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防夹装置,涉及汽车侧开式车门的智能控制领域,为解决红外发射装置安装位置不能确保车门范围全覆盖且在车门关闭时即完全没用的问题。门框与车门连接的一边为门框连接部,门框的上半部分为门框上部,门框的下半部分为门框下部,门框设置于车体上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内侧,门框的另一侧为外侧,车门关闭时位于门框连接部、门框下部和门框上部之间且延伸至内侧与外侧之间;门框下部不与车门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门框上部不与车门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
A door anti pinch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防夹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侧开式车门的智能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车门防夹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电动窗具备防夹功能已是一种趋势。当车窗上升遇到障碍物时可以自动后退到底,从而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很多车窗防夹是通过霍尔传感器判断玻璃位置,如果在玻璃上升过程中,有异物阻挡玻璃上升,电动窗马上停止上升,立刻下降到底,实现防夹功能。但是汽车车门的防夹功能仍在摸索中,现有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防夹装置:预设程序延时防夹、气压开关防夹和气囊防夹,但它们均因反应灵明度或安装成本的问题并没有大量投入使用。目前也有正在专利技术中的利用红外传感及阻断装置实现防夹的设计,例如:公开号为CN108979414A,专利名称为《汽车车门防夹系统和方法》的专利公开文献,公布了一种使用红外发射装置和光束遮断感应器的车门防夹系统。但其仅仅提供了一个总的思路和原理,并没有对实际应用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改进。比如车门的每一个角落是否都全方位覆盖了红外发射装置、红外装置具体的安装位置如何和红外发射装置的额外用途,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车门防夹装置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防夹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红外发射装置安装位置不能确保车门范围全覆盖且在车门关闭时即完全没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包括门框和车门,所述门框由门框下部、门框上部和门框连接部构成,所述门框与所述车门连接的一边为所述门框连接部,所述门框的上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上部,所述门框的下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下部,所述门框设置于车体上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内侧,所述门框的另一侧为外侧,所述车门关闭时位于所述门框连接部、所述门框下部和所述门框上部之间且延伸至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之间;所述门框下部不与所述车门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门框上部不与所述车门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优选的,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的一端在所述门框下部和门框上部相接处相接触,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另一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门框连接部相接触。优选的,所述门框下部设置有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处开有槽口,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截面呈倒T型,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安装于所述门框下部的下方且所述倒T型的中部突出部分设置于所述槽口内,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上端与所述框下部的上端平齐,所述倒T型的两侧固定于所述门框下部的下端。优选的,所述门框上部设置有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处开有开口,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的截面呈正T型,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安装于所述门框上部的上方且所述正T型的中部突出部分设置于所述开口内,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的下端与所述门框上部的下端平齐,所述正T型的两侧固定于所述门框上部的上端。优选的,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所述倒T型的中部内的靠近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处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均匀分布的多个红外线发射器,两排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之间设置有一排照明装置;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的所述正T型的中部内的靠近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处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均匀分布的多个光束遮断感应器,两排所述光束遮断感应器之间设置有一排照明装置。优选的,所述红外线发射器、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光束遮断感应器分别与所述车体内的整车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车门防夹装置,用密集的红外光束将车体由门框至与车门的相接处完全隔断,覆盖范围无漏洞,并且在车门关闭时,照明装置可以打开,补充车内的照亮程度,也提供了现有车辆脚下没有照明装置的解决方案,方便寻找掉落脚下的物品,该车门防夹装置解决了红外发射装置安装位置不能确保车门范围全覆盖且在车门关闭时即完全没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红外发射及接收的原理图;图3为由图2中H-H处向下看门框包括座椅的省略画法俯视图;图4为由图2中H-H处向上看门框包括车顶的省略画法仰视图;图5为红外线接收装置安装于门框上部的截面图;图6为红外线发射装置安装于门框下部的截面图。图中:10、门框;11、门框下部;12、门框上部;13、门框连接部;20、车门;21、红外线发射装置;211、红外线发射器;22、红外线接收装置;221、光束遮断感应器;23、照明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包括门框10和车门20,门框10由门框下部11、门框上部12和门框连接部13构成,门框10与车门20连接的一边为门框连接部13,门框10的上半部分为门框上部12,门框10的下半部分为门框下部11,门框10设置于车体上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内侧,门框10的另一侧为外侧,车门20关闭时位于门框连接部13、门框下部11和门框上部12之间且延伸至内侧与外侧之间;门框下部11不与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21,门框上部12不与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22。进一步,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一端与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一端在门框下部11和门框上部12相接处相接触,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另一端和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另一端分别与门框连接部13相接触。进一步,门框下部11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21处开有槽口,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截面呈倒T型,红外线发射装置21安装于门框下部11的下方且倒T型的中部突出部分设置于槽口内,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上端与门框下部11的上端平齐,倒T型的两侧固定于门框下部11的下端。进一步,门框上部12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22处开有开口,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截面呈正T型,红外线接收装置22安装于门框上部12的上方且正T型的中部突出部分设置于开口内,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下端与门框上部12的下端平齐,正T型的两侧固定于门框上部12的上端。进一步,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倒T型的中部内的靠近内侧和外侧处分别设置有沿红外线发射装置21均匀分布的多个红外线发射器211,两排红外线发射器211之间设置有一排照明装置23;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正T型的中部内的靠近内侧和外侧处分别设置有沿红外线接收装置22均匀分布的多个光束遮断感应器221,两排光束遮断感应器221之间设置有一排照明装置23。进一步,红外线发射器211、照明装置23和光束遮断感应器221分别与车体内的整车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工作原理:可以在各个车门20与门框10相连接的铰链处安装有分别与整车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的防夹电机,电机轴上设置有凸轮,并且在各个车门20与门框10相连接的限位装置处安装关门电机带动的拉杆;当车门20处于打开状态时,即使仅开一条缝,整车控制单元控制打开被打开车门20处的所有红外线发射器211,上方的光束遮断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包括门框(10)和车门(20),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10)由门框下部(11)、门框上部(12)和门框连接部(13)构成,所述门框(10)与所述车门(20)连接的一边为所述门框连接部(13),所述门框(10)的上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上部(12),所述门框(10)的下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下部(11),所述门框(10)设置于车体上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内侧,所述门框(10)的另一侧为外侧,所述车门(20)关闭时位于所述门框连接部(13)、所述门框下部(11)和所述门框上部(12)之间且延伸至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之间;所述门框下部(11)不与所述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21),所述门框上部(12)不与所述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包括门框(10)和车门(20),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10)由门框下部(11)、门框上部(12)和门框连接部(13)构成,所述门框(10)与所述车门(20)连接的一边为所述门框连接部(13),所述门框(10)的上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上部(12),所述门框(10)的下半部分为所述门框下部(11),所述门框(10)设置于车体上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内侧,所述门框(10)的另一侧为外侧,所述车门(20)关闭时位于所述门框连接部(13)、所述门框下部(11)和所述门框上部(12)之间且延伸至所述内侧与所述外侧之间;所述门框下部(11)不与所述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21),所述门框上部(12)不与所述车门(20)接触处设置有红外线接收装置(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一端与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一端在所述门框下部(11)和门框上部(12)相接处相接触,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另一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装置(2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门框连接部(13)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防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下部(11)设置有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21)处开有槽口,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21)的截面呈倒T型,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21)安装于所述门框下部(11)的下方且所述倒T型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端崇,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新富车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