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养殖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之一。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随着化肥农药的大范围施用,自然环境中的蚯蚓越来越少。而有机生态种植中,又少不了蚯蚓的参与,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大量繁殖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对现有技术有着重大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需要研发快速高效的人工繁殖蚯蚓的方法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培养基配置:按重量份准确称取以下组分:60~70份畜牧养殖水体淤泥、30~40份动物粪便、10~20份粗纤维材料、10~20份植物性厨余垃圾、1~3份无机物、3~5份微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制得基料,向所述基料中加水至所述基料的含水量为70~75%,在温度为50~60℃、氧气体积分数为10~25%的条件下发酵3~5天,制得培养基;/nS2蚯蚓基床制作:在底部带筛孔的敞口盒体中依次铺设粗砂层、细沙层和培养基层,所述培养基层的厚度为15~20cm,制得蚯蚓基床,并向所述蚯蚓基床中浇水至所述蚯蚓基床的底部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培养基配置:按重量份准确称取以下组分:60~70份畜牧养殖水体淤泥、30~40份动物粪便、10~20份粗纤维材料、10~20份植物性厨余垃圾、1~3份无机物、3~5份微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制得基料,向所述基料中加水至所述基料的含水量为70~75%,在温度为50~60℃、氧气体积分数为10~25%的条件下发酵3~5天,制得培养基;
S2蚯蚓基床制作:在底部带筛孔的敞口盒体中依次铺设粗砂层、细沙层和培养基层,所述培养基层的厚度为15~20cm,制得蚯蚓基床,并向所述蚯蚓基床中浇水至所述蚯蚓基床的底部有水流出;
S3蚓苗投放:以所述蚯蚓基床的表面积计按照5~8kg/m2的投放量向所述蚯蚓基床中投放蚯蚓种苗;
S4蚯蚓饲养:以所述蚯蚓基床的表面积计,每次按照10~20kg/m2的用量,每隔10~14天向所述蚯蚓基中加入营养液;
S5蚯蚓采收:当蚯蚓密度以所述蚯蚓基床的表面积计达到14~18kg/m2时,按1~3kg/m2的用量喷洒1~2w%高锰酸钾溶液30~45min后,用海绵吸附引诱剂放置所述蚯蚓基床一侧引诱,当采收蚯蚓占蚯蚓总数量70~80%为成蚓时开始收集;将所述蚯蚓基床上层6~10cm刮出,利用蚯蚓的避光性,刮一层厚度为2~3cm的蚯蚓粪,将刮下来的蚯蚓粪、蚯蚓茧以及部分蚯蚓环带成熟的个体返回到原基床上,继续繁殖,成熟蚯蚓则向下转进下层,过5~10min后,继续重复,用清水洗净采收的成熟蚯蚓,直到收获净体成熟蚯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S1培养基配置中,所述无机物为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以任意比例形成的混合物或者为硝酸铵、磷酸铵和氯化铵以任意比例形成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土壤生态恢复的蚯蚓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S1培养基配置中,所述微生物发酵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粪链球菌15~20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群星,
申请(专利权)人:太湖县农之友农副土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