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侧表面贯穿架设有限位螺杆,所述限位螺杆的侧表面交错放置有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异于支撑架的一端设有滑动架,所述限位螺杆贯穿滑动架的侧表面,所述限位螺杆的两端均旋合设有螺帽,所述滑动架的底端设有支撑座;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通过橡胶凹条与橡胶凸条的嵌合保持密封,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通过限位螺杆嵌在退位槽上完成自身的固定,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可以通过把手从上方直接抽出,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A plate heat exchanger which is easy to replace the heat exchange pipe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目前的板式换热器使用过程中依旧暴露出一些问题,板式换热器在进行检修维护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单个换热板进行更换,但是目前的板式换热器在进行更换操作还需要将其侧面的换热板全部取下来,再对单个的换热板进行更换,这样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降低,针对目前的板式换热器检修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有必要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改进并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具有便于更换换热板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所述限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侧表面贯穿架设有限位螺杆,所述限位螺杆的侧表面交错放置有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异于支撑架的一端设有滑动架,所述限位螺杆贯穿滑动架的侧表面,所述限位螺杆的两端均旋合设有螺帽,所述滑动架的底端设有支撑座,位螺杆架设在退位槽的上端,所述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通过密封组件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面槽,所述滑动架的底端嵌合放置在支撑座的上表面,所述滑动架的底端嵌合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的侧表面与支撑座的上表面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密封组件包括橡胶凹条与橡胶凸条,所述橡胶凹条与橡胶凸条分别通过胶水固定在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的两侧表面,且所述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通过橡胶凹条与橡胶凸条的嵌合保持密封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架的侧表面通过焊接设有两个热流管道以及两个冷流管道,所述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的侧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热流管道以及两个冷流管道的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热板的内部通过压铸设有波纹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设有把手。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热板正面结构与背面结构相反,所述第二换热板两面结构与第一换热板的两面结构相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架的内侧表面设有与第一换热板嵌合的橡胶凸条,所述支撑架内侧表面设有与第二换热板嵌合的橡胶凹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通过橡胶凹条与橡胶凸条的嵌合保持密封,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通过限位螺杆嵌在退位槽上完成自身的固定,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可以通过把手从上方直接抽出,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滚珠能够便于滑动架在支撑座上滑动,使得换热设备具备一定的伸缩量,避免滑动架角度倾斜时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密封不理想,提升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第一换热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第一换热板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二换热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换热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沿图1的A-A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换热板密封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座;2、滑动架;3、限位螺杆;4、热流管道;5、第一换热板;6、第二换热板;7、支撑架;8、冷流管道;9、退位槽;10、波纹片;11、橡胶凹条;12、把手;13、橡胶凸条;14、滚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7,支撑架7的侧表面贯穿架设有限位螺杆3,限位螺杆3的侧表面交错放置有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异于支撑架7的一端设有滑动架2,限位螺杆3贯穿滑动架2的侧表面,限位螺杆3的两端均旋合设有螺帽,滑动架2的底端设有支撑座1,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9,限位螺杆3架设在退位槽9的上端,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通过密封组件相连接,本实施方案中,退位槽9便于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放置在限位螺杆3上,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的两侧分别向内壁开设有三个退位槽9,可以在支撑架7侧面架设有六个限位螺杆3,提升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密封性。具体的,支撑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面槽,滑动架2的底端嵌合放置在支撑座1的上表面,滑动架2的底端嵌合放置有滚珠14,滚珠14的侧表面与支撑座1的上表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滚珠14使得支撑座1在滑动过程中减少摩擦阻力,便于调节支撑座1的位置。具体的,密封组件包括橡胶凹条11与橡胶凸条13,橡胶凹条11与橡胶凸条13分别通过胶水固定在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两侧表面,且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通过橡胶凹条11与橡胶凸条13的嵌合保持密封连接。具体的,滑动架2的侧表面通过焊接设有两个热流管道4以及两个冷流管道8,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的侧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热流管道4以及两个冷流管道8的通孔,本实施例中通孔便于热流管道4、冷流管道8内部的液体流通。具体的,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内部通过压铸设有波纹片10,第一换热板5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设有把手12,本实施例中波纹结构能够提升换热板的换热面积,提升设备的换热效率。具体的,第一换热板5正面结构与背面结构相反,第二换热板6两面结构与第一换热板5的两面结构相反,本实施例中此种放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两侧能够分别充斥热流管道4、冷流管道8中的液体,并使得液体部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波纹片10进行热量交换。具体的,滑动架2的内侧表面设有与第一换热板5嵌合的橡胶凸条13,支撑架7内侧表面设有与第二换热板6嵌合的橡胶凹条11,本实施例中滑动架2与支撑架7均与换热板保持密封,避免连接处出现液体泄漏,提升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中该设备使用过程中通过向热流管道4、冷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7)的侧表面贯穿架设有限位螺杆(3),所述限位螺杆(3)的侧表面交错放置有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所述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异于支撑架(7)的一端设有滑动架(2),所述限位螺杆(3)贯穿滑动架(2)的侧表面,所述限位螺杆(3)的两端均旋合设有螺帽,所述滑动架(2)的底端设有支撑座(1),所述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9),所述限位螺杆(3)架设在退位槽(9)的上端,所述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通过密封组件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7)的侧表面贯穿架设有限位螺杆(3),所述限位螺杆(3)的侧表面交错放置有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所述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异于支撑架(7)的一端设有滑动架(2),所述限位螺杆(3)贯穿滑动架(2)的侧表面,所述限位螺杆(3)的两端均旋合设有螺帽,所述滑动架(2)的底端设有支撑座(1),所述第一换热板(5)、第二换热板(6)的侧表面开设有退位槽(9),所述限位螺杆(3)架设在退位槽(9)的上端,所述第一换热板(5)与第二换热板(6)通过密封组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面槽,所述滑动架(2)的底端嵌合放置在支撑座(1)的上表面,所述滑动架(2)的底端嵌合放置有滚珠(14),所述滚珠(14)的侧表面与支撑座(1)的上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换热管路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密封组件包括橡胶凹条(11)与橡胶凸条(13),所述橡胶凹条(11)与橡胶凸条(13)分别通过胶水固定在第一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敏,魏军,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江铃集团联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