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全热交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5121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包括:箱体;全热交换转轮,全热交换转轮设置在箱体内部且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转轮支撑架,转轮支撑架设置在箱体内,转轮支撑架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具有穿过全热交换转轮的中心的支撑件以支撑全热交换转轮;两个密封件,两个密封件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板的朝向全热交换转轮的一侧;和隔离板,隔离板沿着转轮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将箱体的内部分隔为新风室与回风室。该转轮全热交换系统通过设置密封件,使有效换气率达到93%以上。

Runner total heat exchan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轮全热交换系统
本技术涉换热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转轮全热交换系统。
技术介绍
转轮式热交换器是由轮芯、密封、壳体、动力机构等组成,轮芯采用全热交换材料,壳体被分隔为新风室与回风室。这样,轮芯从高温气体中吸收能量并在低温气体中放出,从而实现气与气之间的能量转换。影响转轮式热交换器的换气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进风与回风之间的串风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通常采用PVC软薄片或者毛刷密封新风室与回风室之间的空间,在中国家电院测试,前者的有效换气率为75%,后者的有效换气率为85%,均不能达到国家标准有效换气率90%以上的要求。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的密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转轮全热交换系统,该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包括:箱体;全热交换转轮,全热交换转轮设置在箱体内部且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转轮支撑架,转轮支撑架设置在箱体内,转轮支撑架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具有穿过全热交换转轮的中心的支撑件以支撑全热交换转轮;两个密封件,两个密封件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板的朝向全热交换转轮的一侧;和隔离板,隔离板沿着转轮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将箱体的内部分隔为新风室与回风室。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密封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基板,基板能够贴合在两个支撑板中相应的一个的表面上;和多个肋部,多个肋部以彼此平行且垂直于基板的表面的方式设置在基板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中相邻的两个肋部的距离在8mm-12mm之间,优选地,多个肋部中相邻的两个肋部的距离为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在0.8mm-1.2mm之间,优选地,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的厚度为1mm。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的在垂直于基板的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在8mm-12mm之间,优选地,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的在垂直于基板的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为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为8个。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垂直于基板的表面的多个断缝,优选地,多个肋部中相邻肋部的多个断缝错位排列。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断缝中的每一个的宽度在1.5mm-2.5mm之间,优选地,多个断缝中的每一个的宽度为2mm。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密封件均由硅胶材料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转轮包括轮体和填充在轮体内的全热交换材料,优选地,全热交换材料为全热交换棉。本技术公开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通过在转轮支撑架的两个支撑板的朝向转轮的侧面分别设置具有多个肋部的密封件减小了新风与回风的串流,将有效换气率提高到93%以上,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和图2为图1中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中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公开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做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技术公开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包括箱体1、全热交换转轮2、转轮支撑架3、密封件4和隔离板5,其中转轮2通过转轮支撑架3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隔离板5沿着转轮支撑架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箱体1内,以将箱体1分隔为回风室与新风室,密封件4设置在转轮支撑架3上以减少回风室与新风室之间的串风。箱体1是该转轮全热交换系统的外壳结构,用于将该系统的其他部件封装在其内部。箱体1可以被沿着转轮支撑架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隔离板5分隔为回风室与新风室,其中外部新风进入新风室并穿过转轮2后进入室内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室内空气可以穿过转轮2后进入回风室,并从回风室排至室外。转轮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在一个实施例中,转轮2包括轮体与填充在轮体内的全热交换材料。轮体可以由不锈钢或其他合金材料制成,以保证轮体的使用寿命。全热交换材料可以是全热交换棉或者蜂窝材料等可以实现热量交换的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这样,当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穿过转轮2时,以夏季为例,室外温度较高的新风的热量被转轮2吸收而降温,室内温度较低的回风吸收全热交换材料中的热量并排至室外,从而实现新风与回风的热量交换,降低为调节室内温度而消耗的能量。转轮支撑架3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用于支撑转轮2。转轮支撑架3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具有支撑件6,支撑件6穿过全热交换转轮2的中心,从而将转轮2支撑在箱体1内。为了减少转轮支撑架3处回风与新风混合,在转轮支撑架3的两个支撑板的朝向转轮2的一侧分别设置密封件4,即,在转轮支撑架3的内侧设置两个密封件4。由上述说明可知道,本技术公开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通过在转轮支撑架3的两个支撑板的朝向转轮2的一侧分别设置密封件4而增加转轮支撑架3与转轮2之间的新风与回风彼此串流的阻力,从而减少因串风而造成的能量损失,进而提高该换热系统的有效换气率。参照图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密封件4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基板41和多个肋部42。基板41可以贴合在两个支撑板中相应的一个的表面,多个肋部42垂直于基板41的表面设置且彼此平行。这样,多个肋部42可以作为转轮2与转轮支撑架3之间的屏障起到阻碍新风与回风串流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密封件4具有8个肋部42。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转轮2和转轮支撑架3的尺寸对肋部42的数量做调整,而设置不同数目的肋部42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肋部42中相邻的两个肋部42的距离在8mm-12mm之间,多个肋部42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在0.8mm-1.2mm之间,多个肋部42中的每一个的在垂直于基板41的表面上的高度在8mm-12mm之间。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多个肋部42中相邻的两个肋部42的距离为10mm,多个肋部42中的每一个的厚度为1mm,多个肋部42中的每一个的在垂直于基板41的表面上的高度为10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密封件4中的多个肋部42的尺寸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转轮2和转轮支撑架3的尺寸做调整,且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肋部42中的每一个具有垂直于基板41表面的多个断缝,其中,多个肋部42中相邻两个肋部42的断缝错位排列。这样,当气流经过转轮支撑架3的两个支撑板之间时,气流进入密封件4并在多个肋部42增加气流蠕动,破坏稳定的层流,增加阻力,有效的避免了串流;在肋部42设置断缝可以减小转轮2的阻力,因此可以采用较小的功率的减速电机驱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断缝中的每一个的宽度在1.5mm-2.5mm之间。优选地,多个断缝中的每一个的宽度为2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包括:/n箱体;/n全热交换转轮,所述全热交换转轮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且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所述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n转轮支撑架,所述转轮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转轮支撑架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支撑板,所述两个支撑板之间具有穿过所述全热交换转轮的中心的支撑件以支撑所述全热交换转轮;/n两个密封件,所述两个密封件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个支撑板的朝向所述全热交换转轮的一侧;和/n隔离板,所述隔离板沿着所述转轮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为新风室与回风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包括:
箱体;
全热交换转轮,所述全热交换转轮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且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所述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
转轮支撑架,所述转轮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转轮支撑架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支撑板,所述两个支撑板之间具有穿过所述全热交换转轮的中心的支撑件以支撑所述全热交换转轮;
两个密封件,所述两个密封件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个支撑板的朝向所述全热交换转轮的一侧;和
隔离板,所述隔离板沿着所述转轮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为新风室与回风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密封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能够贴合在所述两个支撑板中相应的一个的表面上;和
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以彼此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肋部中相邻的两个肋部的距离在8mm-1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肋部中相邻的两个肋部的距离为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全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肋部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在0.8mm-1.2mm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尉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雪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