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振农专利>正文

圆筒式旅行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59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圆筒式旅行凳,由可卷凳面、主脚管、支脚系组成,使用十分方便。支脚系装在主脚管内,只要拉出支脚并张开预定的角度,三个支脚即被支脚顶套自动锁固,成为一个稳定的三角架;接上固定好的凳面,整个结构即可使用。凳子的高度适中且可调节,牢固性、稳定性好。凳面在未固定前可随意卷曲。故闲置时,把支脚收入主脚管、可卷凳面卷包在主脚管外面,整个结构形如一小圆筒,比框式或盒式旅行凳更便于存放和携带。(*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卷成小圆筒式的旅行凳。现有的各种旅行凳,都是采用框架折叠或板块折叠的结构,这些由保持传统行军凳或家用凳的特点而设计制造的折叠式旅行凳,使用时凳子高度较低且不能调节,坐着不舒服,收起折叠后外观呈方框形或盒形,存放、携带还不够方便。本技术的任务是要为个人旅行或在野外活动提供一种使用时高度适中,并可调整高度;收起后可卷成小圆筒形;存放、携带更加方便的旅行凳。本技术的任务是由可卷凳面I、主脚管Ⅱ、支脚系Ⅲ组成的结构来完成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a)、(b)分别是本技术在闲置时与使用时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可卷凳面I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展平时的可卷凳面I呈长方形状。七根筋条1、2、3、4、5、6、7与长方形的长同向,平行、等距地胶接在呈长方形状的人造革凳面8上。两根固定条9、16形状相同(见图3),其一端通过铆钉11、15分别铆接在筋条7、1不同侧的两头,以铆接处为支点可作0°~180°旋转,闲置时,固定条9、16可分别叠合在筋条7、1上(见图4),整个凳面处于可卷状态。使用时,拉出固定条9、16,使其槽部卡住筋条2、3、4、5、6的端部后,将小孔10、17分别套在销12、14上。整个凳面即呈稳固平面的状态,筋条4正中下方有一小螺杆13,用以与主脚管Ⅱ上端的连接片22中间的内螺纹23(见图6)配合。图5是主脚管Ⅱ的立体示意图。如图5,主脚管Ⅱ由连接片22、上管21、下管19、挡片18组成。连接片22焊接或旋接在上管21上,中间开有一个内螺纹23(见图6)。挡片18固接在下管19的下端,上面开有三个形状相同的孔24(见图7)。设计要求孔24的形状要能分别让三根支脚25从下管19中拉出,并张开预定的角度。(支脚25形状见图9)。下管19的外径略小于上管21的内径,需要时,下管19可套入上管21中,以调节凳子的高度。下管19与上管21之间可用一段螺纹连接。上管21的管壁上开有一小孔20,供往主脚管Ⅱ外侧卷包可卷凳面I时,存放螺杆13用。图8是主脚管Ⅱ的剖视图。图9是支脚系Ⅲ的立体示意图。如图9(a)所示形状的三个支脚25,在其上各钻一小孔26后,用铁丝环27串接在一起。如图9(b),当三个支脚25张开预定角度时,三个支脚25的头部紧靠在一起,外侧一段呈圆柱形28。支脚顶套29为圆管形,其外径略小于下管19的内径,其内径略大于圆柱形28的外径。如图9(c),当支脚顶套29套入圆柱形28后,整个支脚系Ⅲ即成为一个十分稳定的三角支架。设计要求支脚系Ⅲ装入主脚管Ⅱ后,支脚25略露部分在主脚管Ⅱ外面,当三个支脚25从下管19中拉出并张开预定角度时,铁丝环27刚好被挡片18挡住。当把支脚系Ⅲ装入主脚管Ⅱ后,连同可卷凳面I,一种可调高度的圆筒式旅行凳即可付诸实施。高度固定的圆筒式旅行凳是另一个同案专利技术,由可卷凳面,连接套Ⅳ、主脚管V及三个支脚40组成。由于其可卷凳面的形状和构造与前面所述的可卷凳面I完全相同,下面凡涉及可卷凳面的地方均参照图2及图2中的标号。连接套Ⅳ由连接片31与支脚顶套32固接在一起而组成(见图10)。连接片31的中间开有内螺纹30,用以与可卷凳面中的筋条4下方的小螺杆13配合。支脚顶套32为圆管形,侧旁开有一个“丁”字形槽33。主殴躒由一截短圆管34底部固接着挡片37而组成(见图11)。挡片37的形状与作用跟前面所述的挡片18完全相同。圆管34的旁侧开有一小孔35,与螺钉36配合。如图12(a)所示形状的三个支脚40,在其上各钻一小孔38后,用铁丝环39串接在一起,然后装入主脚管V。三个支脚40从挡片37上的三个孔中穿出,铁丝环39被挡片37挡住,把连接套Ⅳ套入主脚管V中,再把螺钉36旋入小孔35并嵌入支脚顶套32上的“丁”字槽33中,这时连接套Ⅳ、主脚管V及三个支脚成为一个活动整体(见图13)。设计要求当三个支脚40张开预定角度时,三个支脚40的头部紧靠在一起(见图12(b))。且支脚顶套32套住合拢后的三个支脚40的头部时,孔35的位置与“丁”字槽33的上槽位置齐平。如图13所示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可卷凳面,构成了高度固定的圆筒式旅行凳。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闲置时,整个旅行凳可以卷包成小圆筒形。重量轻、体积小、比框式结构或盒式结构的旅行凳更便于携带。2·使用时,凳子高度适中且可调节,特别在野外使用时,因只三个支脚撑地,整个凳子更显得稳定。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1使用步骤1·将包在主脚管Ⅱ外侧的可卷凳面I取下,略为弯曲人造革凳面8,即可拉出两根固定条9、16,当固定条9、16上的槽卡住筋条2、3、4、5、6的端部后,将小孔10、17分别套在筋条1、7端部的销12、14上,这时整个凳面的形状如图14(a)。2·、将三个支脚25从主脚管Ⅱ中通过孔24拉出并张开预定角度后,把主脚管Ⅱ竖直(使连接片22在上,支脚25在下),则支脚顶套29由于自身重量,顺着管壁落下而套住合拢后的支脚头部的圆柱形28,这时主脚管Ⅱ与支脚系Ⅲ的形状如图14(b)。3·、在完成上述1·、2·的步骤后,将凳面下方的小螺杆13旋入主脚管Ⅱ上端连接片22中间的内螺纹23,整个结构即可使用。4·旋动连接上管21和下管19的螺纹,使下管19套入上管21中,可降低凳子高度。2、收起、放置的步骤恰与使用的步骤相反。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1、使用步骤1·、将包在主脚管V及支脚管40上的可卷凳面取下,用完全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使用步骤1·所述的方法固定好可卷凳面(如图15(a))。2·、将支脚40张开预定角度时,连接套Ⅳ由于自重而自动落下,其支脚顶套32套住合拢后的三个支脚的头部;往左或右略旋转连接套Ⅳ,则螺钉36嵌入“丁”字槽33的上槽。整个凳子的脚部即固定为如图15(b)所示的形状。3·、在完成上述1·、2·的步骤后,将凳面下的小螺杆13旋入内螺纹30,整个结构即可使用。2、收起、放置的步骤恰与使用的步骤相反。权利要求1.一种使用时可调节高度、收起后可卷成小圆筒式的旅行凳,由可卷凳面I、主脚管Ⅱ、支脚系Ⅲ组成,本技术的特征是可卷凳面I在展平固定后,可通过螺杆13,旋接在主脚管Ⅱ上端连接片22中间的内螺纹23上,支脚系Ⅲ装在主脚管Ⅱ内,三个支脚25可从孔24拉出至铁丝环27被挡片18挡住为止,拉出后三个支脚25可张开预定的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式旅行凳,其特征还在于可卷凳面I由筋条1~7、人造革凳面8、固定条9、16、铆钉11、15及螺杆13组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式旅行凳,其特征还在于主脚管Ⅱ由连接片22、上管21、下管19、挡片18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式旅行凳,其特征还在于支脚系Ⅲ由三个支脚25、铁丝环27、支脚顶套29组成。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圆筒式旅行凳,其特征还在于用铁丝环27串接后的三个支脚25头部合拢时,内侧靠贴在一起,外侧一段呈圆柱形28,支脚顶套29可刚好套入圆柱形28。6.一种使用时高度固定、收起后可卷成小圆筒式的旅行凳,由可卷凳面I、连接套Ⅳ、主脚管V及三个支脚40组成,其特征是可卷凳面I在展平固定后,可通过螺杆13旋接在连接套Ⅳ上的内螺纹30上,三个串接在一起的支脚40从主脚管V的挡片37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用时可调节高度、收起后可卷成小圆筒式的旅行凳,由可卷凳面I、主脚管Ⅱ、支脚系Ⅲ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可卷凳面I在展平固定后,可通过螺杆13,旋接在主脚管Ⅱ上端连接片22中间的内螺纹23上,支脚系Ⅲ装在主脚管Ⅱ内,三个支脚25可从孔24拉出至铁丝环27被挡片18挡住为止,拉出后三个支脚25可张开预定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振农江仲灿陈政远
申请(专利权)人:严振农江仲灿陈政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