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114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镜头,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像面;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由于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镜头中按照特定的顺序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三个透镜组,并且镜头中的透镜组满足: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星光广角镜头。

A kind of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镜头。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通用的交通镜头实际光圈多为F1.5至1.8,在弱光场景下,成像亮度较低,图像的噪点较多,影响图像清晰度,为了提高亮度需要大量的补光,这也使得光污染较大。另外,市面上少数大光圈的镜头分辨率比较低,一般为500万像素级,采集的图像质量较差。随着道路交通行业向智能化、高清化、环保化推进,需要镜头达到更高的性能。因此开发一款光圈大、分辨率高的超星光广角镜头变的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用以提供一种超星光广角镜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滤光片和像面;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子透镜组、第二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三负光焦度透镜。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一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二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三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凹透镜。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子透镜组、第三正光焦度透镜和第三子透镜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二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四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二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三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正光焦度透镜和第五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四正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五负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四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二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三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四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五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所述第三正光焦度透镜和第四正光焦度透镜之间设置有光栏。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八正光焦度透镜、第九正光焦度透镜、第七负光焦度透镜和第四子透镜组。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八负光焦度透镜和第十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八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十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八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九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七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凹透镜;所述第八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凹透镜,其朝向像侧的一面为凹面;所述第十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七负光焦度透镜和第八负光焦度透镜之间设置有光栏。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五正光焦度透镜、第五子透镜组和第七正光焦度透镜。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六负光焦度透镜和第六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六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六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五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六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凹透镜,其朝向像侧的一面为凹面;所述第六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七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负光焦度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85;所述第六正光焦度透镜的阿贝数大于6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像面;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由于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镜头中按照特定的顺序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三个透镜组,并且镜头中的透镜组满足: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星光广角镜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镜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镜头的传递函数(MTF)曲线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镜头的传递函数(MTF)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示意图,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滤光片N和像面M;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由于在镜头中按照特定的顺序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三个透镜组,并且镜头中的透镜组满足:0.8<|f1*f2/(f系*f系*3)|<1.5,BFL/f系>1.30,实现了一种超星光广角镜头。为了进一步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子透镜组、第二负光焦度透镜3和第三负光焦度透镜4。所述第一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负光焦度透镜1和第一正光焦度透镜2;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滤光片和像面;/n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n0.8<|f1*f2/(f系*f系*3)|<1.5;/nBFL/f系>1.30;/n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滤光片和像面;
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
0.8<|f1*f2/(f系*f系*3)|<1.5;
BFL/f系>1.30;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系为所述镜头的系统焦距,BFL为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像面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子透镜组、第二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三负光焦度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一正光焦度透镜;
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所述第一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
所述第一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凸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凹透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子透镜组、第三正光焦度透镜和第三子透镜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负光焦度透镜和第二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四负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二正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所述第三子透镜组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正光焦度透镜和第五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四正光焦度透镜朝向像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五负光焦度透镜朝向物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所述第四负光焦度透镜包括弯月凹透镜,其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正光焦度透镜包括双凸透镜;
所述第三正光焦度透镜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法官刘凯许端霞叶蔡龙丁洪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