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004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通过设置自动滚轴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的自动装卸,设置支架实现装卸角度的调节,设置活动板控制装卸长度。其中包括滚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装卸板、第一拉伸板和第二拉伸板。滚轴可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的自动装卸,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可实现装卸角度的调节,装卸板、第一拉伸板和第二拉伸板可控制装卸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成本低,应用性强,可应用与各种中小型产品的装卸;可通过自动滚轴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的自动装卸,支架实现装卸角度的调节,提高装卸效率;合理地应用了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空间,在使用时空间占有率小。

A new type of equipment for manu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
本技术属于产品装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生产器械的完善,生产成品的装卸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今工业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搬运或者使用大型器械装车,这两种传统的装卸方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装卸效率慢,很多时候大型装卸器具又很难调节装卸角度。现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人工装卸车器具,提高装卸效率和调节装卸角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通过设置自动滚筒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的自动装卸,设置支架实现装卸角度的调节,设置活动板增加装卸长度。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包括下端板和上端板两部分,所述上端板上设有装卸板、第一拉伸板和第二拉伸板。所述上端板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杆,下端板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设有阵列分布的圆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与圆孔配合的固定连接杆固定。所述上端板的内壁对称设有导轨,所述导轨靠近装卸板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第一拉伸板的一端设有侧板,所述第一拉伸板的下端设有置于侧板一端的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二拉伸板的下端设有两根竖杆,所述竖杆的侧边设有第二导向板。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贴合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伸缩置于凹槽内。所述装卸板和第二拉伸板侧边均设有卡扣,第一拉伸板和第二拉伸板的侧边均设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当第一拉伸板、第二拉伸板分别和装卸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均置于导轨内。所述竖杆的长度与第二拉伸板以及第二导向板的长度相同,但小于导轨的长度。所述装卸板、第一拉伸板和第二拉伸板上端均设有阵列分布的滚轴。所述下端板和上端板的侧边固定设有合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成本低,应用性强,可应用与各种中小型产品的装卸;2、本技术可通过自动滚轴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的自动装卸,支架实现装卸角度的调节,提高装卸效率;3、本技术合理地应用了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空间,在使用时空间占有率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上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拉伸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拉伸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装配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包括下端板1和上端板2两部分。其中上端板2的上端固定设有装卸板30,第一拉伸板40与上端板2滑动连接。所述装卸板30和第一拉伸板40上端均设有阵列分布的滚轴5,滚轴5可自由转动。所述上端板2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杆6,下端板2上设有凹槽9,凹槽9内设有第二支撑杆7,且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采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上均设有用于固定的圆孔8。所述下端板1和上端板2的侧边固定设有合页10,所述合页10可控制下端板1和上端板2的转动。当上端板2和下端板1贴合时,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伸缩置于凹槽9内。如图2所示,所述装卸板30的侧边设有卡扣11。上端板2的内壁对称设有导轨13,所述导轨13靠近滑装卸板30的一端设有挡板12。如图3所示,第一拉伸板40的一端设有卡槽16,另一端设有侧板14,且卡扣11可固定在卡槽16内。所述第一拉伸板40的下端设有置于侧板14一端的第一导向板15,第一导向板15可置于导轨13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所需长度不够时,则装置可增加使用配件第二拉伸板50,如图4所示,第二拉伸板50的一端设有卡扣11,另一端设有卡槽16,且上端也设有滚轴5。所述第二拉伸板50的下端设有两根竖杆17。竖杆17的侧边设有第二导向板18,且第二导向板18可置于导轨13内。所述竖杆17的长度与第二拉伸板50以及第二导向板18的长度相同,但小于导轨13的长度。整体装配完成如图5所示,当装卸板30、第一拉伸板40和第二拉伸板50通过卡扣11与卡槽16以及导轨13与第一导向板15和第二导向板18配合连接后,并将上端板2抬高一定高度时,使用固定连接杆19通过圆孔8将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固定,进而稳定支撑上端板2。使用时,先将整体装置置于靠近人工装卸车的地面上,之后通过合页10控制上端板2转动,上端板2和下端板1呈一定角度时停止,此时原本置于凹槽8内的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也抬高拉伸了一定角度,并设置固定连接杆19稳定支撑上端板2。若装置长度不够产品装卸时,将第一拉伸板40通过第一导向板15从导轨13内拉出,把第二拉伸板50通过第二导向板18与导轨13配合插入上端板2上端,之后将装卸板30上的卡扣11插入第二拉伸板50的卡槽16内进行固定。由于第二导向板18的长度小于导轨13的长度,所以第一拉伸板40在装卸板30与第二拉伸板50固定之后可通过第一导向板15与导轨13配合插入上端板2一定距离,之后使第二拉伸板50一端的卡扣11插入第一拉伸板40上的卡槽16内进行固定。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包括下端板(1)和上端板(2)两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2)上设有装卸板(30)、第一拉伸板(40)和第二拉伸板(50);/n所述上端板(2)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杆(6),下端板(1)上设有凹槽(9),凹槽(9)内设有第二支撑杆(7),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转动连接;/n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均设有阵列分布的圆孔(8);/n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通过与圆孔(8)配合的固定连接杆(19)固定;/n所述上端板(2)的内壁对称设有导轨(13),所述导轨(13)靠近装卸板(30)的一端设有挡板(12);/n所述第一拉伸板(40)的一端设有侧板(14),所述第一拉伸板(40)的下端设有置于侧板(14)一端的第一导向板(15);/n所述第二拉伸板(50)的下端设有两根竖杆(17),所述竖杆(17)的侧边设有第二导向板(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包括下端板(1)和上端板(2)两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2)上设有装卸板(30)、第一拉伸板(40)和第二拉伸板(50);
所述上端板(2)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杆(6),下端板(1)上设有凹槽(9),凹槽(9)内设有第二支撑杆(7),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均设有阵列分布的圆孔(8);
所述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通过与圆孔(8)配合的固定连接杆(19)固定;
所述上端板(2)的内壁对称设有导轨(13),所述导轨(13)靠近装卸板(30)的一端设有挡板(12);
所述第一拉伸板(40)的一端设有侧板(14),所述第一拉伸板(40)的下端设有置于侧板(14)一端的第一导向板(15);
所述第二拉伸板(50)的下端设有两根竖杆(17),所述竖杆(17)的侧边设有第二导向板(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材产品人工装卸车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2)和下端板(1)贴合时,第一支撑杆(6)和第二支撑杆(7)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才岳文金吴冠阳谢康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东正道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