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135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达到了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容置槽;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容纳凹槽;光源,至少部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其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背光源的制造。

A backlight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源,其中背光源包括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材,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侧面,与导光板分开设置,光学膜材叠设于导光板背离底板的一侧,光源的部分光线会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上,为了避免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上的光线进入到显示面板中,会在光学膜材上贴附遮光胶,以对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上的光线进行遮挡,但是对遮光胶的工艺精度要求较高,稍有误差便会导致光源发出的光线依旧会直接穿过光学膜材照射到显示面板上,继而导致显示装置出现亮度不均的光学品质不良的问题,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容置槽;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容纳凹槽;光源,至少部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其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具体地,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沿所述底板的边沿设置,多个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形成所述容置槽,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以及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光源包括电路板和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元件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具体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一延伸部,所述背板上设置有避让开口,所述延伸部可穿设于所述避让开口。具体地,多个所述侧壁中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避让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具体地,所述容纳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具体地,所述第二凹槽为沿所述发光元件排布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凹槽,以容纳所有所述发光元件;或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发光元件排布方向设置的多个子凹槽,每个所述子凹槽容纳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具体地,还包括光学膜材,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为出光面,所述光学膜材叠设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所述光学膜材的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配合缺口,所述定位柱卡接于所述配合缺口内。具体地,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连接的边沿为第一边沿,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沿。具体地,所述定位柱为棱柱体,所述配合缺口的形状与所述定位柱相适配。具体地,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柱依次沿所述第一边沿设置,多个所述定位柱与其所对应的所述配合缺口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柱对应所述第一边沿的中心设置,其余所述定位柱所对应的配合间隙大于对应中心设置的所述定位柱所对应的配合间隙。具体地,还包括:光学膜材,所述光学膜材叠设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底板一端形成有向所述容置槽延伸的弯折侧壁,部分所述光学膜材设置于所述弯折侧壁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弯折侧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形成有向所述底板延伸的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延伸至所述光学膜材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背光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背光源,背光源中的背板用于支撑导光板等结构,导光板的第一侧面设置有容纳凹槽,光源设置在容纳凹槽中后,光源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到导光板中,经由导光板的发散后再进入到背光源的其他部件,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上,进而能够避免显示装置出现亮度不均的光学品质不良的问题,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不佳。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再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及说明:1-背板,11-第一侧壁,111-避让开口,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弯折侧壁,16-定位侧壁,17-底板,18-容置槽,2-导光板,21-第一侧面,22-容纳凹槽,221-第一凹槽,222-第二凹槽,23-第二侧面,24-出光面,25-第一边沿,3-光源,31-发光元件,32-电路板,321-延伸部,322-本体,4-光学膜材,41-配合缺口,5-定位柱,51-主定位棱柱,52-辅助定位棱柱,6-反射片。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一方面,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背板1,背板1形成有容置槽18;导光板2,导光板2的第一侧面21形成有容纳凹槽22;光源3,至少部分光源3设置于容纳凹槽22内,其中,导光板2与光源3均设置于容置槽18内。光源3可以是部分设置于容纳凹槽22内,光源3包括发光元件31和电路板32,使得发光元件31的部分位于容纳凹槽22内,或者全部的发光元件31位于容纳凹槽22内,而电路板32位于容纳凹槽22外部,或者将发光元件31与电路板32均设置于容纳凹槽22内。光源3位于容纳凹槽22内,使得光源3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过容纳凹槽22的槽壁后再照射在光学膜材4上,进而能够避免光源3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4上,因此能够避免因光学膜材4被直接照射而导致显示面板出现亮度不均的光学品质不良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当部分光源3位于容纳凹槽22内时,可以减少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4上的光线的照射量,依旧能够改善显示面板亮度不均的问题。而现有方案中,将光源3设置在导光板2的外部时,部分光线会直接照射在光学膜材4上,为了避免光线穿过光学膜材4后照射在显示面板上,通常在光学膜材4上设置遮光胶,对光线进行遮挡,但是现有技术中,对遮光胶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稍有误差便会导致光线直接经过光学膜材照射在显示面板,因此造成显示面板亮度不均,并且光源3与导光板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现有方案中光线利用率低。而本案中,由于光源3设置在导光板2的容纳凹槽22中,光源3发出的光,可以直接进入到导光板2中,减少了光线损失,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此外,将光源3嵌入导光板2的容纳凹槽22中,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n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容置槽;/n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容纳凹槽;/n光源,至少部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n其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容置槽;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形成有容纳凹槽;
光源,至少部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
其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沿所述底板的边沿设置,多个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形成所述容置槽,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以及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包括电路板和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元件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一延伸部,所述背板上设置有避让开口,所述延伸部可穿设于所述避让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侧壁中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避让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为沿所述发光元件排布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凹槽,以容纳所有所述发光元件;或
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发光元件排布方向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瑞军连龙石天雷唐乌力吉白尔李岳峰赵忠平王晓杰宁伟郭飞翔张学峰胡海芳吴永凯孙乐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