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3186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该方法在烟草移栽后,当烟蚜开始零星发生时,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分四批散放烟蚜茧蜂成蜂,蜂蚜比1:40‑50,每批散放间隔3‑7天。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多次少量释放烟蚜茧蜂成蜂控制大田烟蚜初始种群数量作为主要防治策略,在田间烟蚜发生的初期以较低比例释放烟蚜茧蜂成蜂抑制烟蚜种群的增长,使早期烟田烟蚜就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烟蚜密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总体释放烟蚜茧蜂成蜂的数量仅为烟蚜的1/50,在中后期对烟蚜数量的控制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将烟蚜数量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A method of releasing the adult of aphid coco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特别是涉及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
技术介绍
烟蚜(ApidiusgifuensisAshmend),又名桃蚜,是世界上对烟草危害最严重的昆虫,喜聚集在烟株的幼嫩叶背面或嫩茎上刺吸取食汁液。严重时会造成烟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变小、变薄,被害烟叶烘烤后叶片变褐、缺乏光泽、难以回潮、易破碎、易燃性下降。此外,烟蚜除了直接刺吸烟株造成的危害之外,其分泌的蜜露常诱发烟煤病,使烟叶表面变黑腐烂,叶柄处变脆,造成烟叶品质下降。同时,烟蚜又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传播介体。为了防治烟蚜,长期以来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农产品污染,农药残留严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还增强了蚜虫的抗药性,进而使蚜虫的防治难度大大增加,造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农业正在朝向无公害化、精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生物防治将是实现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途径。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优势寄生天敌,通过将卵产于蚜虫体内取食汁液杀死或控制蚜虫,对烟蚜的自然控制效果极为显著。在我国多地进行的人工繁殖烟蚜茧蜂以及田间释放,都取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利用人工繁育烟蚜茧蜂防控烟蚜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烟叶的品质以及安全性,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烟蚜茧蜂的释放技术还不成熟,大多采用大量放蜂的方式来防治烟蚜,不能高效利用烟蚜茧蜂来防治烟蚜,因此,为了更好地对烟田烟蚜进行持续稳定的控制,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放蜂数量,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可行的烟蚜茧蜂散放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在烟草移栽后,当烟蚜开始零星发生时,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分四批散放烟蚜茧蜂成蜂,总的蜂蚜比1:40-50,每批散放间隔3-7天。进一步地,所述烟蚜茧蜂成蜂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将成蜂收集到一个用60目尼龙网封好的玻璃容器中,并加入蘸有5wt%蜂蜜水或白糖水的棉花球。进一步地,散放的虫态为已群体交配过的烟蚜茧蜂成蜂。进一步地,所述散放的方式为:将成蜂直接放于烟蚜密度较高的的烟株上寄生烟蚜。进一步地,所述散放的方式为:将收集有成蜂的尼龙网袋打开在烟田内走动,任烟蚜茧蜂成蜂自由从网袋飞出扩散至烟田。进一步地,在烟蚜30头/株时,散放烟蚜茧蜂成蜂。进一步地,所述蜂蚜比为1:50。进一步地,每批散放的蜂蚜比为1:150-300。进一步地,每批散放的蜂蚜比为1:200。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以多次少量释放烟蚜茧蜂成蜂控制大田烟蚜初始种群数量作为主要防治策略,在田间烟蚜发生的初期以较低比例释放烟蚜茧蜂成蜂抑制烟蚜种群的增长,使早期烟田烟蚜就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烟蚜密度。分批放蜂,在田间可自然形成多虫态的烟蚜茧蜂种群,间断性释放的成蜂能有效维持田间烟蚜茧蜂的种群密度,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烟蚜的目的。以成蜂的方式释放烟蚜茧蜂,可选择烟蚜茧蜂的气候条件,调节放蜂量和放蜂时间,提高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减少蚜量波动引起的控制效果变化,达到稳定的防效。本专利技术总体释放烟蚜茧蜂成蜂的数量仅为烟蚜的1/50,在中后期对烟蚜数量的控制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将烟蚜数量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不同放蜂次数下烟蚜数量的变化情况;图2为不同放蜂次数下僵蚜数量的变化情况。具体实施方式现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应理解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另外,对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还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专利技术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领域的常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虽然本专利技术仅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或测试中也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相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通过引用并入,用以公开和描述与所述文献相关的方法和/或材料。在与任何并入的文献冲突时,以本说明书的内容为准。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专利技术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大田散放烟蚜茧蜂的方法主要有散放成蜂和散放僵蚜两种。前者是将繁蜂室内的成蜂收集于纱网袋中,然后在烟田散放或散放于烟蚜密度较高的烟株;后者是将带有大量僵蚜的烟株叶片取下,按需要在烟田间放置,待其羽化后自由扩散。本专利技术采用散放成蜂的方式,主要研究了以不同的放蜂方式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明确烟蚜茧蜂的放蜂方式,对今后深入开展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有重要意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用材料如下:供试蚜源:采自米易县烟蚜茧蜂繁蜂基地烟蚜繁育室;供试蜂源:采自米易县烟蚜茧蜂繁蜂基地繁蜂室;供试烟株品种:烤烟K326;试验地点:攀枝花市米易县烟蚜茧蜂繁蜂基地;试验器材:RQH-250型人工气候箱(北京苏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接蚜笔;接蜂器;容蜂器等。实施例1不同放蜂次数对防蚜效果的影响本实施例试验设置4个处理,在4个室内小棚中分别放置盆栽烟株20株,单株接蚜30头。按试验设置分别向各个试验小棚中放入烟蚜茧蜂,蜂蚜比为1:50。4种处理各自的放蜂方式由表1所示。每个小棚均随机选择10株烟株固定作为烟蚜和僵蚜数量的调查烟株,在进行接蜂后的第5d开始调查,每5d为一次间隔,调查记录烟株上的烟蚜数量及僵蚜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虫口减退率=(处理前活蚜数-处理后活蚜数)/处理前活蚜数×100%。表1放蜂试验设计表实施例2不同放蜂次数对烟蚜的控制作用放蜂后烟蚜数量的调查记录表如表2所示,不同放蜂次数下烟蚜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表2放蜂后烟蚜数量的调查记录表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第一次放蜂后的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烟草移栽后,当烟蚜开始零星发生时,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分四批散放烟蚜茧蜂成蜂,总的蜂蚜比1:40-50,每批散放间隔3-7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烟草移栽后,当烟蚜开始零星发生时,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分四批散放烟蚜茧蜂成蜂,总的蜂蚜比1:40-50,每批散放间隔3-7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烟蚜茧蜂成蜂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将成蜂收集到一个用60目尼龙网封好的玻璃容器中,并加入蘸有5wt%蜂蜜水或白糖水的棉花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散放的虫态为已群体交配过的烟蚜茧蜂成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蚜茧蜂成蜂的散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放的方式为:将成蜂直接放于烟蚜密度较高的烟株上寄生烟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虹伶刘旭蒲德强吴斌陈松陈庆东刘月悦李超袁娇陈思吉雷应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