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属于空调出风组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出风口外侧增设滑动设置的导风板,滑动挡风板遮挡出风口,从而影响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出的风量,同时又在滑动的挡风板上设计连续或间断连续的出风孔形态变化,直线吹出的风因挡风板的大面阻挡反弹而形成紊流,由挡风板连续或间断连续的出风孔出来的气流方向各异,风速也较低,形成微风。不仅如此,通过控制滑动挡风板的展开面积,调节遮挡出风口的面积,可以控制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出的强弱和微风的强弱,从而控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流的快慢,最后实现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风感强弱,同时持续保持设置的温度,舒适度更好。
Air conditioning outlet regula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出风调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属于空调出风组件
技术介绍
家用空调已经非常普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产品,但其风口的出风方式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热风或冷风经由出风口吹出后,快速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在温度平衡后,一般采取低速运转或停转的方式,控制热风或冷风的风量。但却对出风口的风速和流向未做太多干涉和控制,通常使用竖向摆叶完成水平方向的导风,横向摆叶完成竖直方向的导风,但是由于使用竖向摆叶和横向摆叶会让空调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向一个空间方向导风,这样就容易造成直吹用户和室内空调流动性不佳,导致舒适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可使得舒适度更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包括空调外壳,空调外壳的正面设置有出风口,空调外壳在出风口的外侧安装有滑动设置的挡风板,挡风板的滑动轴线与出风口的轴线之间具有设定的夹角,挡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其中,导风板上的出风孔可以连续设置,也可以间断连续设置,可以采用任意不规律变化设计的出风孔,也可以采用按设定规律进行形状规格变化的出风孔,根据客户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进一步的是:挡风板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齿轮齿带传动机构,齿轮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齿带与挡风板固定连接,齿带沿着挡风板的滑动方向布置。进一步的是:出风口安装有导风架,导风架上安装有竖向摆页和横向摆叶。进一步的是:空调外壳上的用于安装挡风板的滑槽设置于空调外壳的壳体内,挡风板若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也设置于空调外壳的壳体内。进一步的是:空调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出风口设置在前壳上,挡风板滑动连接地安装在前壳上。进一步的是:空调为挂式机,出风口设置于空调外壳正面和底面的连接部,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为倾斜向下布置;挡风板的滑动轴线为竖向布置。进一步的是:挡风板上的出风孔分布方式为,出风孔沿着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有多个条形孔。进一步的是: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均沿着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单元设置一组长度相同的条形孔,沿着挡风板的长度方向,条形孔的长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的是: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具有设定的夹角,每个单元设置一组相互平行的条形孔,从挡风板的任意一端开始计数,排序为奇数的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与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夹角相同,排序为偶数的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与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夹角相同,相邻两个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相对于挡风板的长度方向朝向不同侧倾斜布置。进一步的是:挡风板上的出风孔分布方式为,出风孔沿着挡风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为多排,每排出风孔沿着挡风板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多个,相邻两排的出风孔交错布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不设置导风板的情形下,出风口与普通空调的工作方式相同,直向吹出热风或者冷风。本技术通过在出风口外侧增设滑动设置的导风板,滑动挡风板遮挡出风口,从而影响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出的风量,同时又在滑动的挡风板上设计连续或间断连续的出风孔形态变化,直线吹出的风因挡风板的大面阻挡反弹而形成紊流,在风压的推动下,经由挡风板连续或间断连续的出风孔挤出,此时被遮挡部分出风口附近的气流方向各异,风速也较低,形成微风。不仅如此,通过控制滑动挡风板的展开面积,调节遮挡出风口的面积,可以控制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出的强弱和微风的强弱,从而控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流的快慢,最后实现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风感强弱,同时持续保持设置的温度,舒适度更好。此外,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不仅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控制滑动挡风板展开的面积,调节由挡风板遮挡空调出风口的面积,从而调节控制由挡风板的出风孔吹出的风,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横向摆叶和竖向摆叶调节控制未从挡风板的出风孔吹出的风,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调节,实现控制空调整体出风强度,实现多种控风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效果图;图2为本技术的常规模式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常规模式状态的挡风板和驱动机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挡风板部分遮挡空调出风口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挡风板部分遮挡空调出风口状态的挡风板和驱动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挡风板全部遮挡空调出风口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挡风板全部遮挡空调出风口状态的挡风板和驱动装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挡风板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挡风板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挡风板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标号说明:1-空调外壳,11-前壳,12-后壳,2-出风口,21-导风架,22-竖向摆叶,23-横向摆叶,31-挡风板,32-齿条,33-齿轮,34-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出风口2,空调外壳1在出风口2的外侧安装有滑动设置的挡风板31,挡风板31的滑动轴线与出风口2的轴线之间具有设定的夹角,挡风板31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其中,导风板31上的出风孔可以连续设置,也可以间断连续设置,可以采用任意不规律变化设计的出风孔,也可以采用按设定规律进行形状规格变化的出风孔,根据客户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如图8所示,在挡风板31的实施例一中,挡风板31上的出风孔分布方式为,出风孔沿着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有多个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均沿着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单元设置一组长度相同的条形孔,沿着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条形孔的长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图9所示,在挡风板31的实施例二中,同样采用条形孔的方式,出风孔沿着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有多个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具有设定的夹角,每个单元设置一组相互平行的条形孔,从挡风板31的任意一端开始计数,排序为奇数的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与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夹角相同,排序为偶数的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与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夹角相同,相邻两个单元中的条形孔长度方向相对于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朝向不同侧倾斜布置。挡风板31的出风孔还可采用点阵式布置,例如在挡风板31的实施例三中,如图10所示,出风孔沿着挡风板3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为多排,每排出风孔沿着挡风板3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多个,相邻两排的出风孔交错布置。挡风板31的调节可以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也可采用电动调节的方式。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导杆和滑槽结构即可实现。为便于实现空调出风效果的自动调节,本技术中的挡风板31优选采用采用电动调节的方式。挡风板3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直线型驱动机构,考虑传动结构的可靠性,本技术优选采用齿轮齿带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出风口(2),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在出风口(2)的外侧安装有滑动设置的挡风板(31),挡风板(31)的滑动轴线与出风口(2)的轴线之间具有设定的夹角,挡风板(31)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出风口(2),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在出风口(2)的外侧安装有滑动设置的挡风板(31),挡风板(31)的滑动轴线与出风口(2)的轴线之间具有设定的夹角,挡风板(31)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板(31)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34)及齿轮齿带传动机构,齿轮(33)连接于电机(34)的输出端,齿带(32)与挡风板(31)固定连接,齿带(32)沿着挡风板(31)的滑动方向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出风口(2)安装有导风架(21),导风架(21)上安装有竖向摆页(22)和横向摆叶(2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上的用于安装挡风板(31)的滑槽设置于空调外壳(1)的壳体内,挡风板(31)若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也设置于空调外壳(1)的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出风口(2)设置在前壳(11)上,挡风板(31)滑动连接地安装在前壳(11)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空调为挂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晓苗,王槐雨,邹春香,刘思远,赵大亮,温忠刚,蔡年贵,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