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包括:引出电缆、塑料底盒、辐射振子和塑料外罩,所述塑料底盒封在所述塑料外罩底部,所述辐射振子设置在所述塑料外罩内,所述辐射振子的一端与所述塑料底盒固定,所述引出线缆穿过所述塑料底盒为所述辐射振子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振子包括:渐变主杆,对称设置在所述渐变主杆两侧的若干平行的振子单元,以及分别设置在最下面两层所述振子单元两端的变异阵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各振子单元长度不用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频率带宽的增加,从而实现天线外观尺寸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使对数周期天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又能实现更宽频带要求。
A monopolarized directional log periodic anten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
本技术涉及通信科技
,更具体是涉及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
技术介绍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或5thgenerationwireless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对数周期天线是定向板状天线的一种,常用于室内分布和电梯信号覆盖。是一种宽频带天线,或者说是一种与频率无关的天线。然而,传统的对数周期天线覆盖频段只能达到4G频段标准,随着5G通信技术的兴起,如何设计一种兼容5G频段的对数周期天线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小、成本低、满足5G频段覆盖要求的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包括:引出电缆、塑料底盒、辐射振子和塑料外罩,所述塑料底盒封在所述塑料外罩底部,所述辐射振子设置在所述塑料外罩内,所述辐射振子的一端与所述塑料底盒固定,所述引出线缆穿过所述塑料底盒为所述辐射振子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振子包括:渐变主杆,对称设置在所述渐变主杆两侧的若干平行的振子单元,以及分别设置在最下面两层所述振子单元两端的变异阵列。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渐变主杆由两条直杆构成,两条直杆从下到上逐渐收缩成一夹角α,α=0.5~2.5°;在两条直杆的顶部设有馈电部,所述馈电部的一端与一条直杆的顶部接触、另一端靠近另一个直杆的顶部。更为优选的是,所述两条直杆的长度均为420~580mm,宽度均为8~16mm。更为优选的是,所述馈电部的长度为8~16mm,宽度为8~16mm。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变异阵列为方形振子,所述方形振子位于相邻两振子单元构成的平面内。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振子单元从低频段至高频段共有15条,从下到上各条所述振子单元的长度分别为L1~L5,L1=178~188mm、L2=152~162mm、L3=150~160mm、L4=129~139mm、L5=118~121mm、L6=92~104mm、L7=85~97mm、L8=71~82mm、L9=56~66mm、L10=49~59mm、L11=41~52.5mm、L12=38.5~48.5mm、L13=28.5~42mm、L14=25~39.5mm、L15=22.5~32mm;宽度分别为W1~W15,W1、W2、W3、W4、W5=5.5~8mm,W6、W7、W8、W9、W10=4.5~7.5mm,W11、W12=4.1~5.6mm,W13、W14=3.5~4.8mm,W15=3~4.6mm;相邻两振子单元之间的间距从下到上依次为d1~d14,d1=52~61mm、d2=44~54mm、d3=40~49mm、d4=33~43mm、d5=29~37mm、d6=25~32mm、d7=23~29mm、d8=18~27mm、d9=17~25mm、d10=14~22mm、d11=12~18mm、d12=10~16mm、d13=8~14mm、d14=6~11mm;位于最下层所述振子单元上的所述变异振子的长均为:14~28.5mm,宽均为:14~26mm;位于倒数第二层所述振子单元上的所述变异振子的长均为:12.5~26.5mm,宽均为:12~23mm。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振子单元从低频段至高频段共有18条,从下到上各条所述振子单元的长度分别为L1~L18,L1=178~188mm、L2=160~169mm、L3=148~156mm、L4=132~140mm、L5=114~122mm、L6=105~113mm、L7=94~102mm、L8=84~96mm、L9=74~84mm、L10=67~77mm、L11=61~71mm、L12=53~62mm、L13=49~57mm、L14=41~49mm、L15=38~48mm、L16=33~41mm、L17=28.5~35.5mm、L18=25~34mm,宽度分别为W1~W18,W1、W2、W3、W4、W5、W6、W7=5.5~8mm,W8、W9、W10、W11、W12、W13=4~7mm,W14、W15、W16、W17、W18=4.0~5.3mm;相邻两所述振子单元之间的间距从下到上依次为d1~d17,d1=54~61mm、d2=47~55mm、d3=42~50mm、d4=37~45mm、d5=33~41mm、d6=30~38mm、d7=26~34mm、d8=23~32mm、d9=20~29mm、d10=18~26mm、d11=14~23mm、d12=15~21mm、d13=13~19mm、d14=11~17mm、d15=9~15mm、d16=9~15mm、d17=7~13mm;位于最下层所述振子单元上的所述变异振子的长均为:13~25mm,宽均为:14~26mm,位于倒数第二层所述振子单元上的所述变异振子的长均为:11.5~25.5mm,宽均为:12~23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最下面两层振子单元的两端设置变异阵列,在各振子单元长度不用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频率带宽的增加,从而实现天线外观尺寸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使对数周期天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又能实现更宽频带要求。经仿真实验验证,本技术提供的十五单元与十八单元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通信频段覆盖698-960MHz、1710-2700MHz、3300-3800MHz,其天线结构、外观、性能、增益、前后比、半功率角、电压驻波比等各类指标完全符合在室内和室外电磁波信号覆盖。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渐变主杆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辐射振子结构示意图。图5-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在不同工作频段的方向仿真图。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天线的辐射振子结构示意图。图9-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天线在不同工作频段的方向仿真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出电缆,2:塑料底盒,3:辐射振子,4:塑料外罩。3-1:渐变主杆,3-2:振子单元,3-3:变异阵列,3-4:馈电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包括:引出电缆、塑料底盒、辐射振子和塑料外罩,所述塑料底盒封在所述塑料外罩底部,所述辐射振子设置在所述塑料外罩内,所述辐射振子的一端与所述塑料底盒固定,所述引出电缆穿过所述塑料底盒为所述辐射振子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振子包括:渐变主杆,对称设置在所述渐变主杆两侧的若干平行的振子单元,以及分别设置在最下面两层所述振子单元两端的变异阵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包括:引出电缆、塑料底盒、辐射振子和塑料外罩,所述塑料底盒封在所述塑料外罩底部,所述辐射振子设置在所述塑料外罩内,所述辐射振子的一端与所述塑料底盒固定,所述引出电缆穿过所述塑料底盒为所述辐射振子馈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振子包括:渐变主杆,对称设置在所述渐变主杆两侧的若干平行的振子单元,以及分别设置在最下面两层所述振子单元两端的变异阵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主杆由两条直杆构成,两条直杆从下到上逐渐收缩成一夹角α,α=0.5~2.5°;在两条直杆的顶部设有馈电部,所述馈电部的一端与一条直杆的顶部接触、另一端靠近另一个直杆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直杆的长度均为420~580mm,宽度均为8~16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部的长度为8~16mm,宽度为8~1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异阵列为方形振子,所述方形振子位于相邻两振子单元构成的平面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极化定向对数周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单元从低频段至高频段共有15条,从下到上各条所述振子单元的长度分别为L1~L5,L1=178~188mm、L2=152~162mm、L3=150~160mm、L4=129~139mm、L5=118~121mm、L6=92~104mm、L7=85~97mm、L8=71~82mm、L9=56~66mm、L10=49~59mm、L11=41~52.5mm、L12=38.5~48.5mm、L13=28.5~42mm、L14=25~39.5mm、L15=22.5~32mm;宽度分别为W1~W15,W1、W2、W3、W4、W5=5.5~8mm,W6、W7、W8、W9、W10=4.5~7.5mm,W11、W12=4.1~5.6mm,W13、W14=3.5~4.8mm,W15=3~4.6mm;
相邻两振子单元之间的间距从下到上依次为d1~d14,d1=52~61mm、d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锐,韦杰南,李健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迪隆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