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953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所述显示模组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有机发光层和透光支撑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叠置,所述第一基板设有薄膜晶体管,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透光支撑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透光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透光支撑部可以向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施加支撑力,防止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位于透光区域的部分出现内凹变形,以此改善透光区域处的光学性能,从而提升光学器件的性能。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子设备的发展,用户对于全面屏电子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全面屏也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摄像头、传感器、补光灯等光学器件的安装位置是制约全面屏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可以在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上设置透光区域,将摄像头等光学器件朝向透光区域设置,以实现光学器件所具备的功能。具体地,显示模组可以包括叠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为了不影响透光区域的透光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位于该透光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尽量不设置其他结构。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位于该透光区域内的部分容易出现内凹变形,从而影响透光区域处的光学性能,致使光学器件的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光学器件的性能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有机发光层和透光支撑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叠置,所述第一基板设有薄膜晶体管,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透光支撑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透光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光学器件,所述光学器件和所述第二基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两侧,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光学器件相对设置。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显示模组设有透光支撑部,该透光支撑部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其位于透光区域内,因此该透光支撑部可以向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施加支撑力,防止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位于透光区域的部分出现内凹变形,以此改善透光区域处的光学性能,从而提升光学器件的性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图6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避让孔、110-第一基板、120-第二基板、130-透光支撑部、131-第一支撑柱、132-透光介质部、140-薄膜晶体管、150-有机发光层、160-遮光部、161-第一遮光部分、162-第二遮光部分、170-阴极层、180-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可以应用于具有光学器件的电子设备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模组具有透光区域,该透光区域与光学器件相对设置,使得外部环境中的光线可以通过该透光区域进入光学器件内,或者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该透光区域进入外部环境中。可选地,这里的透光区域可以是圆形区域,显示模组的其他区域可以环绕该透光区域。具体地,上述显示模组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有机发光层150和透光支撑部130,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叠置,可选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均可以采用玻璃板,该玻璃板具有较高的透光率。第一基板110设有薄膜晶体管140,该薄膜晶体管140可以设置为多个,各薄膜晶体管140在第一基板110上阵列排布,薄膜晶体管140可以实现显示模组的驱动。有机发光层15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该有机发光层150可以发光,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可选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可以为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模组。透光支撑部13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且透光支撑部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透光区域内。可选地,这里的透光支撑部130可以采用柱状结构、锥状结构或者其他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形状不规则的结构。另外,透光支撑部130可以对应透光区域的局部设置,其具体可以位于透光区域的中心位置。上述透光支撑部130具有透光性,因此其一方面可以供光线在外部环境和光学器件之间传播,另一方面可以向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施加支撑力,防止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中位于透光区域的部分出现内凹变形,以此改善透光区域处的光学性能,从而提升光学器件的性能。上述透光支撑部130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透光区域内,另一部分位于透光区域外,但是其位于透光区域外的部分会挤占显示模组的其他结构的空间,导致显示模组的性能下降。因此,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方向上,透光支撑部130的投影轮廓与透光区域的投影轮廓相重合。也就是说,仅在透光区域内设置透光支撑部130,使得该透光支撑部130既可以防止透光区域处出现内凹变形,同时也不会挤占其他结构的设置空间,从而保证显示模组的性能。由于上述透光支撑部130可以透光,因此显示模组中的杂光容易通过该透光支撑部130进入光学器件,对光学器件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出现,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部160,遮光部16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且遮光部160位于透光区域之外,遮光部160的侧面与透光支撑部130的侧面相贴合。此处的遮光部160不会影响光线在外部环境和光学器件之间传播,同时还可以防止杂光进入透光支撑部130,从而进一步提升光学器件的性能。可选地,如图1所示,遮光部160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所设置的各介质层的上方。第一基板110朝向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有阴极层170,该阴极层170与第一基板110所设置的阳极层之间可以形成电场,有机发光层150在该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光。可选地,如图2所示,遮光部160包括与阴极层170同层设置的第一遮光部分161。也就是说,在成型阴极层170时,便同时形成第一遮光部分161,因此可以通过单次工序同时形成阴极层170和第一遮光部分161,使得显示模组的成型工艺更加简单,成型效率更高。另外,由于阴极层170为金属层,该金属层的遮光效果更好,因此该结构可以提升遮光部160的遮光效果,进一步改善光学器件的性能。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110朝向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有介质层组件,该介质层组件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第一介质层,介质层组件设有避让孔101,该避让孔101位于透光区域内,透光支撑部130的一部分位于避让孔101内。这里的第一介质层具体可以包括缓冲层、绝缘层、平坦化层、像素定义层等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虽然介质层组件具有一定的透光率,但是该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有机发光层(150)和透光支撑部(130),所述第一基板(110)和所述第二基板(120)叠置,所述第一基板(110)设有薄膜晶体管(140),所述有机发光层(150)和所述透光支撑部(13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所述第二基板(120)之间,且所述透光支撑部(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有机发光层(150)和透光支撑部(130),所述第一基板(110)和所述第二基板(120)叠置,所述第一基板(110)设有薄膜晶体管(140),所述有机发光层(150)和所述透光支撑部(13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所述第二基板(120)之间,且所述透光支撑部(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110)的方向上,所述透光支撑部(130)的投影轮廓与所述透光区域的投影轮廓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部(160),所述遮光部(160)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所述第二基板(120)之间,且所述遮光部(160)位于所述透光区域之外,所述遮光部(160)的侧面与所述透光支撑部(130)的侧面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110)朝向所述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有阴极层(170),所述遮光部(160)包括与所述阴极层(170)同层设置的第一遮光部分(16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110)朝向所述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有介质层组件,所述介质层组件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第一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组件设有避让孔(101),所述避让孔(101)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所述透光支撑部(13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避让孔(10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亮贝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