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动力电池包技术

技术编号:243273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动力电池包。所述缓冲硅胶片包括增强层和设置在所述增强层两侧的硅胶层;或者由硅胶层构成;所述硅胶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乙烯基聚硅氧烷20‑60份、增韧剂2‑50份、交联剂0.5‑10份、催化剂0.3‑1份、发泡剂0.5‑5份和阻燃剂20‑6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硅胶片具有较低的密度,较高的强度和回弹性,可代替结构胶作为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吸收电芯的体积膨胀,避免电芯硬接触;该缓冲硅胶片可通过双面胶带贴附在电芯表面,避免打胶带来的溢胶问题,节省胶体固化的时间,提高电池包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动力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属于缓冲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动力电池包。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并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目前,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的普及,汽车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池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其环境密封和减震部件也显得尤为重要。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包通常包括多个电芯,在电芯过度充电或发热时,电芯会发生体积膨胀,为了避免电芯间的硬接触,需要在电芯间添加缓冲材料来吸收电芯的体积膨胀。另外电芯的防震及跌落保护也需要弹性缓冲材料来实现。动力电池包生产过程中,通常在电芯间填充液体结构胶来形成缓冲材料。但填充结构胶存在打胶量不好控制的问题,如果填充的胶量过多,容易从电芯侧面溢出,需要人工擦除,影响生产效率;另外,结构胶由于填充在电芯间,不方便施加辅助固化操作,因此固化时间很长,同样影响了电池的生产效率。因此,在本领域期望得到一种既能够避免结构胶的缺点,提高电池生产效率,又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吸收电芯体积膨胀的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动力电池包。该缓冲硅胶片具有较低的密度,较高的强度和回弹性,可代替结构胶作为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吸收电芯的体积膨胀;该缓冲硅胶片可通过双面胶带贴附在电芯表面,避免打胶带来的溢胶问题,节省胶体固化的时间,提高电池包生产效率。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所述缓冲硅胶片包括增强层和设置在所述增强层两侧的硅胶层;或者由硅胶层构成;所述硅胶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各原料组分之间的配合,制备了一种低密度、高回弹和高强度的缓冲硅胶片,可代替结构胶作为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避免打胶带来的溢胶问题,节省胶体固化的时间,提高电池包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的重量份数为20-60份;例如可以是20份、22份、25份、28份、30份、32份、35份、38份、40份、42份、45份、48份、50份、52份、55份、58份或60份等。所述增韧剂的重量份数为2-50份;例如可以是2份、5份、8份、10份、12份、15份、18份、20份、22份、25份、28份、30份、32份、35份、38份、40份、42份、45份、48份或50份等。所述交联剂的重量份数为0.5-10份;例如可以是0.5份、1份、1.5份、2份、2.5份、3份、3.5份、4份、4.5份、5份、5.5份、6份、6.5份、7份、8份、9份或10份等。所述催化剂的重量份数为0.3-1份;例如可以是0.3份、0.4份、0.5份、0.6份、0.7份、0.8份、0.9份或1份等。所述发泡剂的重量份数为0.5-5份;例如可以是0.5份、1份、1.5份、2份、2.5份、3份、3.5份、4份、4.5份或5份等。所述阻燃剂的重量份数为20-60份;例如可以是20份、22份、25份、28份、30份、32份、35份、38份、40份、42份、45份、48份、50份、52份、55份、58份或60份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油和/或乙烯基硅橡胶,且分子中具两个以上乙烯基基团。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原料的硅橡胶均是指未交联的生胶。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硅油和/或多乙烯基硅油。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多乙烯基硅油是指乙烯基含量>3wt%的乙烯基硅油。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油由粘度为10000-100000cps(例如可以是10000cps、20000cps、30000cps、40000cps、50000cps、60000cps、70000cps、80000cps、90000cps或100000cps等)的端乙烯基硅油和粘度为1000-20000cps的多乙烯基硅油组成。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橡胶选自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优选地,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中乙烯基的质量百分比为0.01-10%;例如可以是0.01%、0.02%、0.05%、0.08%、0.1%、0.2%、0.5%、0.8%、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韧剂选自乙烯基MQ硅树脂、甲基MQ硅树脂或气相白炭黑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气相白炭黑的中位粒径为5-100nm;例如可以是5nm、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或100nm等。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油,所述增韧剂为乙烯基MQ硅树脂和/或甲基MQ硅树脂。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橡胶,所述增韧剂为气相白炭黑。本专利技术中,当乙烯基聚硅氧烷为液体的乙烯基硅油时,增韧剂优选为乙烯基MQ硅树脂和/或甲基MQ硅树脂,若使用气相白炭黑作为增韧剂,会使乙烯基硅油的粘度增大很多,不利于原料的均匀混合。当乙烯基聚硅氧烷为固体的乙烯基硅橡胶时,由于乙烯基硅橡比乙烯基硅油交联后的强度高,而MQ硅树脂成本较高,因此优选气相白炭黑作为增塑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交联剂选自含氢硅油、过氧化双(2,4-二氯苯甲酰)、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含氢硅油的活性氢含量为0.1-2wt%;例如可以是0.1wt%、0.15wt%、0.2wt%、0.25wt%、0.3wt%、0.4wt%、0.5wt%、0.6wt%、0.8wt%、1wt%、1.1wt%、1.2wt%、1.3wt%、1.4wt%、1.5wt%、1.6wt%、1.7wt%、1.8wt%、1.9wt%或2wt%等。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铂类催化剂,所述铂类催化剂中铂的含量为1000-5000ppm;例如可以是1000ppm、1500ppm、2000ppm、2500ppm、3000ppm、3500ppm、4000ppm、4500ppm或5000ppm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泡剂为闭孔发泡剂。优选地,所述闭孔发泡剂为中空微球,所述中空微球包括高分子膜和封装在所述高分子膜内的可膨胀气体。优选地,所述中空微球的中位粒径为5-20μm;例如可以是5μm、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硅胶片包括增强层和设置在所述增强层两侧的硅胶层;或者由硅胶层构成;/n所述硅胶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包电芯之间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硅胶片包括增强层和设置在所述增强层两侧的硅胶层;或者由硅胶层构成;
所述硅胶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油和/或乙烯基硅橡胶,且分子中具两个以上乙烯基基团;
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硅油和/或多乙烯基硅油;
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油由粘度为10000-100000cps的端乙烯基硅油和粘度为1000-20000cps的多乙烯基硅油组成;
优选地,所述乙烯基硅橡胶选自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优选地,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中乙烯基的质量百分比为0.0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剂选自乙烯基MQ硅树脂、甲基MQ硅树脂或气相白炭黑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气相白炭黑的中位粒径为5-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油,所述增韧剂为乙烯基MQ硅树脂和/或甲基MQ硅树脂;
优选地,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乙烯基硅橡胶,所述增韧剂为气相白炭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缓冲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选自含氢硅油、过氧化双(2,4-二氯苯甲酰)、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含氢硅油的活性氢含量为0.1-2wt%;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铂类催化剂,所述铂类催化剂中铂的含量为1000-5000ppm。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轩邓建波刘振涛高畠博陈洪野吴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