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循环风道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容纳腔,以及将第一容纳腔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设在第一容纳腔内的用于通过导热油的换热管,换热管的其中一端为进油口,另一端为出油口,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将进油口和出油口与外部连通的开口;以及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接的导热油机组,导热油机组设置成能够给换热管提供循环导热油。由于导热油将换热管内充满,因此,散热面积比电热丝的散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且由于导热油的比热容较大,与电热丝相比,能够较稳定地保持第一容纳腔中的加热后的气体的温度,以保证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的稳定性;且由于不使用电热丝加热,不存在漏电风险,也无需另外设置防雨结构,简化结构。
Circulating air duct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风道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熏蒸室用加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循环风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国际贸易中,为了防止有害病虫危害进口国森林资源,对含有木质包装的出口货物,在出运前必须对木质包装物进行除害处理,熏蒸(消毒)是除害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现在的熏蒸普遍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化学制剂法,二是热处理法。化学制剂一般采用溴甲烷(Methylbromide);化学制剂法要求室外温度要达到10℃以上,如果室外温度低于10℃以下就必须采用热处理法。热处理法处理过程中,熏蒸室内的温度需要保持在60℃以上。为了保证熏蒸室内的温度在10℃以上,以保证熏蒸的顺利进行,在熏蒸室内设置了用于加热的空气加热装置。专利公告号为CN201199876Y的技术就公开了一种用于熏蒸集装箱的空气加热器,该用于熏蒸集装箱的空气加热器通过电加热器等加热器对通入用于熏蒸集装箱的罩体的气体进行加热。但是,通过电加热器进行加热时,存在漏电等风险,且安装在户外时,还需要另外设置防雨结构,导致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一般的熏蒸室通过电加热器加热存在的漏电等安全隐患,以及设在户外时需要设置防雨结构导致的结构复杂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循环风道换热器。该循环风道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容纳腔,以及将第一容纳腔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设在第一容纳腔内的用于通过导热油的换热管,换热管的其中一端为进油口,另一端为出油口,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将进油口和出油口与外部连通的开口;以及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接的导热油机组,导热油机组设置成能够给换热管提供循环导热油。使用时,将该换热器的出风口与熏蒸室连通,然后通过导热油机组给换热管通入加热的导热油,并通过风机将温度为室温的冷风通过进风口输入第一容纳腔中,冷风在第一容纳腔中与通入了加热后的导热油的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后形成热风,形成的热风通过出风口排入熏蒸房,以提高熏蒸房的温度,与冷风进行温度交换的导热油温度降低后通过出油口流回导热油机组中,经过导热油机组加热后重新通过进油口导入换热管中。一般的电加热器通过电热丝加热,由于电热丝自身结构的原因,无法完全充满管道,而且,电热丝的长度也较短,导致通过电加热器加热时,加热效率较低,且加热温度不均匀,而在换热管中通入导热油后,由于导热油将换热管内充满,因此,散热面积比电热丝的散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而且,由于导热油的比热容较大,与电加热器相比,能够较稳定地保持第一容纳腔中的加热后的气体的温度,以保证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的稳定性,尤其当需要对熏蒸室内的木制品进行热处理时,使用该换热器能够稳定地保证熏蒸室内的温度处于60℃以上,以保证熏蒸效果;而且,由于不使用电热丝加热,不存在漏电风险,也无需另外设置防雨结构,简化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在第一容纳腔内迂回设置。由此,一方面可以减慢导热油在换热管中的流动速度,以保证冷风能够通过换热管与导热油进行充分的温度交换;另一方面,换热管迂回设置可以增加换热管在第一容纳腔内的管程,从而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在第一容纳腔内迂回的换热管可以对进入第一容纳腔的冷风形成阻碍作用,降低冷风的流速,以进一步保证冷风能够通过换热管与导热油进行充分的温度交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的外周设置有翅片。由此,换热管的温度可以传导到翅片上,以同时通过换热管和翅片的表面与冷风进行温度交换,从而提高温度交换的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翅片在换热管的外周缠绕成螺旋形。由此,当冷风流过翅片时,风向受螺旋形翅片的干扰,形成旋流,增加冷风与换热管与翅片的接触频率,以增加换热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设置在出风口的下方,进油口设置在出油口的上方。由此,当冷风与导热油通过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形成热风,并从壳体上方的出风口流出前,与壳体上方的导热油通过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由于壳体上方的导热油是经过导热油机组加热且刚通入换热管中的,因此,壳体上方的导热油的温度最高,热风与温度最高的导热油通过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后,保持最高的温度从出风口排出,以保证从出风口流出的热风温度最高,减少热量的浪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的开口朝上设置,进风口的开口的朝向与出风口的开口的朝向相垂直。由此,当风机将冷风通过进风口吹入第一容纳腔中,冷风的流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以降低冷风的流速,使得冷风能够与导热油通过换热管进行充分的温度交换形成温度提高的热风,保证出风口流出的热风的温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的迂回结构通过弯折段和直伸段依次连接形成,直伸段的延伸方向水平设置。由此,从进风口通入的冷风在流至出风口的过程中,会不断冲刷水平设置的换热管的直伸段部分,以不断地与导热油通过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从而不断提高热风的温度,以保证出风口流出的热风的温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换热管采用不锈钢制成。由此,不锈钢与导热油直接接触也不易腐坏,壳体的强度得到提高,从而延长该循环风道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的设有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上覆盖有隔热层。由此,可以避免与换热管进行温度交换后的热风与壳体再次进行温度交换,导致热量的流失;避免壳体温度过高时,操作者因碰触壳体而被烫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热层为岩棉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循环风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循环风道换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循环风道换热器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至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循环风道换热器。如图2所示,该循环风道换热器包括壳体20,壳体2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一容纳腔21,以及将第一容纳腔21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设在第一容纳腔21的内部的用于通过导热油的换热管30,换热管30的其中一端为进油口31,另一端为出油口32,壳体20上还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将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24;以及与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连接的导热油机组40,导热油机组40设置成能够给换热管30提供循环导热油。使用时,将该换热器的出风口23与熏蒸室连通,然后通过导热油机组40给换热管30通入加热的导热油,并通过风机将温度为室温的冷风通过进风口22输入第一容纳腔21中,冷风在第一容纳腔21中与通入了加热后的导热油的换热管30进行温度交换后形成热风,形成的热风通过出风口23排入熏蒸房,以提高熏蒸房的温度,与冷风进行温度交换的导热油温度降低后通过出油口32流回导热油机组40中,经过导热油机组40加热后重新通过进油口31导入换热管30中。其中,风机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风机;导热油机组40也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油机组40,本技术对风机和导热油机组4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为了便于进风口22与风机连接,以及便于出风口23与熏蒸室连通,如图1至图3所示,在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的开口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循环风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20),所述壳体(20)上设有第一容纳腔(21),以及将所述第一容纳腔(21)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n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21)内的用于通过导热油的换热管(30),所述换热管(30)的其中一端为进油口(31),另一端为出油口(32),所述壳体(20)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24);/n以及与所述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连接的导热油机组(40),所述导热油机组(40)设置成能够给所述换热管(30)提供循环导热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风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0),所述壳体(20)上设有第一容纳腔(21),以及将所述第一容纳腔(21)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
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21)内的用于通过导热油的换热管(30),所述换热管(30)的其中一端为进油口(31),另一端为出油口(32),所述壳体(20)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24);
以及与所述进油口(31)和出油口(32)连接的导热油机组(40),所述导热油机组(40)设置成能够给所述换热管(30)提供循环导热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0)在所述第一容纳腔(21)的内部迂回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风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0)的外周设置有翅片(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风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3)在所述换热管(30)的外周缠绕成螺旋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东,薛冬冬,宋华超,华正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宜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