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11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镜头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仅具备正的第1透镜组、正的第2透镜组、负的第3透镜组作为透镜组。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不移动,第2透镜组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的成像镜头,提出有一种3组结构的透镜系统。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透镜系统,其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排列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而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636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04310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061570号公报上述摄像装置中所使用的成像镜头设为能够与大型成像元件对应的结构,同时为了确保良好的便携性而要求是小型的。并且,为了满足摄像装置中的自动对焦的高速化,还要求一种实现了聚焦的高速化的成像镜头。而且,还要求成像镜头在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以具有高光学性能。为了实现聚焦的高速化,需要在聚焦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对焦组)的轻量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采用的是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移动的前对焦方式,因此在实现对焦的高速化的情况下,在聚焦组的轻量化方面存在改进的余地。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采用的是在聚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的内对焦方式的结构。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第1透镜组为2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从最靠近物体侧依次排列有正透镜和负透镜。因此,不能说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的透镜系统整体的屈光力的对称性是良好的,这不利于倍率色差等的校正。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其他透镜系统中,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为3片以上,这不利于小型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还采用的是在聚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的内对焦方式的结构。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第3透镜组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构成,因此关于像散的校正及轴外光束的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的抑制是不利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镜头可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0.25<f2/f1<1(1)。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至少包括两个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接合了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以下,将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1及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统称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7)、(9)、(1-1)~(5-1)中的至少1个。0.25<f/f1<1(2)0.8<f/f2<1.6(3)-0.8<f/f3<0(4)1.15<(1-β22)×β32<2.5(5)0<v1p-v1n<30(6)1.8<N3p<2.2(7)20<v3ave<30(9)0.25<f2/f1<0.9(1-1)0.25<f/f1<0.9(2-1)0.9<f/f2<1.45(3-1)-0.75<f/f3<0(4-1)1.25<(1-β22)×β32<2.4(5-1)其中,f: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f2:第2透镜组的焦距f3:第3透镜组的焦距β2: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2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β3: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v1p:第1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1n: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N3p: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v3ave: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所有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和正透镜彼此接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透镜。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是凸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片数为2片。在第3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片数为2片的结构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5<v3p-v3n<15(8)其中,v3p:第3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3n:第3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中的至少一个。另外,本说明书的“由~构成”、“由~构成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了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本说明书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组”是指作为组整体而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是指作为组整体而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和“正透镜”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和“负透镜”含义相同。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在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整体作为1个非球面透镜而发挥功能的透镜)不被视为接合透镜,而作为一片透镜进行处理。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有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面的表面形状,若无特别的说明,则在近轴区域进行考虑。在本说明书中,在条件式中使用的“焦距”是近轴焦距。在条件式中使用的值是,在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值。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F线”及“g线”是亮线,d线的波长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为486.13nm(纳米),g线的波长为435.84nm(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镜头,仅具备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所述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n在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n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而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n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n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n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n0.25<f2/f1<1 (1)。/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7 JP 2018-2215981.一种成像镜头,仅具备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所述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
在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
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而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
0.25<f2/f1<1(1)。


2.一种成像镜头,仅具备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所述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
在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
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而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至少包括两个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接合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而成,
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2):
0.25<f/f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3):
0.8<f/f2<1.6(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4):
-0.8<f/f3<0(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2、
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3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3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5):
1.15<(1-β22)×β32<2.5(5)。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见亮介小里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