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强专利>正文

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82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机壳体(6)、及设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复式多组烟管束(3)、短火焰式燃烧器(10)、燃气调节电磁阀(16)、上端板(4)与下端板(5),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设置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其每组烟管束是由多根复式结构烟管按同一平行面展开组成,每根复式结构烟管为外形是“ㄣ”状、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管子,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组烟管束间是呈相互交错排列,上端板(4)与下端板(5)分别固定在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与中部,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根管子的上端固定在上端板(4)上,且管子的上端口与热源机壳体(6)顶部设有的烟气排放口(15)相通;每根管子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板(5)上,且管子的下端口与下部的燃烧室(2)相通,热源机壳体(6)、上端板(4)、下端板(5)与复式多组烟管束(3)之间的空间构成液体密闭容积腔(7);短火焰式燃烧器(10)位于下端板(5)下方,其间构成燃烧室(2),该短火焰式燃烧器(10)与位于其下方的燃气调节电磁阀(16)连接;该燃气调节电磁阀(16)上的燃气管(13)端部的燃气接口(131)伸出热源机壳体(6)侧面,位于短火焰式燃烧器(10)下方的燃气程序控制器(11),与位于其一侧的燃气调节电磁阀(16)连接,该热源机壳体(6)两侧位于液体密闭容积腔(7)的上、下方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采暖输出口(8)和采暖回液口(9),此外,在热源机壳体(6)的下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与外部相通的空气进口(12)。(*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锅炉,尤其涉及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在小型燃气采暖锅炉上主要采用烟管扰流和肋片强化技术,其结构大致为烟管内插入各种类型的扰流部件,例如插片类、间隔式阻流子、肋片等,这种燃气采暖锅炉结构复杂,整体制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能源的热利用率不充分,排烟温度过高,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燃气采暖锅炉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具有增加了单位体积内对流受热面积的新换热流体结构,采用了无任何外插入扰流件及肋化装置以增强换热效果,具有热利用率高,升温速度快,体积小,燃料燃烧率高,整体构造简单,制作工艺难度小的优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机壳体、及设于热源机壳体内的复式多组烟管束、短火焰式燃烧器、燃气调节电磁阀、上端板与下端板,该复式多组烟管束设置于热源机壳体内的上部,其每组烟管束是由多根复式结构烟管按同一平行面展开组成,每根复式结构烟管为外形是“ㄣ”状、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管子,该复式多组烟管束中每组烟管束间是呈相互交错排列,上端板与下端板分别固定在热源机壳体内的上部与中部,复式多组烟管束中每根管子的上端固定在上端板上,且管子的上端口与热源机壳体顶部设有的烟气排放口相通;每根管子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板上,且管子的下端口与下部的燃烧室相通,热源机壳体、上端板、下端板与复式多组烟管束之间的空间构成液体密闭容积腔;短火焰式燃烧器位于下端板下方,其间构成燃烧室,该短火焰式燃烧器与位于其下方的燃气调节电磁阀连接;该燃气调节电磁阀上的燃气管端部的燃气接口伸出热源机壳体侧面,位于短火焰式燃烧器下方的燃气程序控制器,与位于其一侧的燃气调节电磁阀连接,该热源机壳体两侧位于液体密闭容积腔的上、下方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采暖输出口和采暖回液口,此外,在热源机壳体的下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与外部相通的空气进口。前述的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中复式多组烟管束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多边形或圆形。前述的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中热源机壳体设置为多边形或圆形体。前述的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中烟气排放口与强排风机相连接。前述的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中热源机壳体的背面下方设有一个与外部相通的空气进口。由于本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因而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烟管利用双弯式小截面矩形管状扰流式换热通道的热交换方式,使热烟气从下部向上部流动,即热烟气进入烟管束与换热工质进行平行换热后,通过烟管的第一弯道加热其水平状烟管束周围的液体,再经过烟管的第二弯道进行热交换。以此增加单位体积内对流受热面积,延长烟气在烟管中的流程。热利用效果比普通的辅助强化换热有明显提高。整体构造简单,换热主体烟管的制作工艺难度小,成本低,宜于加工制作和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及普及。燃料热能利用率高,操作使用方便,环境污染小,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 采暖热源机 2 燃烧室3 多组烟管束 4 上端板5 下端板 6 热源机壳体7 液体密闭容积腔 8 采暖输出口9 采暖回液口 10 短火焰式燃烧器11 燃气程序控制器 12 空气进口13 燃气管 131 燃气管接口 14 启、停开关 15 烟气排放口16 燃气调节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所示,是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1,包括热源机壳体6、及设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复式多组烟管束3、短火焰式燃烧器10、燃气调节电磁阀16、上端板4与下端板5,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设置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其每组烟管束是由多根复式结构烟管按同一平行面展开组成,每根复式结构烟管为外形是“ㄣ”状、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管子,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组烟管束间是呈相互交错排列,上端板4与下端板5分别固定在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与中部,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根管子的上端固定在上端板4上,且管子的上端口与热源机壳体6顶部设有的烟气排放口15相通;每根管子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板5上,且管子的下端口与下部的燃烧室2相通,热源机壳体6、上端板4、下端板5与复式多组烟管束3之间的空间构成液体密闭容积腔7;短火焰式燃烧器10位于下端板5下方,其间构成燃烧室2,该短火焰式燃烧器10与位于其下方的燃气调节电磁阀16连接;该燃气调节电磁阀16上的燃气管13端部的燃气接口131伸出热源机壳体6侧面,位于短火焰式燃烧器10下方的燃气程序控制器11,与位于其一侧的燃气调节电磁阀16连接,该燃气程序控制器11是起熄火、过热保护作用。该燃气程序控制器11为市售产品,本实施例采用的型号为CCA-H0999。该热源机壳体6两侧位于液体密闭容积腔7的上、下方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采暖输出口8和采暖回液口9,此外,在热源机壳体6的下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与外部相通的空气进口12。复式多组烟管束3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多边形或圆形;热源机壳体6设置为多边形或圆形体;烟气排放口15与强排风机相连接;热源机壳体6的侧面下方设有一个与外部相通的空气进口12。本技术热源机壳体6内下方设有燃气程序控制器11。由截面矩形碳钢型材弯制的复式多组烟管束3与上端板4、下端板5焊接组合后插入碳钢板成型的热源机壳体6中再采用焊接方法与其连成一体。为达到开式小型采暖热源机在单位体积内加大直接对流受热面积,以提高其能源利用率的需要和降低其制作成本,复式多组烟管束3和热源机壳体6可设置为截面呈矩形面体式,也可设置为截面呈圆形面体式,一般以前者为好。本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采用小截面复式多组结构烟管束3的采暖热源机1结构,实现了采暖加热设备的微型化和低成本设计。以此提高烟气在复式多组烟管束3的速度场来加强对流换热的能力,促使热烟气与工质的热交换能力。该换热结构因采用了小火口强度的短火焰式燃烧器10的大展开火焰面作用,可使燃烧室内燃烧火焰以比较均匀的辐射热及高温烟气流对其内部的换热工质进行快速高温换热。燃烧噪音小,工质升温速度快等特点。因而本新型具有很高的燃料燃烧率,很好的热利用率和低的环境污染。权利要求1.一种复式多组烟管束燃气采暖热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机壳体(6)、及设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复式多组烟管束(3)、短火焰式燃烧器(10)、燃气调节电磁阀(16)、上端板(4)与下端板(5),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设置于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其每组烟管束是由多根复式结构烟管按同一平行面展开组成,每根复式结构烟管为外形是“ㄣ”状、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管子,该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组烟管束间是呈相互交错排列,上端板(4)与下端板(5)分别固定在热源机壳体(6)内的上部与中部,复式多组烟管束(3)中每根管子的上端固定在上端板(4)上,且管子的上端口与热源机壳体(6)顶部设有的烟气排放口(15)相通;每根管子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板(5)上,且管子的下端口与下部的燃烧室(2)相通,热源机壳体(6)、上端板(4)、下端板(5)与复式多组烟管束(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
申请(专利权)人:吴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