两两所述导磁片的连接处分别均通过永磁体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采用全新结构设计,采用单独的磁吹灭弧系统(永磁体、导磁片),并在电弧被磁吹的方向设置尽量增大的腔体空间,使电弧有足够的空间被拉长冷却,达到迅速灭弧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技术的实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用于低压环境,主要是针对新能源电动车所需高压继电器而设计的,其使用电流为150-250A;其主要目的是该产品直接代替原设计产品中的主正接触器、主负接触器,大大减少了经济成本和结构空间,使用简单、方便等特点,目前该项目主要使用于新能源电动车中的快充及电机负载高压直流继电器使用。(2)、产品采用陶瓷密封真空钎焊技术,灭弧室采用注氢加压封排形式,对产品进行灭弧,提高产品使用寿命。(3)、该产品结构通过永磁体磁吹灭弧,磁吹能够改变电弧运动方向、拉长电弧,起到快速冷却电弧、快速熄灭电弧的作用,在触点两侧外加永磁体,使动、静触点中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根据左手定则,电弧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电弧发生偏转,延长电弧运动轨迹,从而使电弧加长而迅速冷却,减小燃弧时间,达到灭弧效果,通过试验验证可知能达到很好的灭弧效果。(4)、因考虑触头材料对游离的影响:当触头材料采用熔点高、导热能力强和热容量大的耐高温金属时,减少了热电子发射和电弧中的金属蒸汽,有利于电弧熄灭。电弧电压由阴极压降、弧柱压降和阳极压降组成,阴极压降主要由触头材料决定,以两个常用的触头阴极材料的电弧电压压降平均值为例;其中银的压降平均值为17V,无氧铜为21.5V,本技术动静触点材料均为无氧铜。(5)、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增强产品绝缘(500VDC1000MΩ)、耐压性(3000VAC1min)。(6)、考虑该产品使用环境情况,其使用电流方向一正一负,在上盖上设置防反凸台,同时在一个导磁片上也设置定位孔,避免导磁片组件装反,导致磁吹方向反向影响产品寿命。(7)、设置防反充电装置,为了避免充电时,电源正负及电流的方向接反,本技术在产品上盖设置充电防反装置,如果错装将无法装配其中,使用更加安全、可靠,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8)、因产品充电连接器中的两插孔之间的中心距离固定,进而该产品中的两个电磁铁组件的装配精度要求及高,若不然充电连接器将无法形成对插,或插入之后干涉导致产品受损,甚至会导致陶瓷组件受力破损,影响产品质量,为此在上盖设置两个圆孔,一大一小,小孔要求精度高,与电磁铁组件中的接线杆形成精度配合,其次大孔与电磁铁组件中的接线柱形成间隙配合,让小孔精度配合后的尺寸,或多或少,让大孔与接线柱间隙配合与之补偿,避免了大孔干涉现象。(9)、该产品使用环境为高压环境,为此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在产品上盖上设置高压互锁功能,将互锁型号采用接线护套形式,与外设形成插头对接,提高了安全等级。(10)、为提高产品的防振能力,在电磁铁组件上设置上缓冲垫、下缓冲垫,分别与产品的上盖和外壳压紧固定,提高产品的防振能力。(11)、产品线圈端子引线形式,采用焊线引出,通过护套形式连接,方便客户接线和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A)和安装在所述外壳(A)顶端的上盖组件(B),其中,所述外壳(A)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组电磁铁组件(C),所述电磁铁组件(C)通过下缓冲垫(29)与所述外壳(A)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组件(C)顶端贯穿所述外壳(A)的顶端并延伸至开设在所述上盖组件(B)顶端的圆孔内,所述外壳(A)侧壁分别均开设有与所述上盖组件(B)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电磁铁组件(C)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A)内部且与所述下缓冲垫(29)顶端固定连接的铁架(30),并且,所述铁架(30)为类C形结构,所述铁架(30)的顶端穿插设置有待排接触组件(D),所述待排接触组件(D)底部且位于所述铁架(30)内部套设有线轴组件(E)。/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A)和安装在所述外壳(A)顶端的上盖组件(B),其中,所述外壳(A)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组电磁铁组件(C),所述电磁铁组件(C)通过下缓冲垫(29)与所述外壳(A)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组件(C)顶端贯穿所述外壳(A)的顶端并延伸至开设在所述上盖组件(B)顶端的圆孔内,所述外壳(A)侧壁分别均开设有与所述上盖组件(B)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电磁铁组件(C)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A)内部且与所述下缓冲垫(29)顶端固定连接的铁架(30),并且,所述铁架(30)为类C形结构,所述铁架(30)的顶端穿插设置有待排接触组件(D),所述待排接触组件(D)底部且位于所述铁架(30)内部套设有线轴组件(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排接触组件(D)包括设置在所述铁架(30)顶端的陶瓷组件(F),所述陶瓷组件(F)底端穿插设置有推杆组立(G)。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组立(G)包括设置在所述陶瓷组件(F)底端与所述铁架(30)相配合的铁片组件(H),所述铁片组件(H)的中间位置穿插设置有推杆组件(I),所述推杆组件(I)底部套设有动铁芯(24),并且,所述推杆组件(I)上且位于所述铁片组件(H)与所述动铁芯(24)之间套设有返回弹簧(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组件(F)包括设置在所述铁片组件(H)顶端的连接圈(23),所述连接圈(23)的顶端设置有陶瓷座(21),所述陶瓷座(21)的顶端设置有接线杆(20)和位于所述接线杆(20)一侧的接线柱(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充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片组件(H)包括与所述连接圈(23)底端连接的铁片(18),所述铁片(18)的底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静铁芯(19),所述铁片(18)的底端且位于所述静铁芯(19)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辜飞胡凤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巴斯巴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