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包括在内周面形成有凹凸的外侧管和在外周面形成有凹凸且插入于所述外侧管的内侧管。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重管中,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Groove and Ridge)的内侧管和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的外侧管螺纹结合。低压冷媒通过内侧管的内部。为了在内侧管的外周面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确保高压冷媒的通道,形成于内侧管的外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多重螺旋形凹凸构成,形成于与内侧管螺纹结合的外侧管的内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单螺旋形凹凸(准确而言,丝数少于内侧管的多重螺旋形凹凸的螺旋形凹凸)构成。即,构成为高压的冷媒流经形成于内侧管的外周面的多重螺旋形凹凸中未螺纹结合的螺旋形凹凸的凹部(Groove)与外侧管之间的空间。
Double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重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双重管。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形成冷媒的内侧通道的内侧管及以与内侧管一同形成冷媒的外侧通道的方式围绕内侧管的外侧管的双重管。
技术介绍
作为一种使用于冷冻循环装置的装置,双重管是用于使通过内侧通道的冷媒与通过外侧通道的冷媒之间有效地发生热交换来提高冷冻循环装置的效率的装置。美国专利US7,866,378B2(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和美国专利US9,669,499B2(专利文献2,专利技术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于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双重管。所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双重管具备外侧管和插入于外侧管的内部的内侧管。内侧管形成冷媒的内侧通道,由内侧管的外周面和外侧管的内周面限定的空间形成冷媒的外侧通道。在内侧管的外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以螺旋形延伸的多个凹凸部。对内侧管的外周面沿长度方向加压以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凹陷来形成螺旋形凹凸部。外周面的凹陷的部分成为凹部(Groove),而未凹陷的部分成为凸部(Ridge)。在外侧管的内周面未形成有螺旋形凹凸。此外,内侧管和外侧管弯曲,且具备直管部(StraightPortion)和弯曲部(BendPortion)。由于构成为直管部的外侧管的内径大于由内侧管的凸部形成的虚拟外径,因而存在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不接触的部分。此外,构成为弯曲部的外侧管的内周面与内侧管的谷部接触。因此,所述专利中公开的双重管构成为,在直管部,冷媒通过内侧管的螺旋形谷部和内侧管的脊部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而流动;在弯曲部,冷媒通过内侧管的谷部而流动。此外,美国专利US7,886,420B2(专利文献3,专利技术名称:METHODOF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于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在内侧管的两端外周面形成有圆形的槽,在外侧管的两端部形成有孔。所述专利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外侧管的一端固定于内侧管的工序;接下来,将内侧管和外侧管同时弯折的工序;以及将外侧管的另一端固定于内侧管的工序。在这些工序中,内侧管的两端圆形槽和外侧管的两端孔配置于相互对应的位置。此外,美国专利US7,887,099B2(专利文献4,专利技术名称:COMPOUNDTUBEANDMETHODOFPRODUCINGTHESAME(复合管及其生产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双重管,其中,包括用于将外侧管坚固地固定于内侧管的配置。即,公开一种双重管,其中,在外侧管的两端部内周面形成锥形部,在形成有锥形部的两端附近形成环状的型锻部(SwagePortion),并通过钎焊将外侧管坚固地固定于内侧管。上述专利文献1至4所公开的双重管中,由于构成直管部的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未固定,所存在的担忧是,当振动被传递到双重管时,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接触而产生摩擦造成的噪音,且接触部可能会受损伤。此外,当在双重管形成多个弯曲部时,制造起来会困难,而且会进一步加大振动造成的噪音及损伤的担忧。另一方面,国际公开专利WO2017/038961A1(专利文献5,专利技术名称:METHODFOR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双重管的制造方法。所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下面专利文献1至4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的问题。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工序:将具有小于外侧管的内径的外径的内侧管插入于外侧管;在插入有内侧管的状态下使外侧管的一部分凹陷来形成凹部;以及使外侧管的凹部与内侧管的外周面接触来固定外侧管和内侧管。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工序的特征在于,加大外侧管的内径与内侧管的外径之差,以便易于进行插入工序,并在插入内侧管的状态下向外侧管的外周面施加外力来形成凹部,并由此固定内侧管和外侧管。此外,公开了一种在形成弯曲部后在外侧管形成凹部来固定外侧管和外侧管的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1.美国专利US7,866,378B2,专利技术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2)2.美国专利US9,669,499B2,专利技术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3)3.美国专利US7,886,420B2,专利技术名称:METHODOF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4)4.美国专利US7,887,099B2,专利技术名称:COMPOUNDTUBEANDMETHODOFPRODUCINGTHESAME(复合管及其生产方法)(专利文献5)5.国际公开专利WO2017/038961A1,专利技术名称:METHODFOR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尽管已经公开了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但存在对用于在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性能优秀的新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尤其,存在对即使在振动被传递的情况下仍不产生噪音且受损伤的危险较少的新的结构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性,存在对具有在组装内侧管和外侧管并通过钎焊将外侧管的两端密封固定于内侧管后仍能够进行弯曲的结构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此外,存在对热交换效率更优秀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满足如上所述的市场的要求的新的结构的双重管。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凹凸的外侧管和在内周面形成有凹凸且插入于所述外侧管的内侧管。在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中,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GrooveandRidge)的内侧管和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的外侧管螺纹结合。低压冷媒通过内侧管的内部。为了在内侧管的外周面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确保高压冷媒的通道,形成于内侧管的外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多重螺旋形凹凸构成,形成于与内侧管螺纹结合的外侧管的内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单螺旋形凹凸(准确而言,丝数少于内侧管的多重螺旋形凹凸的螺旋形凹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重管,其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的内侧管和插入有所述内侧管的外侧管,所述双重管的特征在于,/n所述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具有相同的螺距,所述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是多重螺旋形凹凸,所述内侧管还包括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环状槽、以及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环状槽,/n所述外侧管在内周面形成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内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螺纹结合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n所述外侧管包括形成于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贯通孔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贯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18 KR 10-2017-01047671.一种双重管,其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的内侧管和插入有所述内侧管的外侧管,所述双重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具有相同的螺距,所述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是多重螺旋形凹凸,所述内侧管还包括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环状槽、以及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环状槽,
所述外侧管在内周面形成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内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螺纹结合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
所述外侧管包括形成于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贯通孔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是单列螺旋形凹凸,且构成为一体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是多重螺旋形凹凸,
所述外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是多重螺旋形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是单列螺旋形凹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管还包括小径连接部,所述小径连接部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延伸,且所述小径连接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的内周面的凹凸的凸部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
所述外侧管还包括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延伸的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韩龙,
申请(专利权)人:赵韩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