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491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1:50
在热交换器中,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225a);在制冷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流出口(227a);以及在制热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热流出口(226a),流入口(225a)与制热流出口(226a)之间的距离被配置为比流入口(225a)与制冷流出口(227a)之间的距离短。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是基于2017年10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97822号,要求其优先权,并将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进行制冷工作及制热工作的热泵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作为在进行制冷工作及制热工作的热泵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在制冷时,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流入冷凝用热交换部,被冷却而成为气液二相的制冷剂而流入受液部。流入到受液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饱和后的液相制冷剂流入过冷却用热交换部,被过冷却后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另一方面,在制热时,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冷凝用热交换部,并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相制冷剂而流入受液部。流入到受液部的气相制冷剂不流过过冷却用热交换部而回流到压缩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640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中,在制热时存在如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制热时的第一技术问题,由于在制热运转时仅使用冷凝用热交换部而不使用过冷却用热交换部,因此不能活用热交换器的芯部整体,与体型相比,存在制热性能低的技术问题。作为制热时的第二技术问题,由于比容积大的气相制冷剂绕过过冷却用热交换部流动,因此存在制冷剂压损增大、制热性能降低的技术问题。作为制热时的第三技术问题,由于是从上方将气液二相制冷剂导入热交换器的芯部的结构,因此存在流过冷凝用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的分配性恶化、制热性能降低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在制冷时存在如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制冷时的第一技术问题,在设置有与贮存液体制冷剂的贮液器接合成一体、并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调整部的情况下,由于流入制冷剂调整部的是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因此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被加热而过冷却度不足,从而制冷性能降低。作为制冷时的第二技术问题,存在由于过冷却度不足而导致在流入膨胀阀的制冷剂中混入气相制冷剂而产生异常声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热性能及制冷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制冷时产生异常声音的热交换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在进行制冷工作及制热工作的热泵系统中使用,该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该热交换部在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制冷剂调整部,该制冷剂调整部与贮存液体制冷剂的贮液器接合为一体,并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热交换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在制冷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流出口;以及在制热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热流出口,流入口与制热流出口之间的距离被配置为比流入口与制冷流出口之间的距离短。由于与流入口与冷气流出口之间的距离相比,流入口与暖气流出口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促进了流入口与暖气流出口之间的传热。因此,在制热时,由于进入热交换器之前的制冷剂的焓与流出热交换器之后的制冷剂的焓的差增大,因此制热性能提高。另外,由于从流入口导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干燥度降低,因此制冷剂的密度增加,制冷剂的压损降低,因此制热性能提高。进而,通过使从流入口导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干燥度下降,从而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液相成分增多,制冷剂的分配性提高,制热性能提高。由于与流入口与制热流出口之间的距离相比,流入口与制冷流出口之间的距离变长,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口与制冷流出口之间的传热。当促进流入口与制冷流出口之间的传热时,则担心因焓差的减少而引起的压缩机动力恶化、因过冷却度降低而引起的不良情况。通过抑制流入口与制冷流出口之间的传热,能够抑制因焓差的减少而引起的压缩机动力恶化。另外,通过抑制过冷却度的降低,能够避免因流入到蒸发器的制冷剂的干燥度增加而引起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压损增加、因分配恶化而引起的制冷性能降低。进而,还能够抑制在流入减压器的流入制冷剂中混入气相制冷剂而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图。图2是表示使用了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的一例的图。图3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图。图4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图。图5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连接器部件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连接器部件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连接器部件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连接器部件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2具备上游侧热交换部20、下游侧热交换部21以及贮液器22。上游侧热交换部20具有两个上游侧芯201、202和集管箱203、204、20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具有两个上游侧芯201、202的结构,但芯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上游侧芯201、202是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该上游侧芯201、202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管和设置在管之间的翅片。在上游侧芯201的上游侧端安装有集管箱203。在上游侧芯202的下游侧端安装有集管箱205。在上游侧芯201的下游侧端及上游侧芯202的上游侧端安装有跨这双方配置的集管箱204。在集管箱203连接有连接流路221。在集管箱205连接有连接流路222。从连接流路221流入的制冷剂从集管箱203流入到上游侧芯201。流经上游侧芯201的制冷剂流入集管箱204。流经集管箱204的制冷剂流入上游侧芯202。流经上游侧芯202的制冷剂流入集管箱205。流入到集管箱205的制冷剂向连接流路222流出。连接流路222是设置于贮液器22的流路。连接流路222与贮液器22的贮液空间224连接。流出到连接流路222的制冷剂流入贮液空间224内部。贮液器22是形成有贮液空间224的大致圆筒状的贮液器。贮液空间224是将从连接流路222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并储存液相制冷剂的部分。在贮液器22设置有流入流路225、连接流路221、连接流路222、制热流出流路226以及连接流路223。在流入流路225的端部形成有流入口225a。在制热流出流路226的端部形成有制热流出口226a。在贮液空间224连接有连接流路222、连接流路223以及流出流路112。连接流路222是连接上游侧热交换部20和贮液器22的流路。连接流路223是连接贮液器22和下游侧热交换部21的流路。从连接流路223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入下游侧热交换部21。流出流路112是使气相制冷剂从贮液器22流出的流路。下游侧热交换部21具有集管箱211、下游侧芯212以及集管箱213。在集管箱213连接有制冷流出流路227。在制冷流出流路227的端部形成有制冷流出口227a。集管箱213设置于下游侧芯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在进行制冷工作及制热工作的热泵系统中使用,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具备:/n热交换部(20、21),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该热交换部在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n制冷剂调整部(10),该制冷剂调整部与贮存液体制冷剂的贮液器接合为一体,并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n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225a、225Aa);在制冷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流出口(227a、227Ba);以及在制热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热流出口(226a、226Aa),/n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制热流出口之间的距离被配置为比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制冷流出口之间的距离短。/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1 JP 2017-1978221.一种热交换器,在进行制冷工作及制热工作的热泵系统中使用,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热交换部(20、21),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该热交换部在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制冷剂调整部(10),该制冷剂调整部与贮存液体制冷剂的贮液器接合为一体,并在制冷工作时及制热工作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225a、225Aa);在制冷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流出口(227a、227Ba);以及在制热工作时供制冷剂流出的制热流出口(226a、226Aa),
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制热流出口之间的距离被配置为比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制冷流出口之间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制热流出口之间设置有热传递部件(27、27A)。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村辽平川久保昌章加藤大辉伊藤哲也三枝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