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及具有其的台车转移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390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和具有其的台车转移系统,台车移动装置包括底座和举抬装置,所述底座可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所述举抬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举抬装置包括用于举抬的升降部。通过将台车抬升的方式实现台车自由转移至目的位置,不需要挖设基坑,作业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同时台车移动装置为外部加装,不影响原有的台车结构和行走轨道结构,方便运输及调用到其他地点重复使用。

A trolley mobile device and a trolley transfer system there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及具有其的台车转移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及具有其的台车转移系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挖设基坑配套转移小车的技术方案,施工效率低,作业周期长,且基坑严重影响所在区域的交通状况,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日常维护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台车移动装置,采用提升台车的方式进行台车的移动,无需挖设地下深坑或沟槽,不影响地面交通,使用灵活,操作简单,同时方便安装、拆卸和维修。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包括底座和举抬装置,所述底座可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所述举抬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举抬装置包括用于举抬的升降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台车移动装置,通过设置举抬装置,在台车需要转移时,只需要将所述台车移动装置设置于台车的下部,通过用于抬举的升降部将台车抬升,使得所述台车的车轮不再受到所述台车的行走轨道的限制,也即将所述台车抬升至使所述台车的车轮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台车的行走轨道的顶面,之后所述底座可带动所述台车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从而实现将所述台车自由转移至相邻行走轨道等目的位置。由于不需要挖设基坑,作业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同时避免了由于基坑开放且深度较大导致人员车辆难以通过的诸多不利影响,而且,所述台车移动装置为外部加装,不影响原有的台车结构和行走轨道结构,方便运输及调用到其它地点重复使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举抬装置还包括驱动部和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为所述升降部提供举抬的动力。驱动部通过传动部将动力传递至升降部,使升降部进行举抬,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且可由标准件组成,节省成本。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举抬装置。通过支撑部将所述举抬装置的力传递至所述台车,则可以方便地调整所述台车的受力,提高在升降所述台车的过程平稳性,此外,支撑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举抬装置上,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方便灵活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举抬装置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部相适配的凹槽。通过设置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的连接座可以方便地实现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举抬装置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在连接座上设置与所述支撑部相适配的凹槽,则可以对支撑部进行限位,防止在升降所述台车或带动所述台车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部出现滑动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子底座和第二子底座,所述第一子底座与所述第二子底座通过连接杆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子底座和第二子底座,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所述台车的底部放置所述台车移动装置时,第一子底座和第二子底座可分别从所述台车的两侧插入,再进行连接,便于操作;所述第一子底座和所述第二子底座之间通过连接杆可拆卸地连接,一方面可以使连接的节点都靠近于所述台车的侧部,避免了在台车底部进行操作,方便使用,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长度的连接杆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台车移动装置能适应于不同宽度台车的转移,适用性更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子底座和所述第二子底座均设置有所述举抬装置。在所述第一子底座和所述第二子底座上均设置所述举抬装置,则所述台车的抬升是由位于所述台车两侧的两个举抬装置共同作用而实现,受力均匀,升降更加平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换句话说,每个举抬装置有两个升降部同时对所述台车进行抬升,则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台车的升降平稳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传动部包括转向器和传动轴,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连接。通过转向器的设置,可以改变传递动力方向,则可以更灵活地设置所述驱动部、所述传动部和所述升降部的位置和连接,从而使整体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入轴之间以及所述转向器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均通过梅花联轴器连接。通过梅花联轴器将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转向器,以及所述转向器与所述传动轴之间连接,结构简单,方便维修和检查,同时梅花联轴器可以吸收振动,补偿径向和角向偏差,保证了传动的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传动轴的输出轴通过万向连轴节与所述升降部连接。通过万向连轴节连接所述传动轴的输出轴和所述升降部,则当所述传动轴的输出轴与所述升降部的输入轴不在同一轴线时,依然可以实现联接两轴的连续回转,可靠地传递扭矩和运动,同时安装所述转向器等原件时不需要保证各轴处于同一轴线,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和使用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部通过固定座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固定座被构造成使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可直接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入轴相连接。通过被构造成使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可直接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入轴相连接的固定座的设置,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转向器的动力传递距离,提高了所述举抬装置的效率,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动力传递部件,减少成本,提高了所述举抬装置的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安装部和轮组,所述轮组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下部,所述轮组与所述台车的移动轨道相适配。在所述安装部下部设置与所述台车的移动轨道相适配的轮组则可实现所述底座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台车转移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和:台车;移动轨道,所述移动轨道为多组,且相邻两组所述移动轨道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台车的长度。通过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设置,则当所述台车转移时,在所述台车的下部,至少两组移动轨道的上部放置所述台车移动装置,通过举抬装置抬升所述台车,使所述台车的车轮不再受所述台车的行走轨道的限制,从而使得所述台车在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带动下沿所述移动轨道移动,从而实现台车的转移。通过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设置,台车转移系统也具有相应的优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台车间隔设置有多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台车移动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适于与所述台车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为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通过动力装置为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方便实现所述台车移动装置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卷扬机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卷扬机和所述台车相连接。卷扬机和钢丝绳配合的动力装置,结构简单,可远距离操作,不受场地空间限制,且可将卷扬机等放置于室内,便于卷扬机维护,也不需要配备相应长度的线缆以提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所述底座可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n举抬装置,所述举抬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举抬装置包括用于举抬的升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可沿台车的移动轨道移动;
举抬装置,所述举抬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举抬装置包括用于举抬的升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抬装置还包括驱动部和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为所述升降部提供举抬的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举抬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抬装置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部相适配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子底座和第二子底座,所述第一子底座与所述第二子底座通过连接杆可拆卸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底座和所述第二子底座均设置有所述举抬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台车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转向器和传动轴,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克军谢通潘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