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体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34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料体混合装置,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支座、混合釜体、搅拌装置以及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混合釜体通过连接块固定在所述支座上;所述混合釜体上部设置有混合釜体盖,且所述混合釜体盖中央设置了凸出的通孔使得所述搅拌装置能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混合釜体的内腔连通;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搅拌装置通过轴实现连接;所述混合釜体的底部设置了料体出口;所述混合釜体的中部设置了隔板一以及隔板,且所述隔板一上设置孔洞,所述隔板二上设置了锥形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料体混合装置能实现持续供应生产所需的充分混合反应的物料,且容易操作,混合物的均匀性高;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料体混合装置结构简单,能提高工作效率与生产效率。

A material m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料体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料体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混合装置是一种使物料能够均匀混合的一种机器,多用于制药、化工、食品以及科研单位等中的粉状、颗粒状物料的高均匀度混合,但是现有的混合装置使用时由于机械臂的使用与操作不当,多出现无法将待混合样品高均匀度混合的情况,降低了混合的效率,并且增加了混合装置的损坏速度,降低了混合装置的寿命。另外,化工原料混合设备主要有桨式搅拌器、涡轮式搅拌器等,主要是用于将化工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其充分的实现化学反应。而且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将固体物料进行混合。在实际生产中,固体物料混合装置主要有两种:皮带混合装置和螺旋混合器。其中:皮带混合装置主要用于焦化及气化用煤的配煤工段。皮带在外力(例如电机)的驱动下,可使固体物料混合的相对均匀;螺旋混合器,也是在外力(例如电机)的驱动下,转动部件高速旋转,使得位于螺旋通道内的固体物料充分混合。现有混合设备,在原料进行搅拌之后,直接从搅拌设备输出,搅拌过程中,部分原料不能充分混合就被输出,特别是用于液体原料混合搅拌时,原料不能充分反应,在输出口会容易产生结块。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611228504.4公开了一种液体原料混合装置,包括中空的箱体及设置在所述的箱体上端的端盖,所述的箱体底部设置有输出口,所述的输出口下端设置有分流盘,在所述的输出口外壁上设置有套管,所述的套管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的输出口上,在所述的箱体外壁上盖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的套管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的分流盘通过连杆与所述的套管下端面相连接,在所述的端盖中部设置有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侧设置有输入管,所述的输入管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的通孔内侧,所述的输入管上端设置有输入口,该专利技术利用箱体内的转轴搅拌原料,通过箱体内的挡板,使原料能够更加充分的搅拌,在输出过程中,能够对原料进行分散,但该方法不利于操作。又如专利号为CN201811088140.3公开了一种液体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上方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一侧设有至少两个入口,所述入口处设有限位卡,机箱下方设有出料口,机箱内部底面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管道伸出机箱外,水泵出水口设有高压喷枪,所述高压喷枪插入入口内,所述高压喷枪侧面设有定位块,该专利技术改变原来的设计思路,采用水泵抽水循环来代替原有的搅拌叶旋转的混合方式,结构新颖,搅拌效率高,但该混合装置不能实现连续生产的需求,不能持续提供混合物料。再如专利号为US20120180529A1公开了一种玻璃搅拌器,所述玻璃搅拌器在操作期间提供改进的搅拌、减小的玻璃波纹缺陷并且易于调节加工参数。但该方法的玻璃搅拌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混合作用,但不能混合成分较为复杂或者反应较为复杂的物料。综合上,在化工物料的混合装置或设备领域,其实际应用中的亟待处理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料体混合装置。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料体混合装置,其用于液体料体的混合以及反应,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支座1、混合釜体2、搅拌装置5以及驱动装置6,其中,所述混合釜体2通过连接块8固定在所述支座1上;所述混合釜体2上部设置有混合釜体盖3,且所述混合釜体盖3中央设置了凸出的通孔使得所述搅拌装置5能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混合体2的内腔连通;所述驱动装置6与所述搅拌装置5通过轴实现连接;所述混合釜体2的底部设置了料体出口7;所述混合釜体2的中部设置了隔板一23以及隔板二22,且所述隔板一23上设置孔洞,所述隔板二22上设置了锥形孔221。可选地,所述隔板二22能通过所述混合釜体2两侧的调节按钮9进行调节,所述调节按钮9能调节隔板二22的移动,使得隔板一23上的孔洞与所述隔板二22上的所述锥形孔221一一对应,实现混合釜体2上部的混合液流动到混合釜体2的下部,且所述锥形孔221为上大下小的锥形设计。可选地,所述隔板一23与所述隔板二22将所述混合釜2分为上下两个容腔,且下部分的容腔为锥形设置。可选地,所述搅拌装置5通过搅拌轴51与所述驱动装置6连接,且所述搅拌轴51的伸入混合釜体2内的端部设置了搅拌浆52,且所述的搅拌轴51能通过与所述驱动装置6的相对位置而适当调整其伸入混合釜体2中的长度。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6为电机。可选地,所述混合釜体盖3上还设置了人孔4。可选地,所述连接块8包括与所述支座1固定的凸块84,与所述混合釜体2固定的垫块81固定螺母83以及与所述凸块84端部固定的垫片82,所述固定螺母83穿过所述垫片82并实现所述混合釜体2与所述支座1的固定。可选地,所述调节按钮9包括固定部93、配合部92以及弹性件91,且所述固定部93与所述配合部92分别设置了相配合的弯折结构,且所述调节按钮9的端部94与所述隔板二22实现连接。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料体混合装置通过隔板一与隔板二的作用下,能实现持续供应生产所需的充分混合反应的物料,且通过混合釜体外壁上的调节按钮,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当隔板的通孔与隔板二的锥形孔形成对接时,混合釜体上部分容腔中混合物直接流入到混合釜体下部分容腔中,液体形成了冲压力,进一步增加了混合的均匀性,提高混合反应的质量;2、本技术的料体混合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附图说明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混合釜体部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隔板二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连接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调节按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料体混合装置的调节按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座;2-混合釜体;22-隔板二;221-锥形孔;23-隔板一;3-混合釜体盖;4-人孔;5-搅拌装置;51-搅拌轴;52-搅拌浆;6-驱动装置;7-料体出口;8-连接块;82-垫片;83-固定螺母;84-凸块;9-调节按钮;91-弹性件;92-配合部;93-固定部;94-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统、方法和/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旨在所有此类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都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并且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在以下详细描述描述了所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料体混合装置,其用于液体料体的混合以及反应,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支座(1)、混合釜体(2)、搅拌装置(5)以及驱动装置(6),其中,所述混合釜体(2)通过连接块(8)固定在所述支座(1)上;所述混合釜体(2)上部设置有混合釜体盖(3),且所述混合釜体盖(3)中央设置了凸出的通孔使得所述搅拌装置(5)能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混合釜体(2)的内腔连通;所述驱动装置(6)与所述搅拌装置(5)通过轴实现连接;所述混合釜体(2)的底部设置了料体出口(7);所述混合釜体(2)的中部设置了隔板一(23)以及隔板二(22),且所述隔板一(23)上设置孔洞,所述隔板二(22)上设置了锥形孔(2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料体混合装置,其用于液体料体的混合以及反应,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支座(1)、混合釜体(2)、搅拌装置(5)以及驱动装置(6),其中,所述混合釜体(2)通过连接块(8)固定在所述支座(1)上;所述混合釜体(2)上部设置有混合釜体盖(3),且所述混合釜体盖(3)中央设置了凸出的通孔使得所述搅拌装置(5)能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混合釜体(2)的内腔连通;所述驱动装置(6)与所述搅拌装置(5)通过轴实现连接;所述混合釜体(2)的底部设置了料体出口(7);所述混合釜体(2)的中部设置了隔板一(23)以及隔板二(22),且所述隔板一(23)上设置孔洞,所述隔板二(22)上设置了锥形孔(2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二(22)能通过所述混合釜体(2)两侧的调节按钮(9)进行调节,所述调节按钮(9)能调节隔板二(22)的移动,使得隔板一(23)上的孔洞与所述隔板二(22)上的所述锥形孔(221)一一对应,实现混合釜体(2)上部的混合液流动到混合釜体(2)的下部,且所述锥形孔(221)为上大下小的锥形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料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一(23)与所述隔板二(22)将所述混合釜体(2)分为上下两个容腔,且下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珏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骏虎表面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