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2700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所述光学膜片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所述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所述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所述量子点材料层能够在入射光激发下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能够在所述谐振发光层中来回反射,从而能够提升所述光学膜片中量子点材料的利用率,提升发光效率,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并降低其功耗,使显示装置具有优良的色彩表现力和更广的色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显示技术发展到今天,随着信息量的迅猛增长,人们从显示器中得到的信息不在限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更多时候需要显示出色彩绚丽的图像和视频文件,这都要求显示器件具有优异的色彩表现力。典型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之间夹一层液晶材料3’,形成平行板电容器,其中上玻璃基板1’贴有彩色滤光片,下玻璃基板2’则有薄膜晶体管镶嵌于上。上偏光板4’和下偏光板5’的光学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即相位差为90°。背光模组6’用来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在该典型的液晶显示器中,其色域主要是由背光源和液晶面板中的彩色滤光片共同决定的。量子点材料特点是量子效率高,发射谱的半高全宽小,发射波段可调,色纯度高。通过将量子点技术与背光模组6’结合能够提升液晶显示器件的色域和亮度,从而使得液晶显示器件拥有更高的显色性和色彩还原能力。但量子点背光源技术属于光致发光,现有的背光源对量子点的激发效率相对较低,光利用率不高,因此,部分射向量子点的光不能够被有效激发,进而导致背光模组的整体亮度较低,显示装置的色彩表现力难以达到需求。有鉴于此,本技术申请人针对上述量子点背光源中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量子点材料光激发效率低的问题,提升量子点的光激发效率,进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和显示装置的色彩表现力,降低功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所述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所述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进一步地,所述谐振层为半透半反层。进一步地,所述谐振层和所述量子点材料层均为双折射层,且所述谐振层内设置有量子点材料并具有一层或多层膜结构,每层膜的膜厚与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膜厚相同且等于入射光波长的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增透层为蓝光增透膜层,所述第一增透层设置于所述谐振发光层的入光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增透层为紫光增透膜层,所述第二增透层设置于所述谐振发光层的出光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增透层为白光增透膜层,所述第二增透层设置于所述谐振发光层的出光侧。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背光源和所述光学膜片,所述背光源和所述光学膜片分别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和出光侧。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为蓝光LED,所述量子点材料层中的量子点材料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为侧入式背光源或直下式背光源。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该背光模组和设置于该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所述光学膜片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所述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所述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所述量子点材料层能够在入射光激发下产生激发光,所述激发光能够在所述谐振发光层中来回反射,从而能够提升所述光学膜片中量子点材料的利用率,提升发光效率,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并降低其功耗,使显示装置具有优良的色彩表现力和更广的色域。本技术的其它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结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二提供的一种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请参阅图1-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制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上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该光学膜片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该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第一增透层和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该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该量子点材料层能够在入射光激发下产生激发光,该激发光能够在该谐振发光层中来回反射,从而大幅提高量子点材料层中量子点的光激发效率,提高对量子点材料的利用率,使得入射光经该谐振发光层谐振处理后的出射光的光学性质更佳。实施例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光学膜片62包括第一增透层8、第二增透层7以及设置在第一增透层8和第二增透层7之间的谐振发光层9,该谐振发光层9包括分别与第一增透层8和第二增透层7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93。在本实施例中,该谐振层为透反层。该透反层例如可以是半透半反膜层,即当入射光线经过该半透半反膜层后,其透过的光强和被反射回来的光强各占50%,当然,本技术对该透反层具体的透射和反射比率不做限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透反层对入射光的透射比率例如可以是20%~80%,其对应的反射比率例如可以是80%-20%。具体地,位于该量子点材料层93上下两侧的透反层分别为第一透反层91和第二透反反层92,第一透反层91和第二透反层92的透射、反射比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学膜片通过设置包含量子点材料层和透反层的谐振发光层,使进入该谐振发光层的入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所述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所述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增透层、第二增透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之间的谐振发光层,所述谐振发光层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增透层和所述第二增透层相邻设置的两个谐振层和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层之间的量子点材料层,所述谐振层为透反层或双折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层为半透半反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层和所述量子点材料层均为双折射层,且所述谐振层内设置有量子点材料并具有一层或多层膜结构,每层膜的膜厚与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膜厚相同且等于入射光波长的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透层为蓝光增透膜层,所述第一增透层设置于所述谐振发光层的入光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透层为紫光增透膜层,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宏余嘉洺王文媛季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