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保护及害虫物理防治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蝉类昆虫,属半翅目(Hemiptera)蝉科(Cicadidae),为农林业及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类群之一。该科昆虫具有发声的特点,蝉鸣声引起同种雌蝉产生飞行趋声反应。该科昆虫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内,孵化后若虫钻入土中发育,主要为害植物根部,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根部汁液,造成根部损伤,引起树势减弱,导致引发其它病虫害,虫口密度较大时,导致寄主植物枯萎死亡。蝉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危害树干和树枝,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是农林业和园林业的主要害虫。蝉雌虫种群数量大时,其产卵行为会造成寄主植物的嫩枝或新梢枯死,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对于城市景观植物,一般可造成植物枯死比例达30%,严重时可高达40%。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具有分布广、危害周期长、寄主植物种类多的特点。目前,关于蝉的防治仍以传统的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n1)提前放置好发声装置和收集装置;/n2)人工晃动发声装置,于每天17:30-18:30利用发声装置发出的声波对蝉的成虫进行捕捉,然后再以收集装置进行收集。/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提前放置好发声装置和收集装置;
2)人工晃动发声装置,于每天17:30-18:30利用发声装置发出的声波对蝉的成虫进行捕捉,然后再以收集装置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晃动发声装置的频率为100-140次/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由容器和填充物组成,且所述填充物放置在所述容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铝制器具。
技术研发人员:严珍,岳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