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利用声波对蝉进行诱捕,具有安全、绿色无污染、专一性强的优势,并可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和园林业蝉类害虫的防治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保护及害虫物理防治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蝉类昆虫,属半翅目(Hemiptera)蝉科(Cicadidae),为农林业及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类群之一。该科昆虫具有发声的特点,蝉鸣声引起同种雌蝉产生飞行趋声反应。该科昆虫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内,孵化后若虫钻入土中发育,主要为害植物根部,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根部汁液,造成根部损伤,引起树势减弱,导致引发其它病虫害,虫口密度较大时,导致寄主植物枯萎死亡。蝉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危害树干和树枝,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是农林业和园林业的主要害虫。蝉雌虫种群数量大时,其产卵行为会造成寄主植物的嫩枝或新梢枯死,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对于城市景观植物,一般可造成植物枯死比例达30%,严重时可高达40%。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具有分布广、危害周期长、寄主植物种类多的特点。目前,关于蝉的防治仍以传统的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产生一系列“3R”环境问题。物理防治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防治技术。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将农药减施、生态安全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点,随着国家对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高度重视,利用物理防治措施进行害虫绿色防控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安全、绿色、无污染的蝉类害虫防治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声诱捕杀来对害虫进行物理防治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绿色无污染、专一性强的优势;利用声诱捕杀害虫,可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和园林业蝉类害虫的防治中。此外,本专利技术利用声诱法捕获的蝉成虫是活的,一方面其可以作为实验室进行蝉类害虫饲养扩繁和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的供试虫源;另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通过实验室进行规范化饲养繁殖,获得蝉蜕,为中药市场提供高品质的药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提前放置好发声装置和收集装置;2)人工晃动发声装置,于每天17:30-18:30利用发声装置发出的声波对蝉的成虫进行捕捉,然后再以收集装置进行收集。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利用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大量的蝉,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绿色无污染、成本低廉,利于植物园、公园和园林绿化基地等对蝉类害虫进行捕杀,是一种很有效的物理防治害虫方法;每天17:30-18:30是蝉成虫活动的高峰期,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捕捉,会提高诱捕率,进而提高对蝉的防治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捕蝉时,人工晃动发声装置发声,以引诱蝉进入收集装置进行集中捕捉。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人工晃动发声装置的频率为100-140次/min。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晃动的频率与发出的声波有关,当频率为100-140次/min时,发出的声波利于对蝉进行诱捕。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声装置由容器和填充物组成,且所述填充物放置在所述容器内。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容器为铝制器具。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铝制器具为军用水壶,且所述军用水壶的规格为高195mm×宽120mm×厚90mm,材质为强化铝,内部容积为1L。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填充物为黄豆。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人工晃动时装在铝制容器内的黄豆与容器四壁发生撞击进而发生声音。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收集装置为三层粘网。以上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三层粘网可保证蝉成虫在接触粘网时,被牢牢地套住,不容易挣脱。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粘网的网眼直径为2-3cm。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组成网眼的网丝的直径为0.13-0.16mm。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声诱捕蝉的方法,该方法安全、绿色无污染、专一性强;利用声诱捕杀害虫,可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和园林业蝉类害虫的防治中。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实验地及其气候条件概况:试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南药园(以下简称南药园)进行,南药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境内(22°01′N,100°79′E)。景洪市处于澜沧江和流沙河之间,地势平坦,面积为77平方公里,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特征,干湿季分明(干季为每年11月至翌年4月,5月至10月为湿季),年平均温度为22.6℃,六月平均温度为26.4℃,一月平均温度为17.2℃,年平均降雨量为1136.6mm,年平均日照为2171.5h。实施例1不同振动频率对声诱法捕蝉的影响:在云南省景洪市南药园内进行试验,在蝉的成虫高峰期,17:30-18:30进行试验,分别设置振动频率为60-80次/min、80-100次/min和100-140次/min三个处理组,选择空旷地(半径约10m),场地中有1棵1-2m高的小树,将网眼直径为2-3cm的粘网罩于小树上,试验者站在粘网旁边1m范围内手持铝制军用水壶分别以设置的振动频率摇动,军用水壶的规格为高195mm×宽120mm×厚90mm,容量为1.0L,内部装有黄豆100g,统计1h内陷阱收集装置中蝉的数量。结果如表1所示;表1声诱法不同振动频率捕捉蝉的数量(云南景洪市)振动频率(次/min)捉蝉数量(头)60-8022.47±8.59a80-10042.24±3.94b100-14063.76±4.15c注:表1所列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中字母表示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Duncan’smultiplerangetest,DMRT)分析数据差异显著性,相同字母表示0.05水平无显著差异。由表1可知,声诱法随着发声装置振动频率的逐渐增加,捕蝉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振动频率为100-140次/min时的捕蝉数量最高,为63头,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振动频率;振动频率为80-100次/min时的捕蝉数量显著高于振动频率为60-80次/min时的捕蝉数量。因此确定利用声诱法捕蝉的发声装置振动频率为100-140次/min。实施例2不同时间段对声诱法捕蝉的影响:在云南省景洪市南药园内进行试验,在蝉的成虫高峰期,分别设置9:30-10:30、13:30-14:30和17:30-18:30三个时间段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n1)提前放置好发声装置和收集装置;/n2)人工晃动发声装置,于每天17:30-18:30利用发声装置发出的声波对蝉的成虫进行捕捉,然后再以收集装置进行收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提前放置好发声装置和收集装置;
2)人工晃动发声装置,于每天17:30-18:30利用发声装置发出的声波对蝉的成虫进行捕捉,然后再以收集装置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晃动发声装置的频率为100-140次/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由容器和填充物组成,且所述填充物放置在所述容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蝉的物理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铝制器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珍,岳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